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稼祥先生所说的这种“习性”,我发现其实在一些哪怕很优秀的知识分子中都具有普遍性,比如著名的马克斯·韦伯。
虚假的韦伯命题
最近一年多以来,我把“韦伯命题”,即“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理性资本主义”作为自己思考和研究的重点,越来越感到韦伯的结论难以说服我。首先是在事实判断上,他对于新教伦理的赞美并没有太大问题,但问题是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态度。韦伯努力旁征博引,想证明新教伦理中“入世苦行”、“天职”观念都是除了新教伦理以外别的文化信仰中所没有的,天主教徒中没有,犹太教也没有,东方的儒家和道家中更没有。这是在我后来更加了解儒家思想以后所完全不能认同的。如余英时先生所言:韦伯所犯的并不是枝节的、事实的错误,而是关于全面判断的基本错误。我后来在温州做研究,接触一些怀有天主教,甚至佛教、道教信仰的商人,谈到韦伯的观点,他们也无不认为这是偏见,甚至感到是彻头彻尾的文化歧视。 一个学者除非是为了抗辩别人的观点,如果要主动对几种文化的比较命题下判断,自身得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最好一个旁观者,甚至“他者”的态度来分析,否则很难不被偏见所左右。要命的是,我自己回溯韦伯命题的思考脉络,发现他存在不可原谅的逻辑跳跃和推理不严密。比如他敏锐地发现了“在近代经济里,基督教新教徒与资本拥有与领导地位上占有较重的分量”,他还发现“天主教徒的毕业生当中,从近代的、特别是为了技术研习与工商职业做准备且一般而言为了迎合市民的营利生活之故,所设的特定的学校—诸如实业高中、实业中学、高等小学—毕业的百分比,同样也越远落后于新教徒”。但在接下来的推理中,韦伯并没有过滤其他可能干扰的变量。他所尤其重点提到的加尔文宗兴盛于日内瓦,那里在成为“新教的罗马”之前,就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了。字里行间,韦伯似乎是为了证明新教伦理的优越性而证明其优越性。
实际上,韦伯自己是一个新教徒,而且出生在深厚新教传统的家庭。而最为吊诡的,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文章中几乎只字不提自己的思想经历和家庭背景。对于他自己怀有新教信仰这一事实,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刻意掩盖。也许可以理解为他力图在用客观的、理性化的态度来对待新教传统。这种掩饰并非没有意义,如果公开地作为一个新教徒来赞美新教,当然会有损其在其他信仰者面前的公信力。
虚假的韦伯命题
最近一年多以来,我把“韦伯命题”,即“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理性资本主义”作为自己思考和研究的重点,越来越感到韦伯的结论难以说服我。首先是在事实判断上,他对于新教伦理的赞美并没有太大问题,但问题是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态度。韦伯努力旁征博引,想证明新教伦理中“入世苦行”、“天职”观念都是除了新教伦理以外别的文化信仰中所没有的,天主教徒中没有,犹太教也没有,东方的儒家和道家中更没有。这是在我后来更加了解儒家思想以后所完全不能认同的。如余英时先生所言:韦伯所犯的并不是枝节的、事实的错误,而是关于全面判断的基本错误。我后来在温州做研究,接触一些怀有天主教,甚至佛教、道教信仰的商人,谈到韦伯的观点,他们也无不认为这是偏见,甚至感到是彻头彻尾的文化歧视。 一个学者除非是为了抗辩别人的观点,如果要主动对几种文化的比较命题下判断,自身得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最好一个旁观者,甚至“他者”的态度来分析,否则很难不被偏见所左右。要命的是,我自己回溯韦伯命题的思考脉络,发现他存在不可原谅的逻辑跳跃和推理不严密。比如他敏锐地发现了“在近代经济里,基督教新教徒与资本拥有与领导地位上占有较重的分量”,他还发现“天主教徒的毕业生当中,从近代的、特别是为了技术研习与工商职业做准备且一般而言为了迎合市民的营利生活之故,所设的特定的学校—诸如实业高中、实业中学、高等小学—毕业的百分比,同样也越远落后于新教徒”。但在接下来的推理中,韦伯并没有过滤其他可能干扰的变量。他所尤其重点提到的加尔文宗兴盛于日内瓦,那里在成为“新教的罗马”之前,就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了。字里行间,韦伯似乎是为了证明新教伦理的优越性而证明其优越性。
实际上,韦伯自己是一个新教徒,而且出生在深厚新教传统的家庭。而最为吊诡的,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文章中几乎只字不提自己的思想经历和家庭背景。对于他自己怀有新教信仰这一事实,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刻意掩盖。也许可以理解为他力图在用客观的、理性化的态度来对待新教传统。这种掩饰并非没有意义,如果公开地作为一个新教徒来赞美新教,当然会有损其在其他信仰者面前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