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总喜欢把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强大的社会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90%的烦恼来自价值观,也可以理解为90%的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但是,你一旦有了爱好,具备了独处的能力,基本上就没有了这90%的烦恼。
你会发现,往往是没有兴趣爱好的人,也就是闲人才喜欢扎堆。闲人是非多!闲得无所事事,闲得发慌,就容易开始产生烦恼。
所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追求自己的理想。然后,找到自己的爱好。然后,你自己就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世界。然后,你喜欢读书,你享受独处。
独处是一个人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体验。独处时,可能会有些寂寞,但寂寞同时更会有一种充实。
独处时,你能从繁杂的人际关系和事务中抽身而出,回到自己身边。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神灵,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
真正的独处是一种精神上的聚焦,从主观的情绪跳脱出来,专注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独处就像马拉松,想要到达终点,你就要专注于自己的每一口呼吸、每一个步频,感受心脏的跳动,肌肉的活动,这样你便不会觉得长距离马拉松是一件痛苦的事,不觉得独处是一件乏味难熬的时光。
在这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但是,也要学会不妥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使自己有至高无上的自由。
也就独处是一个纵观完整自我的过程。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面对万物之源的。相反,交往时,人却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段。”
有神经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处“寂寞”时,大脑预设模式脉络中的灰质细胞会比平时更多、连结更深而这个灰质细胞区正是大脑用来掌管回忆、计划未来和激发创意的重要部分。
所以,经常独处的人,大脑中的预设模式脉络也会更加活跃,也就更具备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潜能。
周国平先生还曾在书中写道:独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在可支配的时间里,不断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牛羊成群结队,猛兽总是独行。
叔本华先生曾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他也就不热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