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根据哈曼的说法,“OOO”(物向本体论)举证【非关联的“实在本体物”】的成立,其与中国魏晋哲学家郭象在批注《庄子》的核心思想中得出【独化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独化论】表明了这么一种超前的哲学观点:“‘独’乃‘个体’,一切万事万物的‘实体’(这里的‘实体’与莱布尼茨的‘单子’完全不一样,至少‘它’在表明‘世界的多模态’时候,各个‘实体’的要素之间尽然没有‘关联性’;因此,完全否定掉了‘充足理由律’);郭象一再重申,‘个体是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实在状态’,简单来理解,‘一个个体’【实体❶】与‘另一个个体【实体❷】之间毫无‘逻辑相关性’;而“化”说明‘个体’【实体】活动的变化; “独化”就是完全独立的、绝对的‘个体’【实体】自变化运动。”
作为思辨实在论哲学家的哈曼认为,“物向”(客体导向)在本体论上“物”与“物的实在对象”并没有直接接触,显然是非关联的,因此必须要有感官对象来提供关联性。不能只有“独化论”,而必须要跟“相因论”勾连在一起(哈曼说:‘如果除了实在对象和实在性质之外,别无其他,则不存在经验,也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了。一切都隐没到个体的封闭状态,不存在接触’)。所以,这实际上是——【独化相因论】。
哈曼对科学的描述是牛顿范式的,对实在的定义是该系统的绝对状态而非该系统的内容,内容总是涉及系统与另一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将世界一分为二,让一部分世界描述系统涉及的动态变量(相因论,感官对象,感官性质),让另一部分充当背景,提供定义动态变量所需要的结构(独化论,实在对象,实在性质)。对象与关系的对抗是世界基本的二元论。实在性质也就相当于因果律,先验(a priori)规律,而实在对象则意味着先验规律也是演化的,未来指向的不确定的,总是有不可穷尽的新信息,而不是一种僵死的决定论。如理查德·费曼所说“大自然的想象力远超过我们的”,如霍尔丹(J.B.S.Haldane)所说“宇宙不仅奇异的超乎我们想象,而且奇异的超乎我们所能想象”,如舍勒所说“真实的世界肯定不比我们感官直观的世界简单,前者比后者更丰富多彩。”这也就是郭象的相因论“故彼我相因,形影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齐物论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