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字惟中,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人,是列入《明史·奸臣传》里的人物。早在严嵩离开历史舞台不久,以他为主人公的故事和小说在民间各种流传,又被改编成戏文搬上戏台,老百姓听着故事看着戏曲,严嵩的奸臣形象从明朝中期开始便慢慢深入人心。
徐阶,字子升,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为官期间斗倒严嵩,提拔海瑞,为张居正铺路,史称“贤相”。人们称赞他为“明朝头号政治家”。
然而仔细考察二人的为人行事,尤其是他们之间争权夺利、对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态度及处理政事与家事的原则,我们很难找出忠奸之间的明显界线,轻松分辨孰忠孰奸。
严嵩再奸,始终如一的是忠君思想;徐阶人称其贤,却有一味迎合皇帝、讨好严嵩的种种不堪行为。为了迷惑攀附严嵩,甚至不惜将家族迁往江西成为严嵩的老乡,将孙女许配给严嵩之孙,附籍联姻,几无人伦底线。更有甚者,解甲归田后放任子弟横行乡里,欺男霸女,家族有海量田产。对比严嵩不到三万亩的田地数量,徐氏虽有清廉之名,却无清廉之实。
嘉靖年间,内阁首辅的权力很大,争夺首辅之位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嘉靖初年,杨廷和执政,独揽票拟之权。未几,张璁以大礼议倒阁,坐上了首辅的宝座。数年后,夏言攻击张璁,当上了内阁首辅。好景不长,严嵩以河套事件构陷夏言,夏言惨遭弃市。嘉靖二十七年,严嵩成为内阁首辅,沿袭成例,独操相权。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徐阶以少保兼礼部尚书的身份进入内阁,参预机务。严嵩、徐阶之间开始了明争暗夺的政治斗争。双方棋逢对手,演了一出相爱相杀的好戏。一个聪明自负的皇帝,加上两个靠青词起家的官场高手,他们之间的博弈与反博弈,那是很精彩的一幕。
这本书从二人的家庭背景出发,通过对两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成长路径、性格特点进行剖析,梳理两人的科举之路、仕途历程,结合当时发生的一些政治事件,挖掘二人思想转变的过程。在攀登首辅大位的关键时刻,二人采取的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主动构陷的方式拉前任下马,让自己最终位极人臣。
在贵为首辅的岁月里,他们在与皇帝的相处方式、用人特点、对待异见者的态度上,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两位嘉靖年间的股肱之臣对待彼此的态度和应对办法,应对重大问题和危机的手腕,也给我们带来深思。
最终,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他们在历史上各有各的被人“诟病”之处,由此带来的在家风治理与子女教育方面的教训,值得读者引以为戒。
俗话说,盖棺才有定论。这一规律在严嵩和徐阶身上却不适用。以往对严徐二人的评价,过于脸谱化、简单化。仅凭经过多次删改的官方史料和带有主观色彩的民间记载,不能全面、客观地判断历史人物。评价严嵩与徐阶,需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多种史料交叉印证,才能做出符合人性的判断。而人性是复杂的,无法以一两个字、一两件事来断定一个人的忠奸善恶。这是严嵩与徐阶作为历史人物,直到今天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仍时有争论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历史读物的迷人之处。希望通过阅读这部书稿,读者能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复杂多面,由此学会打开读史大门的正确方式。
徐阶,字子升,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为官期间斗倒严嵩,提拔海瑞,为张居正铺路,史称“贤相”。人们称赞他为“明朝头号政治家”。
然而仔细考察二人的为人行事,尤其是他们之间争权夺利、对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态度及处理政事与家事的原则,我们很难找出忠奸之间的明显界线,轻松分辨孰忠孰奸。
严嵩再奸,始终如一的是忠君思想;徐阶人称其贤,却有一味迎合皇帝、讨好严嵩的种种不堪行为。为了迷惑攀附严嵩,甚至不惜将家族迁往江西成为严嵩的老乡,将孙女许配给严嵩之孙,附籍联姻,几无人伦底线。更有甚者,解甲归田后放任子弟横行乡里,欺男霸女,家族有海量田产。对比严嵩不到三万亩的田地数量,徐氏虽有清廉之名,却无清廉之实。
嘉靖年间,内阁首辅的权力很大,争夺首辅之位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嘉靖初年,杨廷和执政,独揽票拟之权。未几,张璁以大礼议倒阁,坐上了首辅的宝座。数年后,夏言攻击张璁,当上了内阁首辅。好景不长,严嵩以河套事件构陷夏言,夏言惨遭弃市。嘉靖二十七年,严嵩成为内阁首辅,沿袭成例,独操相权。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徐阶以少保兼礼部尚书的身份进入内阁,参预机务。严嵩、徐阶之间开始了明争暗夺的政治斗争。双方棋逢对手,演了一出相爱相杀的好戏。一个聪明自负的皇帝,加上两个靠青词起家的官场高手,他们之间的博弈与反博弈,那是很精彩的一幕。
这本书从二人的家庭背景出发,通过对两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成长路径、性格特点进行剖析,梳理两人的科举之路、仕途历程,结合当时发生的一些政治事件,挖掘二人思想转变的过程。在攀登首辅大位的关键时刻,二人采取的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主动构陷的方式拉前任下马,让自己最终位极人臣。
在贵为首辅的岁月里,他们在与皇帝的相处方式、用人特点、对待异见者的态度上,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两位嘉靖年间的股肱之臣对待彼此的态度和应对办法,应对重大问题和危机的手腕,也给我们带来深思。
最终,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他们在历史上各有各的被人“诟病”之处,由此带来的在家风治理与子女教育方面的教训,值得读者引以为戒。
俗话说,盖棺才有定论。这一规律在严嵩和徐阶身上却不适用。以往对严徐二人的评价,过于脸谱化、简单化。仅凭经过多次删改的官方史料和带有主观色彩的民间记载,不能全面、客观地判断历史人物。评价严嵩与徐阶,需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多种史料交叉印证,才能做出符合人性的判断。而人性是复杂的,无法以一两个字、一两件事来断定一个人的忠奸善恶。这是严嵩与徐阶作为历史人物,直到今天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仍时有争论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历史读物的迷人之处。希望通过阅读这部书稿,读者能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复杂多面,由此学会打开读史大门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