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八二也可写作182,不读壹佰捌拾贰,读作幺八二,这个普通的数字是我家乡的名字。
新疆阿勒泰一隅,福海灯塔以东,过了三号桥,就是182地界。
以前,从三号桥到182的路两边是光秃秃的戈壁滩,尘土飞扬。15岁,初三那年,我第一次从这条路出去,到182以外的世界。二三十个同学一起坐着大班车到农十师师部北屯参加技校入学考试,记得车身晃得厉害车内很挤很热,我第一次晕车。
182中学有悠久的传统——义务劳动,也称勤工俭学。学生从五六年级起就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植树、削甜菜、收葵花、敲葵花盘、装大白菜、拔野果子、打土块……上了高中,学校给我们班分了块地,种的是葵花,每当杂草像葵花杆一样高时,班里就停课集体去拔草浇水。
植树的主要地界就是进出182的路左右。每年春秋两季,学校停课,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周。这条路往往迎来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刻,自行车大军浩浩荡荡,人声鼎沸,车铃大作,生机勃勃。
路位于团部的西北,是风口,长达半年的西北风由此进入,卷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小树苗到底还是细嫩,活下来的是少数,来年再重新植。
从六年级到高二高中停办离开,六年里,这片林子还是没成什么气候,勉强活下来的也是些被风虐得东倒西歪的细麻杆。
二十年后,从三号桥回182时,终于,道路两边有了成片的防风林。一年夏天,车驶入这条绿树夹边的道路时,竟感到如此陌生,头脑一时恍惚,这是走到哪儿了?怎么不认得路了?
车再行片刻,远远看见著名的地标——182中学土黄色的老教学楼,哦,原来到了!
驶入防风林从学校操场边直行,远远地能清晰地看见路尽头那端的太平间,心头一紧的关头,路知趣地向左一拐,就进团部了。
一条由西向东的大路将182团部分成南北两半。
学校、医院、机关还在老地方;以前的老门市部变成了银行;以前的市场变成了四层居民楼;以前的加工连变成了自来水厂;十连大渠依然如故,冬天干涸夏天澎湃;再向东前行就到了丁字路口,左转是进十连、去八连的路,右拐是去水库、五连的路,我出生在五连。
最喜欢走的路就是从十连大渠到丁字路口这段一二百米的路,这条路让我对“林荫大道”有了最初的认知。路两边是高大茂密的杨树林带,头顶的高空,道路两边的树梢紧紧相连,夏天织下浓浓绿荫,冬天挂满厚厚雾淞。从团部回五连,从五连进团部,都要经过这条路。
做梦也常梦见这条路,风过树梢,沙沙作响,整个人轻盈欢快。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一个周末骑车回家,刚过十连大渠,大惊失色,路两边的杨树全被伐倒,七零八落的大树躺了一地……那场景不亚于屠宰场,惨不忍睹,心戚戚然。
树被伐了之后,路被拓宽,第二年春天栽了两排树苗,“林荫大道”自此跌入记忆。
贰
从四连向右转,一路南下是乌伦古河、顶山,还有一连、二连、三连、九连。
乌伦古河湿润的小气候使得河岸两边古树森森。小时候,父亲赶着马车带我去二连走亲戚,有很长时间都在树林里穿行,能看见黑黢黢的老树根和长相古怪姿态扭曲的老树,我总是吓得趴在马车上一动不动,总感觉那幽暗的林子里要窜出一条狼或一头野猪。
有一年义务劳动,全校师生坐着敞篷车——拖拉机55来到了这片树林。走近乌伦古河河畔,才发现她如此迷人。我们在树林里打闹,摘野蘑菇,坐在坡地的树荫下吃自带的午饭,就像野炊,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一次义务劳动。
成年后,某次采访得知,乌伦古河两岸这些貌似胡杨的古怪树种学名为古旱柳,是河谷土树种,最长的树龄有300年。
印象中,位于乌伦古河南边的四个连队是富裕而幸福的,最早的万元户就是出在河南,万元户最多的连队也在河南。
就连苹果树、海棠果树也只能在河南的土壤里成活,一连二连三连九连那果香迷人的苹果园在我眼中简直是幸福的天堂。
每到夏秋,在家门口天天盼着骑着自行车卖苹果的人,有时买到酸倒牙的青苹果也非常珍惜地慢慢吃,一个青苹果啃一天。
到团部上学发现,果然,从河南连队来的同学衣着用度能与团部同学媲美,个个昂首挺胸脸上写着傲娇;而河北连队的孩子似乎总是旧衫灰裤毫不起眼。
河南富足得益于乌伦古河。度娘说,乌伦古河,蒙古语,意思是“云雾升起的地方”。河流从西边的青河县发源,东行从顶山脚下流过,最后注入福海县的乌伦古湖,是少有的从西向东流向的河流。
在九连附近,乌伦古河建有一个大坝,大家就把这里叫河坝。
河坝在我记忆中是浪漫的代名词,历届182中学的学生最期待的莫过于去河坝野炊。直到初三,我才跟同学们第一次去河坝野炊,作为毕业之游。
野炊的准备工作很繁琐,谁带锅,谁带米,谁带菜,谁带油盐……还要有足够多的自行车,男生骑车,车座后载着女生,自行车排成长队迎着朝阳出发,这难道不是少年少女们心目中最浪漫的场面吗?
