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50,526贴子:16,713,183

回复:思辨实在论哲学:客体导向原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前三个部分的发现。最近的欧陆哲学通过“相关主义”赋予科学派生地位是不公平的,“相关主义”赋予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以高于所有其他关系的特权地位。人类无处不在,将恒星与行星或酸与矿物之间的关系从关于现实本身的陈述转变为关于人类与现实相遇的陈述。欧陆哲学中现实主义的复兴重新开启了以更适合科学的方式讨论世界本身的可能性。但我们也需要一个“平面本体论”,能够谈论社会、机器和小说,就像谈论微小的自然元素一样。此外,我们需要一种间接的或暗示的真理概念,而不是基于对对象的直接知识的追求的真理,而这种直接知识被证明是不可能的。正是这三个约束催生了物体导向的哲学。——这就是【思辨实在论】有力佐证以后的宣言!!!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3-03 09:25
回复
    重点来了,本篇精华部分:
    5.时下的哲学转向运动——思辨实在论对【客体导向原理】的阐述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新近的思辨转向是西方哲学界的一件大事,这种新的思辨哲学即“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2007年4月英国伦敦大学的戈尔德史密斯学院召开了一次由阿尔博托·托斯坎诺 (Alberto Toscano) 主持的讨论会,会上确立了“思辨实在论”这一名称】。实在论则是认为心灵之外存在着世界。思辨实在论者们认为过去四十年欧洲哲学只关注“话语、文本、文化、意识、权力、或思想,把它们当成唯一的真实世界来研究”,思辨实在论则不再纠缠于这些,呼吁回归物的世界。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03-03 09:31
    回复
      他们所批判的对象是“关联主义”。其实关联主义就是自休谟(David Hume)和康德以来的结论,即我们无法谈论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或没有世界的人类,而只能谈论的是人类与万物的关联,因此我们只能得到“为我们而在”的知识。关联主义的局限在于我们不能思考任何处于思维外部的现实,梅亚苏(Quentin Meillassoux)反驳关联主义称假如思维与存在相互关联,没有思维就没有存在,那么并不存在人类之前存在的化石,也就是说关联主义无法处理人类之前的任何事物。2014年,思辨实在论的四位“物向哲学家(哈曼(Graham Harman)与布拉西尔(Raymond Brassier)、格兰特(Iain Grant)、梅亚苏)”还被《艺术观察》选入全球艺术世界中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列。在21世纪前十年之后,思辨实在论逐渐影响到包括建筑学、艺术在内的众多学科领域。虽然思辨实在论共同的目标是反对“关联主义”,但其实思辨实在论者内部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彼此迥异,例如梅亚苏的思辨实证论与哈曼的物向本体论对康德的不同看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3-03-03 09:32
      回复
        1990年代,哈曼创造了物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简写为OOO)这一术语来指代他的研究。哈曼与同为思辨实在论者的梅亚苏(他也是巴迪欧的学生)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点上(这两点来源于康德体系),一是承认人类的认知有限,我们只能思考自在之物,但无法认识它;二是哲学关注的只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其他的关系都不重要。梅亚苏反对第一点,承认第二点(这一点跟齐泽克的观点类似),他就是要通过某种方式(比如数学)将这种不可认识之物认识出来。而哈曼则刚好相反。哈曼批判现代哲学所持有的主体(subject)和客体(object)二分法(也就是第二点),这种二分法中人的主体地位过大,而事实上人不过是世界万物中渺小的一种,不应当给予它如此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在这一点上与梅亚苏持有类似观点的哲学家(例如齐泽克和巴迪欧),认为主体并不一定是人类个体。物向本体论把主客关系视为客客关系的特例,认为讨论客客关系跟讨论主客关系没有区别,尽管人相对于其它物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主客关系依然没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哈曼将物向本体论称为“扁平的本体论”,扁平的意思是将世界万物以平等的方式来看待,而非预设不同种类的物需要不同的本体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3-03-03 09:37
