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解法的灵感来源于老子里的另一段话:“……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德”与“失”是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里的“德”其实应该是通“得”的,两句之间也正好形成对仗关系。我们平时说得失得失嘛。
于是我们就可以猜测: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讲的德会不会在不同的地方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用法是和道相对应的,也即道为万物之源,德为道映射在万物上所体现出的规律,两者皆为抽象之事,却又有着一些区别;而另一种用法就是“得”的通假字,即得到之意。
这样我们再回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果大胆理解为“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上得不得,是以有德。下得不失得,是以无德”,或者干脆理解为“上得不得,是以有得。下得不失得,是以无得”,具体哪种理解法好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就好理解的多了,老子不正是强调无为、不得、弗居、物壮则老吗?所以不得之得才是上等之得呀,这才真正是符合道的德呀!相反,处处强调得失、无时无刻不在意索取的得不正是下等的得吗?所以本质上也是“无得”,或者“无德”的。
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德”与“失”是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里的“德”其实应该是通“得”的,两句之间也正好形成对仗关系。我们平时说得失得失嘛。
于是我们就可以猜测: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讲的德会不会在不同的地方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用法是和道相对应的,也即道为万物之源,德为道映射在万物上所体现出的规律,两者皆为抽象之事,却又有着一些区别;而另一种用法就是“得”的通假字,即得到之意。
这样我们再回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果大胆理解为“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上得不得,是以有德。下得不失得,是以无德”,或者干脆理解为“上得不得,是以有得。下得不失得,是以无得”,具体哪种理解法好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就好理解的多了,老子不正是强调无为、不得、弗居、物壮则老吗?所以不得之得才是上等之得呀,这才真正是符合道的德呀!相反,处处强调得失、无时无刻不在意索取的得不正是下等的得吗?所以本质上也是“无得”,或者“无德”的。
一家之言,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