叁
父亲曾讲过许多关于河流险情的往事,在父亲17岁初来乍到时,被乌伦古河里的鱼群震惊了,从饥饿的老家跑到几千里外的戈壁滩,原来这里竟有这么丰足的食物——鱼。
在182长大又远离她的人,最想念的就是182的鱼,被津津乐道的是五道黑,学名赤鲈,成人巴掌大小,背上有五条黑道,肉质鲜嫩。
五连虽不在乌伦古河河畔,但距五连最近的顶山水库是乌伦古河的水注入,连队大渠里流淌的也是乌伦古河的水。
连队里似乎家家都有渔网,大姐有段时间甚至还学织渔网,那象牙白的梭子和亮晶晶的网线至今记忆深刻。
夏天傍晚,父亲把网下到大干渠里,第二天上午把网取出来就会有一盆活蹦乱跳的鱼。有时浇地,鱼儿会钻进大粗水管顺着小渠道流进田地,只要听见地里有扑扑腾腾的响声,母亲就会大呼小叫地叫我赶紧拴狗,因为这时狗儿总是窜在我们前面扑进地里捉鱼吃!
冬天春节前,母亲总是约上邻居阿姨背上空尿素袋,到水库冬捕现场去买鱼,往往早上出发,傍晚才回来。我便站在自家后山坡一遍遍张望,想不通明明就在眼前的水库怎么走起来那么远。有一年母亲们运气极好,冬捕的鱼多,装载的车拉满了,像筷子一样长的鱼都不要了,母亲和阿姨各自捡了满满一袋子鱼,省下了近百元!
这片水产丰富的水域——顶山水库是我眼中的海。
每天,只要站在后山坡,就能目送太阳缓缓地落入水库,夕阳金红色的光芒将天空与水面染红,真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年后,看过黄海的夕阳,也观过太平洋的落日,都不为所动,原来我早已见过最美的夕阳。
那时,我认为太阳是落在了水库那边的八连,八连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水库有多大,在我儿时记忆里水库占据了半个世界。
从五连骑车去团部,一大半的路都是沿着水库边走,走到看不见水库的地方就是要进团部了。
直到30多岁第一次站在海边,准确地说是站在台南浩瀚的太平洋岸边,在心底,才重新定位了水库的大小,但在182,它依然是我的海。
水库建有一个水电站,位于进出五连的路上,轰鸣的激流从长长的坡道飞溅滑落,形成庞大的旋涡儿,水流顿时有了颜色,白花花的卷起,狠狠地跌碎,气势磅礴。
大学学《美学》,老师讲到自然的崇高美时,我脑海里浮现的便是水电站的激流。
建在电站上的桥当时在我眼中是真正意义的大桥。学了课文《赵州桥》后,理所当然地我把这座桥看作182的赵州桥,桥有三孔,中间是大孔,两边是小孔。我总盼望有一天能钻进桥孔,一年夏天在水流小的时侯,我终于钻进小孔里,水泥孔顶阴凉灰暗,黑绿色的苔藓滴答着水珠,又慌慌张张连滚带爬地摸着岸边钻出来。
从电站大坝的最高处到下面的水电站建有一条100多级的水泥台阶。每次从那条长长的台阶向上爬时,心中总是生出幻想,爬到顶一定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吧!这条台阶也被我定义为最初的城市印象,因为只有城市才有水泥台阶。
肆
从五连骑自行车到团部往往要骑1个多小时,夏天下过雨的日子就会延长到两三个小时,这条路是黄土路,雨后便成了黄泥路,厚厚的黄泥将自行车轮子塞满,骑一会就要下车用树棍把泥撅出来,苦不堪言。
如若父亲赶牛车上团部时间就更久了,有时要三四小时才能到。
时间的长度使我下意识地认为团部就是远在天边的城。进城后会有凉皮,果丹皮,冰棍吃,还可以照相,这于我来说就是城里人的特权。