        回复
          简单来说,哈曼与齐泽克、巴迪欧、梅亚苏等 Neomodern (哈曼对持与梅亚苏类似观点的人的称呼)在这一点上根本的分歧在于,哈曼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其它客体对客体的认识可能要强一点,但实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实际并不完全了解人和其他对象的关系),而 Neomodern 认为我们只能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主体),而客体对客体的认识我们一概不知。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3-03-03 09:38
          回复
            作为思辨实在论者,我暂且不对“OOO”(object-oriented ontology,物向本体论)的内部分歧产生过多的关注;重点在于我如何把【“物向”(这里的‘物向’就是‘客体导向’)原理】阐述清楚。
            “客体导向”(物向)是一种探索对象与其组成部分、对象与其外观、对象与其关系或对象与其性质之间的差距的方法。一张桌子与构成它的夸克和电子不是一回事。这张桌子也没有穷尽人类和其他动物可能出现的总和。桌子也不等同于它“修改、转换、扰乱或创造”的任何东西,正如布鲁诺拉·图尔令人钦佩的哲学那样,该哲学错误地认为一个客体只不过是它对其他客体的努力结果(effects on other objects)。最后,桌子不仅仅是经验主义哲学家所相信的“质量的集合”,而是可以在保持同一张桌子的同时维持广泛的属性变化。但是两个主要的鸿沟,也就是从其他鸿沟衍生出的鸿沟,是客体及其关系和客体及其性质之间的鸿沟。让我们通过观察20世纪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来简要地考虑一下这两个鸿沟。按相反的时间顺序进行会更容易。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3-03-03 09:48
            回复
              海德格尔来自现象学学派,该学派由他的弗莱堡导师胡塞尔创立。部分是在自然科学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压力下,现象学认为我们不应该从基于隐藏的物理实体的科学解释开始,而应该首先描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的微妙之处。我们应该考虑遇到邮箱、乌鸦或朋友在人行道上走近时的所有感知上的细微差别。音乐应该完全按照它的声音来描述,而不是借助于一些关于声音体验如何产生的心理学或神经学理论。对于现象学而言,存在意味着成为有意识的可能客体。现象界之外不存在任何事物。海德格尔注意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事物的参与并不在于有意识地意识到它们。我们坐在沙发上,但我们专注于电视。我们使用锤子但忽略了锤子并想到了我们用它敲打的木板。我们依靠大气中的氧气维持生命而不自知,除非空气被污染或我们有哮喘发作。通常,我们只在物体出现故障时才会注意到它们。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之前隐藏的实体突然出现在视野中,并且第一次变得有意识地可以接近。尽管海德格尔经常被解释为说实体除了与其他实体的系统关系之外没有现实,但物体可以“破裂”的事实证明恰恰相反。如果锤子只不过是它当前的锤子用途,没有任何现实的非关联溢出,那么它永远不会做任何新的或意想不到的事情。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3-03-03 09:51
              回复
                海德格尔所谓的工具分析远不止于此,但足以满足我们当前的目的。这个著名的分析让我们能够区分隐藏的真实客体和它们可见的感官属性。真实的客体是被隐藏的,因为无论它们发生多少故障,或者我们盯着它们看多少或对它们进行理论化,关于它们的信息再多也永远不会耗尽它们的深度。Zuhandenheit是海德格尔的德语术语,指的是只要运作顺畅,实体就保持被隐藏的和不引人注意的,而Vorhandenheit是他对以某种方式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实体的术语。但客体的属性不能简单地存在于世界的表面,就好像被隐藏的真实物体本身具有不确定的属性一样。正如哲学家莱布尼茨在1700年代早期指出,如果实体不是每个都有自己的特定属性,那么它们都会相似。但真实事物的这些真实品质也必须比我们对它们的任何访问都更深刻,因为对这些品质的任何访问都会通过用与人类感知和认知相关的术语重铸它们来将它们转化为它们不是的东西。总而言之,真实客体存在于它的感性和真实性的张力之中,并且不能被还原为两者中的任何一簇。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3-03-03 09:58
                回复
