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结局就我个人感觉别的咋处理都无所谓,说白了关键就是“见佛”与“不见佛”,而两边都不好处理。
如果不见佛,无论写再好其实感觉还是差口气,小明一直走在见佛的路上,然后被死亡/完结中断,很难说写完整了。而见佛嘛,感觉又兜不住,一个决定智者游离天下在生命最后(个人感觉结局的时候小明该死了)谱写出的《天之下》该是何等的风采?我想象不出,但绝对不该是什么牺牲小拯救大的烂俗电车问题。
最近在看《巴赫埃舍尔哥德尔》,又感觉结局可以这样——见佛非佛。正如赵州的那个公案(注,该解读有点改编的,不过去相对确实是契合佛学的),小明在最后放弃了问题,于是终于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佛,只是这完全超越了语言的概念,于是留下第一个自发的微笑,然后离开了世界。
这种处理优点在于情节完整,符合佛学,而且写作难度极其低(还能轻松安排主角团的互动)。个人感觉是比较不错的,吧友意见如何




如果不见佛,无论写再好其实感觉还是差口气,小明一直走在见佛的路上,然后被死亡/完结中断,很难说写完整了。而见佛嘛,感觉又兜不住,一个决定智者游离天下在生命最后(个人感觉结局的时候小明该死了)谱写出的《天之下》该是何等的风采?我想象不出,但绝对不该是什么牺牲小拯救大的烂俗电车问题。
最近在看《巴赫埃舍尔哥德尔》,又感觉结局可以这样——见佛非佛。正如赵州的那个公案(注,该解读有点改编的,不过去相对确实是契合佛学的),小明在最后放弃了问题,于是终于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佛,只是这完全超越了语言的概念,于是留下第一个自发的微笑,然后离开了世界。
这种处理优点在于情节完整,符合佛学,而且写作难度极其低(还能轻松安排主角团的互动)。个人感觉是比较不错的,吧友意见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