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你爱埃德加先生,是因为他英俊,年轻,活跃,有钱,而且爱你。不过这最后一点没
什麽意义。没有这一条,你也许一样爱他。要是没有前面那四条吸引了你,即使他爱你,
你也不见得会爱他吧。”
“是啊,当然不会。那我只会可怜他——说不定还会恨他哩,要是他是个丑八怪,大老
粗。
“可是世界上英俊,有钱的年轻人多着呢,你怎麽不去爱他们呢?”
没有秘密花园的治愈,没有绿山墙的温情,笼罩呼啸山庄的挣扎与痛苦,要从第一代人
说起。
老恩肖先生带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希斯克利夫,他与凯瑟琳,亨德利一块儿长大。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温情故事。希斯克利夫的孤僻与乖戾使他不受亨德利喜欢。而亨德利也不是什么善茬儿,仗着自己年长,总对希斯克利夫拳脚相向。在老恩肖先生去世后,掌权的亨德利把希斯克利夫从他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拉下来,令他像个佣人生活。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相爱,可她却不是什么聪明的女孩,她因为埃德加的外在而抛下爱人,这也是往后一切悲剧的地雷线。
在这部书中,我最不喜欢的角色是我们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他像一个清醒的疯癫者,把所有他仇视的、厌恶的,都要毁掉才罢休。
同样我也不喜欢凯瑟琳,一个被惯坏的小女孩不懂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甚至看不懂自己。凯瑟琳像一只有绚烂羽毛的鸟儿,连羽翼都渴望飞向自由自在的原野。她与埃德加·林敦的结合正应了那句歌词“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她把自己送往一个囚笼的温床,灵魂从未得到过安抚,一步步在挣扎中走向死亡。
书中的人物可以称得上很立体丰满了。亨德利因为爱人的离世而萎靡不振,终日酗酒,孩子也置之脑后,赌博,纵饮,发疯。其实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常常称之为酒鬼。是街坊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伴侣子女避之不及的疯子。我曾听过关于读书好处的一大说法是,它使你领略不同的人生,见识各种各样的人,以后命运再怎麽多舛都是你曾见过听过感悟的。可我依旧厌恶亨德利这样的角色,也厌恶与他相似的现实中的
人,这是的的确确,不会因读书多读书少而改变的。
与之相反,埃德加·林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多么爱凯瑟琳,可爱人逝世后,林敦并未一蹶不振。我们不可谓林敦不伤痛,只是责任不允许他自毁颓丧。十多年来,林敦呵护着小凯瑟琳的成长,在妹妹需要时施予援手,是丁恩最敬重的主人。林敦像水,用温和的方式包裹你,柔中带韧,韧中有刚。
《呼啸山庄》一个很值得讨论的点就在于复仇。当今时代那套以德报怨的圣母理论已然褪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理念更为盛行。就这而言,希斯克利夫无疑是成功的。他在这世上只在乎凯瑟琳,可林敦娶走了他的爱人,亨德利对他早期的虐待、磋磨、贬斥间接造成了这场失去,于是他要报复。引诱亨德利纵酒赌博,吞并他的家产;把亨德利的儿子培养得目不识丁,粗俗野蛮;哄骗伊莎贝拉·林敦,虐待、囚禁、折磨
她;强迫小凯瑟琳嫁给自己的儿子,以便夺走林敦家的家产。作为一个复仇家,希斯克利夫无疑做的淋漓尽致。
可最后他有没有获得解脱呢?
“这是很个糟糕的结局。”
“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结局,不是吗” 这是来自复仇家的自白。
关于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笔者认为理所当然。可也该掌握好一个度,把长矛指向真正的施暴者,不要因为社会这复杂错落的影响脉络,让自己也成为对无辜者的施暴者。
#呼啸山庄#再谈这本书的叙述,它的时间线错落有致。也许达不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的高度。但《呼啸山庄》的时间跳跃,给人一种隐隐的宿命感(用当代这个流行的词形容)。视角在房客
洛克伍德和女仆丁恩之间交换,展开不属于他们的故事。说到宿命感,我倒颇有跑题嫌疑
地想到了《追风筝的人》,不过这两本小说一本讲救赎,另一本讲的却是毁灭。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益便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小说的展开往往是需要多重因素综合的。要写爱情,但不能只写爱情,也许还有宗教、事业。要写科幻,但不能只写科幻也许还有人文、环境。因此对我而言,《呼啸山庄》引发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婚恋观、挫折观、责任与爱情的平衡,甚至是人际交往。于此不做赘述。
以上为读《呼啸山庄》有感。
“你爱埃德加先生,是因为他英俊,年轻,活跃,有钱,而且爱你。不过这最后一点没
什麽意义。没有这一条,你也许一样爱他。要是没有前面那四条吸引了你,即使他爱你,
你也不见得会爱他吧。”
“是啊,当然不会。那我只会可怜他——说不定还会恨他哩,要是他是个丑八怪,大老
粗。
“可是世界上英俊,有钱的年轻人多着呢,你怎麽不去爱他们呢?”