                  胡塞尔凭借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卷本著作《逻辑研究》创立了现象学。尽管海德格尔批评胡塞尔将世界还原为意识中的表象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他仍然遗漏了他老师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已经看到,经验主义哲学对统一对象的想法持怀疑态度,将它们仅仅视为特定性质的集合的昵称。传统上,那些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将对象置于比思想可及的性质更深的层次,例如海德格尔用他真正的锤子和沙发从所有直接访问中退出。胡塞尔真正革命性的一步,完全被他的明星学生所忽视,是在意识体验本身中识别出客体和它们的性质之间的张力(within conscious experience itself)。如果我在街上观察我的朋友汉斯,他有着特定的外套和发型,以特定的姿势站立,明显处于好、坏或一般的心情中。根据“性质束”(bundle of qualities)理论,汉斯的所有性质都等同于汉斯的一部分,所以每当他的姿势、情绪或衣着发生最细微的变化时,他实际上是一个稍微不同的实体,一个我只是假设是一个和以前一样的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3-03-03 10:02
                  回复
                    胡塞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注意到,并非所有经验中的质变都是平等的。汉斯什么时候交叉双臂或换衬衫,或者他的心情突然变得暗淡,这都无关紧要。他仍然是汉斯,我直视他短暂的隐藏品质,看到了汉斯本人。胡塞尔称这些短暂的性质为“预兆”(Abschattungen)。它们是附属于感官对象的感性属性,但对它并不重要。为什么我们称经验丰富的汉斯为感性对象而不是真实对象?因为汉斯没有任何“被隐藏”的东西,他比他旋转和移动的属性更能构成我体验的真实内容。我可能幻觉了汉斯的存在,即使世界上有一个独立于我的真正的汉斯,他也与填补我经验的汉斯有很大的不同,他是对从所有直接通道中撤退的地下汉斯的一种翻译、歪曲或讽刺。很明显,胡塞尔在感性对象及其感性属性之间的张力由【视域】底部的水平线标记,他以一棵树而不是汉斯为例。一颗可以从无数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被观察的树,但仍然是同一棵树。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3-03-03 12:34
                    回复
                      但重申一下,对于胡塞尔而言,并非所有属性都是相同的。他的主要方法称为“本质还原”。这意味着我们在脑海中或经验中自由地改变一个对象,在不同的时间看到它具有许多不同的品质,并试图确定它必须具备哪些品质才能成为它的样子。汉斯或一棵树可以从一个时刻到下一个时刻疯狂地改变它们的属性,同时仍然保持相同的对象。但是有一个模糊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他们就不能变成完全不同的对象。虽然胡塞尔认为我们最终可以通过使用我们的思想而忽略我们的感官来确定事物的关键品质,但没有理由相信认知能力比感官体验更能直接接近真实。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确定汉斯或一棵树真正关键的品质是什么。我们只能间接或暗示地确定这一点,因为真实的属性就像真实的客体一样从通道中退出。感官对象和真实属性之间的这种张力可以在胡塞尔【视域理论】中看作是一条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对角线。我们可以用胡塞尔的术语“eidetic”(一个希腊词,意思大致是“本质的(essential)”)来指代这种特殊的张力。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3-03-03 12:37
                      回复
                        胡塞尔在感性对象和感性属性之间的张力(“视域”底部的水平线)正是我们所说的时间体验,因为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觉无非就是我们对展现持续转变各种性质的物体的相对持久的景观的认知。海德格尔在真实对象和感性属性之间的张力(“此在路标”中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与空间是一回事,因为空间是事物如何既远离我们又接近我们的名称,正如它们所宣布的他们的距离——海德格尔最喜欢的另一个哲学主题。空间和时间常常被视为宇宙结构的两个无与伦比的方面,仿佛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相提并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3-03-03 12:40
                        回复
