王小波,一个独特立行的作家,40多岁开始写作,正在盛季便夭寿了。他的作品以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亦可从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王小波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这个诗意的世界便是“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杂文集。这本书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在95至97年写就的杂文,多数在杂志上得到发表,诸如《三联生活周刊》、《演艺圈》、《辽宁青年》等等,有几分专栏的感觉。书中的文章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对文学的看法,对文艺的看法,以及对社会文化的看法。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 我引用其中一篇感触最深的文章作为代表,说说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有关贫穷》,这个题目很简洁直接,王小波的杂文题目大多是这样。文章中的句子多以短句为主,表达方式简单通俗,从不故弄玄虚,这是他的风格。他用了这样的引题:“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很有点意思”。这个写法非常王小波,很随意,开门见山提出想法,继而展开他的陈述和批判。他说了两个关于贫穷的故事:一个是他家以前有个老邻居,喜欢喜欢捡破烂、堆垃圾,还积攒全家人的尿液,来浇韭菜,然后说到这种骚味有多么浓烈,多么恐怖,以至于给他落下了什么样的病根。在这里,他使用了唯一的一次引论:“罗素先生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王小波很欣赏罗素,他最经常使用的引论大多都是罗素先生说的。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下乡插队时的遇见的事儿。他插队时有位外号“波美”的同学的父亲负责管理大粪场,这位大叔从各处收马桶,再把粪便卖给菜农。但大叔发现这些收马桶的人总往粪里兑水,于是想出个办法,用“波美比重计”测大粪的比重,“波美”的简称也就这样成了他同学的外号。
两则小故事,写出贫穷生活的乐趣、细节,语言闲散漫不经心,而结尾却非常富有冲击力:“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地,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所以,我觉得总要想出些办法,别和垃圾、大粪直接打交道才对。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文章中这样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孩子们很难看到故事中的生活场景了,但是我们真的富起来了吗?现在的孩子们动辄“拼爹”、“买名牌”、挥金如土,这代表着富裕吗?我想说,当今社会并不缺少穿金戴银的“穷人”——精神上的贫穷更可怕,也更不易察觉。
如果王小波先生健在,他会不会再写一篇《有关贫穷》,这回要写关于精神贫穷者的那些故事?确实,在当下这样一个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世界的人不在少数,在校园里也普遍存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有梦想,有阳光,有荆棘,有信念;时刻保持着一颗敏锐的心,去感知生活、记录生活、品味生活——一个精神世界丰富、阳光的人,才能真正拥有思想,才能够去创造,才不会“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地,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杂文集。这本书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在95至97年写就的杂文,多数在杂志上得到发表,诸如《三联生活周刊》、《演艺圈》、《辽宁青年》等等,有几分专栏的感觉。书中的文章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对文学的看法,对文艺的看法,以及对社会文化的看法。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 我引用其中一篇感触最深的文章作为代表,说说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有关贫穷》,这个题目很简洁直接,王小波的杂文题目大多是这样。文章中的句子多以短句为主,表达方式简单通俗,从不故弄玄虚,这是他的风格。他用了这样的引题:“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很有点意思”。这个写法非常王小波,很随意,开门见山提出想法,继而展开他的陈述和批判。他说了两个关于贫穷的故事:一个是他家以前有个老邻居,喜欢喜欢捡破烂、堆垃圾,还积攒全家人的尿液,来浇韭菜,然后说到这种骚味有多么浓烈,多么恐怖,以至于给他落下了什么样的病根。在这里,他使用了唯一的一次引论:“罗素先生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王小波很欣赏罗素,他最经常使用的引论大多都是罗素先生说的。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下乡插队时的遇见的事儿。他插队时有位外号“波美”的同学的父亲负责管理大粪场,这位大叔从各处收马桶,再把粪便卖给菜农。但大叔发现这些收马桶的人总往粪里兑水,于是想出个办法,用“波美比重计”测大粪的比重,“波美”的简称也就这样成了他同学的外号。
两则小故事,写出贫穷生活的乐趣、细节,语言闲散漫不经心,而结尾却非常富有冲击力:“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地,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所以,我觉得总要想出些办法,别和垃圾、大粪直接打交道才对。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文章中这样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孩子们很难看到故事中的生活场景了,但是我们真的富起来了吗?现在的孩子们动辄“拼爹”、“买名牌”、挥金如土,这代表着富裕吗?我想说,当今社会并不缺少穿金戴银的“穷人”——精神上的贫穷更可怕,也更不易察觉。
如果王小波先生健在,他会不会再写一篇《有关贫穷》,这回要写关于精神贫穷者的那些故事?确实,在当下这样一个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世界的人不在少数,在校园里也普遍存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有梦想,有阳光,有荆棘,有信念;时刻保持着一颗敏锐的心,去感知生活、记录生活、品味生活——一个精神世界丰富、阳光的人,才能真正拥有思想,才能够去创造,才不会“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地,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