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颜色分类大致分为黑、红、白三类,因篇幅限制,本文只对黑色胎记做简单介绍。黑色胎记按颜色深浅又分为褐色系、蓝色系和黑色系,概述如下:
褐色系
咖啡斑
十分常见, 10%-20%人群可在出生、婴儿或儿童早期出现至少1个咖啡斑,不会消退,随身体比例增大。因其颜色像是咖啡与牛奶混合后的颜色,因此得名“牛奶咖啡斑”。咖啡斑不恶变,影响美观的可以考虑激光治疗。但是激光治疗后复发率
警告
需要注意,当咖啡斑(青春期前>5mm,青春期后>15mm)超过6处时提示可能有神经纤维瘤病存在,此时应密切追踪全身各系统是否有肿瘤,生长发育是否有异常,并及时就诊。
斑痣
所谓斑痣可以理解为“斑”+“痣”的2人组,发病率约2%。“斑”在外观、病理上与咖啡斑基本相同;“痣”可以是皮内痣、混合痣、交界痣、雀斑样痣等。所以总的来说“斑”还是那个斑,但上面的痣有所不同,其中个别坏同“痣”可能恶变。
斑痣有时候还可以和鲜红斑痣同时存在,形成“斑+痣+鲜红斑痣”3人组,于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另外还有一些更复杂的组合,就不在此一一介绍了。可以尝试激光祛斑,同样治疗比较困难。
色素性毛表皮痣
最早由旅行者Becker首次报道,因此也称Becker痣,民间俗称“毛痣”。男性多见,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前后发病,好发于一侧肩部、胸部及上背部,表现为边界清楚但不整齐的淡黄色至深棕色斑片,斑上面通常有毛囊性丘疹及短的硬毛。
Becker痣为良性病变,不恶变;但少数会合并同侧乳房、皮肤、骨骼异常,此种情况称为色素性毛表皮痣综合征。如斑痣影响了美观,可以激光祛除表面的毛,效果很好;但是激光祛除色斑还是比较困难,有一定复发率。
皮脂腺痣
称器官样痣,通常出生时既有,是一种良性的皮肤错构瘤,病因目前认为是由HRAS或KRAS基因的合子后嵌合突变导致(以上为银河系官方语,看不懂也正常)。
皮脂腺痣外观多呈蜡样、橙黄色或黄褐色的无毛发斑块,最常发生于头皮和面颈部。最初可不明显,随年龄增长,特别在青春期后明显增大,成人后可继发多种良性或恶性肿瘤。同样个别伴有脑部、眼部或骨骼缺陷的,称为皮脂腺痣综合征。
警告
成年后,皮脂腺痣继发恶性肿瘤的概率目前认为在1%左右,所以如果皮脂腺痣上出现结节、破溃应及时活检病理确诊
线状表皮痣
又称角质形成细胞性表皮痣或线状疣状表皮痣,与皮脂腺痣是“近亲”,都属于表皮痣。大部分线状表皮痣在出生后或者1岁以内出现,个别在儿童和成人期出现。通常沿Blaschko线分布,可单发、多发或泛发。
最初表现为小的线状的斑片或斑块,由肤色或者棕色疣状丘疹聚集融合而成;随时间推移,尤其青春期后往往变得“厚黑”,也就是变厚和变黑。
蓝色系
蒙古斑
银河系黄皮肤种族中最常见的痣之一,80%-90%的新生儿可有蒙古斑,最常见于臀部和骶尾部。
蒙古斑在胚胎时期就形成了,在组织学上是沉着于真皮深层的色素细胞。6岁时约80%可完全消退,少数持续到成年期,尤其是多发性的蒙古斑。因为能自愈,且很少发生于面部,所以通常不需要治疗,如果治疗可以选择激光治疗。
太田痣
多见于有色人种,发病率大约为0.1%,男女比例为1∶4。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出生时或者1岁前发生;其余患者一般在青春期变得明显。好发于三叉神经第1、2支支配部位,累及部位的皮肤、结膜、巩膜、鼓膜或口腔和鼻粘膜都可发生灰棕色至蓝黑色的斑点或斑片。
笔者想起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其形象是典型的太田痣。需要提醒一下的是,约10%患者会发生青光眼,建议每年眼科检查;也有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报道。皮肤颜色改变治疗首选激光治疗,虽然需要多次治疗
伊藤痣
与太田痣是近亲。在临床、病理和治疗方法上基本相同,不同的就是发生部位。伊藤痣主要累及锁骨上神经后支和臂外侧皮神经支配的区域,也就是肩部、颈侧和锁骨上区。
蓝痣
前面几个蓝色系家族成员虽然有时候会影响美观,但是都不恶变,从这点看属于“人畜无害”;而蓝痣算是蓝色系中的“危险份子”了。蓝痣外观上为边界清楚的蓝色丘疹或结节,是真皮内树突状黑素细胞的良性增生引起的。
好发部位为头颈、四肢远端背侧和骶骨部。虽然小的、稳定的蓝痣无需干预,但是毕竟是“危险份子”,如果外观有明显变化应及时就诊;手术切除是治疗蓝痣的主要手段。
色素痣
名称非常多,以至于笔者花了好长时间来搜集各种别名,名称包括痣细胞痣、细胞痣、黑素细胞痣、普通痣,或者就直接称为痣!色素痣根据痣细胞的分布部位又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黑毛痣#








