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138贴子:509,519
  • 4回复贴,共1

楠溪江古村:浙南山水秘境中的田园牧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古诗里描绘的田园风光,静谧闲适,到如今又有几处可寻得?
城市,包容着五彩缤纷的希望,吸引无数人前去追梦。
而乡村,被裹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变迁。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涌向城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村庄由衰落走向消逝。
幸而,在那些偏僻的山间谷地,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古村落伫立于原野之上,宛如“世外桃源”,保留着旧日的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南的宝藏小城“永嘉”,在千年古村中聆听悠远的田园牧歌。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11-17 14:08回复
    壹 山水摇篮
    水长而美,即为永嘉。
    这“水”,便是楠溪江——瓯江下游最大的支流,悠悠三百里贯穿永嘉南北,是永嘉人民的母亲河。
    楠溪江流域东临雁荡山,西、北接括苍山,江水就在这群山环抱之中,穿梭舒展,绘就出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长卷。
    流淌的江水,滋养了这片土地;林立的山峰,则带来了丰富的自然禀赋。于是,先民们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而后孕育出深厚的瓯越文化。
    也正是因为连绵群山的围裹,交通不便,使楠溪江流域成为相对封闭的地方,将世事纷乱阻隔在外。
    据《浙江通志》记载:“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
    因而,战乱之时,楠溪江流域能够守得一方安宁,护四方黎民安生,成为人们的避难之所。
    随着晋、宋两次大的人口迁移,这里人口剧增,一个又一个村庄便在楠溪江中上游的河谷盆地上拔地而起。
    山水形胜之地,渐渐成为农耕发达、文化兴盛的田园人家。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11-17 14:10
    回复
      贰 天人合一
      楠溪江,素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闻名。
      自然,以其神奇的造化之力,打造了楠溪江这方山水的雄奇俊秀。人类,则凭着勤劳与智慧,将这里营建成宜居宜乐的美好家园。
      如今,楠溪江两岸仍留存有200多座古村落,它们不动声色地维系着当年的模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究。
      楠溪江古村落的诞生,可追溯至晋、唐、宋几次大的移民潮。大批中原士族迁于此地安居,以一定的规划设计建设居所,别具特色。
      这些古村落,大都通过风水堪舆之术象天法地,进行规划选址。
      比如芙蓉村,始建于唐朝末年。先祖陈拱由闽地迁入楠溪江,选中“前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崖”之地建村。
      元至正元年(1341)重建时,村落就以“七星八斗”进行总体布局,修台为“星”,凿池为“斗”,寓意“天人合一,和谐昌盛”,可以说是我国风水古村落的样本之一。
      而以独特的水利系统来规划布局的岩头村,在楠溪江众多古村落中自成一家,更因此赢得“浙南都江堰”的美誉。
      村落顺地势而为,引溪水入村复出村,建有涵洞、节制闸、湖池,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从而形成一水多用的人居环境:灌溉、饮水、布景……时至今日,仍在荫庇这里的子子孙孙。
      及至村落建筑,也是颇为讲究。寨墙、民居、宗祠、亭台、书院、商业街道,以及公共园林等,相对完整的建筑体系,井然有序地分布于村落之中。
      寨墙与寨门,以大块蛮石砌筑;民居与宗祠,用原木青瓦搭建;街巷道路,为卵石铺就……取自天然的用材,朴实无华的设计,在经历过无数风雨过后,更添一份诗意和古韵。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围绕画楼”,千百年来,楠溪江人运用独特的匠心,捕捉江南山水的清雅,建造了一座座极富乡野气息与园林意趣的古村落。
      独特的田园景观,连同秀丽的天然风光,使得楠溪江越发精彩,让南来北往的人们流连忘返。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11-17 14:12
      回复
        叁 耕读传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晋宋永初三年(422),东晋名士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在不长的任期内,谢灵运寄情于秀美的楠溪江山水,诗兴大发,由此开创了中国古诗坛一个重要流派——“山水诗派”。
        而后,代代诗人接踵而至,为楠溪江写下颇多诗篇。千年诗意,在这条传奇的河流上绵延。
        自唐末开始的数百年里,因为北方战事不断,大批中原士族向南迁徙,来到楠溪江。文人学士们,为这个山水诗的发源地,带来了一股崇文尚学之风。
        到了南宋,文风更盛,楠溪江畔的村落里“耕读传家”的氛围也更加浓郁。人们将这种耕读文化融入村里的角角落落。
        苍坡村,便是以“文房四宝”规划布局的。当我们漫步古村,就会发现那时的匠心独运:脚下的小径为笔,村落对面山峰如同笔架,村口池塘为砚,路边的条石为墨。
        而在苍坡溪门上,还有楹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储蛟龙。”“溪山揽胜怀先哲,门第天辉望后昆。”
        村落里处处,都弥漫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映照着传承千年的耕读文化。
        同样的,在芙蓉村陈氏大宗祠亦有楹联:“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象水,水生秀气荣阴千秋。”
        书院建设,也是楠溪江古村的一大特色。芙蓉村里就设有芙蓉书院,内建明伦堂,对耕读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
        “诗书传家,耕读荣身”,耕读文化不仅融入在村落建筑里,也镌刻在人们心中,滋养一代代楠溪江人成长。
        据统计,仅宋一代,温州有文科进士1371人,武科进士374人,《宋史》立传者36人,其中永嘉就有进士563人,同京城临安府相当。
        清乾隆《永嘉县志》也曾记载:“永嘉于宋,名贤辈出,登洛闽之堂者,后先相望,郁郁彬彬,至称为小邹鲁,何其盛哉!”
        也正是南宋时期,在楠溪江的棹声帆影中,孕育出了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永嘉学派,与当时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并称为“南宋三大学派”。
        “不与世俗同,敢为天下先。”摒弃靡靡文风,开启实用创新之法,清风正骨的永嘉学派,犹如精神图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永嘉人。
        时光流转,千百年过去,楠溪江一直向前流淌,从未停下脚步。
        江畔古老的建筑,质朴的村落,连同传承千年的诗韵与文脉,穿越久远的历史走到今天。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11-17 14:15
        回复
          欣赏学习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1-17 17: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