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告子》篇之前
此帖从《告子》篇开始就没更新了,至今已达半年之久。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没看懂。一个人如果讲解他没认识到的东西,那他的动机就很值得怀疑了,为了不被有识者笑话,我想着先放着。
没看懂是什么意思?这一章开篇便谈论「性」的定义,组成,性质等等,我们作为读者,需心里先有个大致的答案,明白古人在谈什么,然后才能参与到对话中去,否则就像刚学会加减乘除后,马上去听高年级课程,岂非缘木求鱼?
于是我就一直在想什么是「性」,百思不得其解。网上找别人的说法,那更是“百家争鸣”:有说是性格的,有说是命运的,还有不回答性是什么、却直接说性无善无恶的,对这些进行追问,发现难以自圆其说。我意识到今人与古人所谈论的「性」不是一个东西,随着朝代的更迭,斗转星移,语言体系换了好几次。今人要想领略古人的话语,一定要从古书上面找答案,以古释古,而不是用现在的汉语语境,否则就会穿凿附会,闹出笑话,我意识到这个时,距离我开始找答案时,已经很久了。
我偶然想到《中庸》开篇有云「天命之谓性」,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好极了,可是「命」又怎么讲?现在我有经验了,不再去网上找答案,而是翻四书五经,我看《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所以古代天命的命是动词,天命也就是上天命令;现在人们说「好命、苦命、救命」等等,是把命当成名词用,此时命可以理解为我、生活等等。我先前之所以迷惑,就是因为按照固有思维,认为古人说的命是名词,但这样一来,去读告子一头雾水(这很合理,要是不迷惑才有问题)。如果我当时不较真,得过且过,那以后就更难发现这个问题,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去推导,结果肯定也是错的。有人如果也恰巧遇到过这个事情,就会发现很有意思,因为得过且过后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现不太对劲,然后觉得古人说话不讲逻辑,满怀失望;另一种压根不思考,当成结论背下来,遇到相关话题时候,就像别人说「关关雎鸠」,马上回应「在河之洲」一样说出来,但坐下来细谈后,发现他只会引用,我还想到一种自欺欺人型,特点是玩弄名词、扯东扯西,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反正不管哪种情况,都浪费了不少时间,这是很可惜的。
扯远了,我们初步定义,「性」就是「上天命令」,先记住这一点。
天生万物,地载万民。所以古人认为天是至善的存在,天所下的命令,难道还能有恶?就像涓涓细流,缓缓而下,难道还能向上?所以孟子先生说性善,就跟水向下流一样,这在孟子先生看来很显然,但可把我折腾得够呛。我之前以为的性善,就是说人本来都是善良的,后来有好人有坏人是经历所致;但这样一来,那我也可以说人本来都是坏的,或者本来无所谓好坏,后来的好坏都是经历所致,凭什么说后面两种说法不对呢?难道因为自己崇拜孟子先生就无条件相信「性善」吗?
现在可以满怀信心地回答这个问题了,矛盾的根源在于对「性」的定义不统一,每个读到这一章的人都有自己对「性」的定义,但是要看懂原文,得用孟子先生的定义,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告子先生对性的定义与孟子先生也是不同的,他认为「生之谓性」,更像我们现代人的定义,定义中没有出现「天命」,自然也不会传承到天之至诚至善,所以就无善无恶了;定义中重点关注人本身,人可以控制自己行善,也可以控制自己作恶,所以说「以人性为仁义」「食色性也」等等,用这套思路来读这一章,应该就能跟得上古人思路了。
我的疑惑得到解除,写完这个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https://gsp0.baidu.com/5aAHeD3nKhI2p27j8IqW0jdnxx1xbK/tb/editor/images/client/image_emoticon24.png)
但愿我表达清楚了。
但愿有人看到后也像我一样手舞足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