褐色系
咖啡斑
十分常见, 10%-20%人群可在出生、婴儿或儿童早期出现至少1个咖啡斑,不会消退,随身体比例增大。因其颜色像是咖啡与牛奶混合后的颜色,因此得名“牛奶咖啡斑”。咖啡斑不恶变,影响美观的可以考虑激光治疗。但是激光治疗后复发率
警告
需要注意,当咖啡斑(青春期前>5mm,青春期后>15mm)超过6处时提示可能有神经纤维瘤病存在,此时应密切追踪全身各系统是否有肿瘤,生长发育是否有异常,并及时就诊。
斑痣
所谓斑痣可以理解为“斑”+“痣”的2人组,发病率约2%。“斑”在外观、病理上与咖啡斑基本相同;“痣”可以是皮内痣、混合痣、交界痣、雀斑样痣等。所以总的来说“斑”还是那个斑,但上面的痣有所不同,其中个别坏同“痣”可能恶变。
斑痣有时候还可以和鲜红斑痣同时存在,形成“斑+痣+鲜红斑痣”3人组,于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另外还有一些更复杂的组合,就不在此一一介绍了。可以尝试激光祛斑,同样治疗比较困难。
色素性毛表皮痣
最早由旅行者Becker首次报道,因此也称Becker痣,民间俗称“毛痣”。男性多见,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前后发病,好发于一侧肩部、胸部及上背部,表现为边界清楚但不整齐的淡黄色至深棕色斑片,斑上面通常有毛囊性丘疹及短的硬毛。
Becker痣为良性病变,不恶变;但少数会合并同侧乳房、皮肤、骨骼异常,此种情况称为色素性毛表皮痣综合征。如斑痣影响了美观,可以激光祛除表面的毛,效果很好;但是激光祛除色斑还是比较困难,有一定复发率。
皮脂腺痣
称器官样痣,通常出生时既有,是一种良性的皮肤错构瘤,病因目前认为是由HRAS或KRAS基因的合子后嵌合突变导致(以上为银河系官方语,看不懂也正常)。
皮脂腺痣外观多呈蜡样、橙黄色或黄褐色的无毛发斑块,最常发生于头皮和面颈部。最初可不明显,随年龄增长,特别在青春期后明显增大,成人后可继发多种良性或恶性肿瘤。同样个别伴有脑部、眼部或骨骼缺陷的,称为皮脂腺痣综合征。
警告
成年后,皮脂腺痣继发恶性肿瘤的概率目前认为在1%左右,所以如果皮脂腺痣上出现结节、破溃应及时活检病理确诊
线状表皮痣
又称角质形成细胞性表皮痣或线状疣状表皮痣,与皮脂腺痣是“近亲”,都属于表皮痣。大部分线状表皮痣在出生后或者1岁以内出现,个别在儿童和成人期出现。通常沿Blaschko线分布,可单发、多发或泛发。
最初表现为小的线状的斑片或斑块,由肤色或者棕色疣状丘疹聚集融合而成;随时间推移,尤其青春期后往往变得“厚黑”,也就是变厚和变黑。
蓝色系
蒙古斑
银河系黄皮肤种族中最常见的痣之一,80%-90%的新生儿可有蒙古斑,最常见于臀部和骶尾部。
蒙古斑在胚胎时期就形成了,在组织学上是沉着于真皮深层的色素细胞。6岁时约80%可完全消退,少数持续到成年期,尤其是多发性的蒙古斑。因为能自愈,且很少发生于面部,所以通常不需要治疗,如果治疗可以选择激光治疗。
太田痣
多见于有色人种,发病率大约为0.1%,男女比例为1∶4。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出生时或者1岁前发生;其余患者一般在青春期变得明显。好发于三叉神经第1、2支支配部位,累及部位的皮肤、结膜、巩膜、鼓膜或口腔和鼻粘膜都可发生灰棕色至蓝黑色的斑点或斑片。
笔者想起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其形象是典型的太田痣。需要提醒一下的是,约10%患者会发生青光眼,建议每年眼科检查;也有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报道。皮肤颜色改变治疗首选激光治疗,虽然需要多次治疗
伊藤痣
与太田痣是近亲。在临床、病理和治疗方法上基本相同,不同的就是发生部位。伊藤痣主要累及锁骨上神经后支和臂外侧皮神经支配的区域,也就是肩部、颈侧和锁骨上区。
蓝痣
前面几个蓝色系家族成员虽然有时候会影响美观,但是都不恶变,从这点看属于“人畜无害”;而蓝痣算是蓝色系中的“危险份子”了。蓝痣外观上为边界清楚的蓝色丘疹或结节,是真皮内树突状黑素细胞的良性增生引起的。
好发部位为头颈、四肢远端背侧和骶骨部。虽然小的、稳定的蓝痣无需干预,但是毕竟是“危险份子”,如果外观有明显变化应及时就诊;手术切除是治疗蓝痣的主要手段。
色素痣
名称非常多,以至于笔者花了好长时间来搜集各种别名,名称包括痣细胞痣、细胞痣、黑素细胞痣、普通痣,或者就直接称为痣!色素痣根据痣细胞的分布部位又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黑毛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