                          但是,如果将空间和时间简单地视为物体及其性质之间的两种张力,我们会发现还有另外两种对等物。胡塞尔在感性对象与其真实品质之间的张力就是我们已经称之为eidos的东西,因为eidos指的是一棵树、邮箱、 乌鸦,或其他任何东西从未直接被认识的但是最重要的特点,没有这些特征,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样子。这给我们留下了莱布尼茨在被隐藏的真实对象与其被隐藏的真实品质之间的紧张关系,传统上称为本质,因为一个对象需要其本质,才能存在而不等同于那个本质。时间、空间、本质和eidos,在“格式塔”凝聚下被标记,以便为其他技术分类系统提供直观支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3-03-03 12:45
                          回复
                            6.【思辨实在论】发展的意义:客体导向原理有什么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宇宙,所有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笛卡尔、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做了同样一件事:进行了一种实验室的隔离,人为的划出一条界限,将世界的一小部分同整个世界隔离,只实证、观察那一小部分世界,并记录统计其中发生的一切的改变。在我们的思维中,系统与组成真实宇宙的复杂运动不再联系。如果一直担心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到底如何影响其他事物的,恐怕我们连一个物体的运动都无法研究。这种专注于局部系统的方法,科学哲学家称为伽利略主义。在数学运用到这个局部系统之前,局部系统与整个世界是隔离的,它使得我们得以专注于一小部分变量,一小部分物体或一小部分粒子。伽利略主义这么做永远是对复杂多变世界的近似。思辨实在论哲学家哈曼称这个局部系统为感官对象,称其中被测量的变量列表为感官性质,物理学家则称为【位形】(configuration)。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3-03-03 16:08
                            回复
                              因为根据哈曼的说法,“OOO”(物向本体论)举证【非关联的“实在本体物”】的成立,其与中国魏晋哲学家郭象在批注《庄子》的核心思想中得出【独化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独化论】表明了这么一种超前的哲学观点:“‘独’乃‘个体’,一切万事万物的‘实体’(这里的‘实体’与莱布尼茨的‘单子’完全不一样,至少‘它’在表明‘世界的多模态’时候,各个‘实体’的要素之间尽然没有‘关联性’;因此,完全否定掉了‘充足理由律’);郭象一再重申,‘个体是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实在状态’,简单来理解,‘一个个体’【实体❶】与‘另一个个体【实体❷】之间毫无‘逻辑相关性’;而“化”说明‘个体’【实体】活动的变化; “独化”就是完全独立的、绝对的‘个体’【实体】自变化运动。”
                              作为思辨实在论哲学家的哈曼认为,“物向”(客体导向)在本体论上“物”与“物的实在对象”并没有直接接触,显然是非关联的,因此必须要有感官对象来提供关联性。不能只有“独化论”,而必须要跟“相因论”勾连在一起(哈曼说:‘如果除了实在对象和实在性质之外,别无其他,则不存在经验,也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了。一切都隐没到个体的封闭状态,不存在接触’)。所以,这实际上是——【独化相因论】。
                              哈曼对科学的描述是牛顿范式的,对实在的定义是该系统的绝对状态而非该系统的内容,内容总是涉及系统与另一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将世界一分为二,让一部分世界描述系统涉及的动态变量(相因论,感官对象,感官性质),让另一部分充当背景,提供定义动态变量所需要的结构(独化论,实在对象,实在性质)。对象与关系的对抗是世界基本的二元论。实在性质也就相当于因果律,先验(a priori)规律,而实在对象则意味着先验规律也是演化的,未来指向的不确定的,总是有不可穷尽的新信息,而不是一种僵死的决定论。如理查德·费曼所说“大自然的想象力远超过我们的”,如霍尔丹(J.B.S.Haldane)所说“宇宙不仅奇异的超乎我们想象,而且奇异的超乎我们所能想象”,如舍勒所说“真实的世界肯定不比我们感官直观的世界简单,前者比后者更丰富多彩。”这也就是郭象的相因论“故彼我相因,形影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齐物论注》)的内涵。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3-03-03 16: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