机修连、加工连、四连都紧挨着团部,便算作团部,也是在改革大潮中最快解体的几个连队。
六连是唯一一个位于团部西边的连队,每到秋冬,六连的沙枣林里便会有成群的骆驼,也成为男生们捉骆驼骑骆驼的乐园。
最神秘的连队是七连,在儿时有限的想像中位于团部西南方向的七连仿佛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到底什么样?直到二十年后,我带着孩子陪着学开车的姐姐,她带我终于到七连溜了一圈,才发现七连原来很小。
我从来没有去过八连,却又最熟悉八连,它就在水天一线夕阳西下的地方,每天都能与我目光相接。
十一连,十二连,它们是陌生的,在模糊的记忆里,有这两个连队吗?到底是哪一年忽然多出这两个连队,听说十一连被建成团场新农村建设的模板。
最有历史感的当属十三连,位于团部正南,一片阳光最好的沉寂土地。从十三连可以望见顶山断崖,高高低低的坟冢,标识着生与死的永恒主题。
小时侯,听到十三连就惧怕,每次奶奶去给大伯上完坟回来脸上总是挂着泪痕,幼小的我将那里看作悲伤的荒野。
当我最亲爱的奶奶和妈妈都沉眠于此后,我不再害怕十三连,这里可是有最疼爱我的人呀。
近年来,十三连也大兴土木,有水泥砌的小院,有彩色磁砖砌的小屋子,地下长眠的团场人也都赶上了城镇化。
去年扫墓时差点迷路,忽然冒出的大片葵花地将十三连包围了!呵呵,想想向日葵仰起金灿灿的脸围着十三连转圈时便倍感欣慰——花海红霞,清风断崖恰是最好的守护。
(嗯,好长呀,但你也终于看完了,在忙碌之余还跟我去182走了一趟,你真幸运!)
本文文字及图片为作者原创,转引需作者授权。
生于斯 长于斯 梦于斯 念于斯
欢迎赐稿,182的过去,现在,未来。
一八二也可写作182,不读壹佰捌拾贰,读作幺八二,这个普通的数字是我家乡的名字。
新疆阿勒泰一隅,福海灯塔以东,过了三号桥,就是182地界。
以前,从三号桥到182的路两边是光秃秃的戈壁滩,尘土飞扬。15岁,初三那年,我第一次从这条路出去,到182以外的世界。二三十个同学一起坐着大班车到农十师师部北屯参加技校入学考试,记得车身晃得厉害车内很挤很热,我第一次晕车。
182中学有悠久的传统——义务劳动,也称勤工俭学。学生从五六年级起就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植树、削甜菜、收葵花、敲葵花盘、装大白菜、拔野果子、打土块……上了高中,学校给我们班分了块地,种的是葵花,每当杂草像葵花杆一样高时,班里就停课集体去拔草浇水。
植树的主要地界就是进出182的路左右。每年春秋两季,学校停课,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周。这条路往往迎来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刻,自行车大军浩浩荡荡,人声鼎沸,车铃大作,生机勃勃。
路位于团部的西北,是风口,长达半年的西北风由此进入,卷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小树苗到底还是细嫩,活下来的是少数,来年再重新植。
从六年级到高二高中停办离开,六年里,这片林子还是没成什么气候,勉强活下来的也是些被风虐得东倒西歪的细麻杆。
二十年后,从三号桥回182时,终于,道路两边有了成片的防风林。一年夏天,车驶入这条绿树夹边的道路时,竟感到如此陌生,头脑一时恍惚,这是走到哪儿了?怎么不认得路了?
