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徐玲。
浅谈大家可能会好奇的一件事。
咨询师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会有情感流露吗?
如果会,是不是不够专业?
如果不会,算麻木不仁吗,怎么能共情?
咨询师也是人,有感情,在咨询过程中会有大量情绪高度卷入,共情是一定有的,咨询本来也需要共情。
但共情≠同情,来访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要理清问题,找到出口,完成自我成长。
一个优秀的咨询师,无论是否有过与来访者相似的经历,都能够借助来访的描述,深入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但这场体验旅程是有目的的,不是要和来访抱在一起哭过一场后给予安慰,而是带着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充分理解问题的本质后,作为一枚镜子,映照出来访者的问题,帮助他实现探索的过程。
是人,也是咨询师;
有情绪,会共情,但不能仅凭情绪本能作出反应。
咨询本质上是谈话的疗法,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交流过程中实现疗愈。
我理解每一位来访者来求助的时候都是特别脆弱的,需要理解,想要得到肯定、安慰或其他精神上的支持,但如果只做到这一点就够了,那他需要的不是一名咨询师,而是一位现实中可以听他倾诉的知己好友,甚至是一个树洞。
咨询师不是树洞,更不应该在接收到来访的情绪后,放大,再还回去。
我接待的一位学员,她在找到我之前,就经历过这样的咨询师,用她的话形容就是“感情丰富,懂她,但是没有帮助,偶尔还要我反过来安慰她”。
于是整个咨询过程一片祥和,体验很好,但是没有用,问题没解决,然后她才遇到了我。
我听的时候就在想:那还算是咨询师吗?
真正的咨询师要有强大的涵容能力,能接住来访者的情绪,共情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帮助。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W.Winnicott)的理论中曾提到,母婴关系是咨访关系的原型。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像母亲一样接收并处理来访的焦虑,一定是会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影响的。
但咨询师不能崩溃,就像婴儿可以脆弱,母亲却必须坚强,她要充当孩子的情绪容器——只有当情绪被充分理解和接纳,经历过涵容过程后,来访者才能够发展出成熟的个体心理,构筑起内心的安全感。
咨询需要共情,咨询师会有感情,但不会轻易表露,这不仅是基于伦理上的考量,更是为了保证咨询效果。
有边界的情绪流露是一种专业素养,归根到底还是立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上的,我们的任务终究是为了帮助学员完成自我成长。
浅谈大家可能会好奇的一件事。
咨询师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会有情感流露吗?
如果会,是不是不够专业?
如果不会,算麻木不仁吗,怎么能共情?
咨询师也是人,有感情,在咨询过程中会有大量情绪高度卷入,共情是一定有的,咨询本来也需要共情。
但共情≠同情,来访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要理清问题,找到出口,完成自我成长。
一个优秀的咨询师,无论是否有过与来访者相似的经历,都能够借助来访的描述,深入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但这场体验旅程是有目的的,不是要和来访抱在一起哭过一场后给予安慰,而是带着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充分理解问题的本质后,作为一枚镜子,映照出来访者的问题,帮助他实现探索的过程。
是人,也是咨询师;
有情绪,会共情,但不能仅凭情绪本能作出反应。
咨询本质上是谈话的疗法,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交流过程中实现疗愈。
我理解每一位来访者来求助的时候都是特别脆弱的,需要理解,想要得到肯定、安慰或其他精神上的支持,但如果只做到这一点就够了,那他需要的不是一名咨询师,而是一位现实中可以听他倾诉的知己好友,甚至是一个树洞。
咨询师不是树洞,更不应该在接收到来访的情绪后,放大,再还回去。
我接待的一位学员,她在找到我之前,就经历过这样的咨询师,用她的话形容就是“感情丰富,懂她,但是没有帮助,偶尔还要我反过来安慰她”。
于是整个咨询过程一片祥和,体验很好,但是没有用,问题没解决,然后她才遇到了我。
我听的时候就在想:那还算是咨询师吗?
真正的咨询师要有强大的涵容能力,能接住来访者的情绪,共情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帮助。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W.Winnicott)的理论中曾提到,母婴关系是咨访关系的原型。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像母亲一样接收并处理来访的焦虑,一定是会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影响的。
但咨询师不能崩溃,就像婴儿可以脆弱,母亲却必须坚强,她要充当孩子的情绪容器——只有当情绪被充分理解和接纳,经历过涵容过程后,来访者才能够发展出成熟的个体心理,构筑起内心的安全感。
咨询需要共情,咨询师会有感情,但不会轻易表露,这不仅是基于伦理上的考量,更是为了保证咨询效果。
有边界的情绪流露是一种专业素养,归根到底还是立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上的,我们的任务终究是为了帮助学员完成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