没有秘密花园的治愈,没有绿山墙的温情,笼罩呼啸山庄的挣扎与痛苦,要从第一代人
说起。
老恩肖先生带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希斯克利夫,他与凯瑟琳,亨德利一块儿长大。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温情故事。希斯克利夫的孤僻与乖戾使他不受亨德利喜欢。而亨德利也不是什么善茬儿,仗着自己年长,总对希斯克利夫拳脚相向。在老恩肖先生去世后,掌权的亨德利把希斯克利夫从他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拉下来,令他像个佣人生活。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相爱,可她却不是什么聪明的女孩,她因为埃德加的外在而抛下爱人,这也是往后一切悲剧的地雷线。
在这部书中,我最不喜欢的角色是我们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他像一个清醒的疯癫者,把所有他仇视的、厌恶的,都要毁掉才罢休。
同样我也不喜欢凯瑟琳,一个被惯坏的小女孩不懂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甚至看不懂自己。凯瑟琳像一只有绚烂羽毛的鸟儿,连羽翼都渴望飞向自由自在的原野。她与埃德加·林敦的结合正应了那句歌词“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她把自己送往一个囚笼的温床,灵魂从未得到过安抚,一步步在挣扎中走向死亡。
书中的人物可以称得上很立体丰满了。亨德利因为爱人的离世而萎靡不振,终日酗酒,孩子也置之脑后,赌博,纵饮,发疯。其实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常常称之为酒鬼。是街坊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伴侣子女避之不及的疯子。我曾听过关于读书好处的一大说法是,它使你领略不同的人生,见识各种各样的人,以后命运再怎麽多舛都是你曾见过听过感悟的。可我依旧厌恶亨德利这样的角色,也厌恶与他相似的现实中的
人,这是的的确确,不会因读书多读书少而改变的。
与之相反,埃德加·林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多么爱凯瑟琳,可爱人逝世后,林敦并未一蹶不振。我们不可谓林敦不伤痛,只是责任不允许他自毁颓丧。十多年来,林敦呵护着小凯瑟琳的成长,在妹妹需要时施予援手,是丁恩最敬重的主人。林敦像水,用温和的方式包裹你,柔中带韧,韧中有刚。
《呼啸山庄》一个很值得讨论的点就在于复仇。当今时代那套以德报怨的圣母理论已然褪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理念更为盛行。就这而言,希斯克利夫无疑是成功的。他在这世上只在乎凯瑟琳,可林敦娶走了他的爱人,亨德利对他早期的虐待、磋磨、贬斥间接造成了这场失去,于是他要报复。引诱亨德利纵酒赌博,吞并他的家产;把亨德利的儿子培养得目不识丁,粗俗野蛮;哄骗伊莎贝拉·林敦,虐待、囚禁、折磨
她;强迫小凯瑟琳嫁给自己的儿子,以便夺走林敦家的家产。作为一个复仇家,希斯克利夫无疑做的淋漓尽致。
可最后他有没有获得解脱呢?
“这是很个糟糕的结局。”
“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结局,不是吗” 这是来自复仇家的自白。
关于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笔者认为理所当然。可也该掌握好一个度,把长矛指向真正的施暴者,不要因为社会这复杂错落的影响脉络,让自己也成为对无辜者的施暴者。
#呼啸山庄#再谈这本书的叙述,它的时间线错落有致。也许达不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的高度。但《呼啸山庄》的时间跳跃,给人一种隐隐的宿命感(用当代这个流行的词形容)。视角在房客
洛克伍德和女仆丁恩之间交换,展开不属于他们的故事。说到宿命感,我倒颇有跑题嫌疑
地想到了《追风筝的人》,不过这两本小说一本讲救赎,另一本讲的却是毁灭。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益便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小说的展开往往是需要多重因素综合的。要写爱情,但不能只写爱情,也许还有宗教、事业。要写科幻,但不能只写科幻也许还有人文、环境。因此对我而言,《呼啸山庄》引发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婚恋观、挫折观、责任与爱情的平衡,甚至是人际交往。于此不做赘述。
以上为读《呼啸山庄》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