车再行片刻,远远看见著名的地标——182中学土黄色的老教学楼,哦,原来到了!
驶入防风林从学校操场边直行,远远地能清晰地看见路尽头那端的太平间,心头一紧的关头,路知趣地向左一拐,就进团部了。
一条由西向东的大路将182团部分成南北两半。
学校、医院、机关还在老地方;以前的老门市部变成了银行;以前的市场变成了四层居民楼;以前的加工连变成了自来水厂;十连大渠依然如故,冬天干涸夏天澎湃;再向东前行就到了丁字路口,左转是进十连、去八连的路,右拐是去水库、五连的路,我出生在五连。
最喜欢走的路就是从十连大渠到丁字路口这段一二百米的路,这条路让我对“林荫大道”有了最初的认知。路两边是高大茂密的杨树林带,头顶的高空,道路两边的树梢紧紧相连,夏天织下浓浓绿荫,冬天挂满厚厚雾淞。从团部回五连,从五连进团部,都要经过这条路。
做梦也常梦见这条路,风过树梢,沙沙作响,整个人轻盈欢快。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一个周末骑车回家,刚过十连大渠,大惊失色,路两边的杨树全被伐倒,七零八落的大树躺了一地……那场景不亚于屠宰场,惨不忍睹,心戚戚然。
树被伐了之后,路被拓宽,第二年春天栽了两排树苗,“林荫大道”自此跌入记忆。
贰
从四连向右转,一路南下是乌伦古河、顶山,还有一连、二连、三连、九连。
乌伦古河湿润的小气候使得河岸两边古树森森。小时候,父亲赶着马车带我去二连走亲戚,有很长时间都在树林里穿行,能看见黑黢黢的老树根和长相古怪姿态扭曲的老树,我总是吓得趴在马车上一动不动,总感觉那幽暗的林子里要窜出一条狼或一头野猪。
有一年义务劳动,全校师生坐着敞篷车——拖拉机55来到了这片树林。走近乌伦古河河畔,才发现她如此迷人。我们在树林里打闹,摘野蘑菇,坐在坡地的树荫下吃自带的午饭,就像野炊,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一次义务劳动。
成年后,某次采访得知,乌伦古河两岸这些貌似胡杨的古怪树种学名为古旱柳,是河谷土树种,最长的树龄有300年。
印象中,位于乌伦古河南边的四个连队是富裕而幸福的,最早的万元户就是出在河南,万元户最多的连队也在河南。
就连苹果树、海棠果树也只能在河南的土壤里成活,一连二连三连九连那果香迷人的苹果园在我眼中简直是幸福的天堂。
每到夏秋,在家门口天天盼着骑着自行车卖苹果的人,有时买到酸倒牙的青苹果也非常珍惜地慢慢吃,一个青苹果啃一天。
到团部上学发现,果然,从河南连队来的同学衣着用度能与团部同学媲美,个个昂首挺胸脸上写着傲娇;而河北连队的孩子似乎总是旧衫灰裤毫不起眼。
河南富足得益于乌伦古河。度娘说,乌伦古河,蒙古语,意思是“云雾升起的地方”。河流从西边的青河县发源,东行从顶山脚下流过,最后注入福海县的乌伦古湖,是少有的从西向东流向的河流。
在九连附近,乌伦古河建有一个大坝,大家就把这里叫河坝。
河坝在我记忆中是浪漫的代名词,历届182中学的学生最期待的莫过于去河坝野炊。直到初三,我才跟同学们第一次去河坝野炊,作为毕业之游。
野炊的准备工作很繁琐,谁带锅,谁带米,谁带菜,谁带油盐……还要有足够多的自行车,男生骑车,车座后载着女生,自行车排成长队迎着朝阳出发,这难道不是少年少女们心目中最浪漫的场面吗?
叁
父亲曾讲过许多关于河流险情的往事,在父亲17岁初来乍到时,被乌伦古河里的鱼群震惊了,从饥饿的老家跑到几千里外的戈壁滩,原来这里竟有这么丰足的食物——鱼。
在182长大又远离她的人,最想念的就是182的鱼,被津津乐道的是五道黑,学名赤鲈,成人巴掌大小,背上有五条黑道,肉质鲜嫩。
五连虽不在乌伦古河河畔,但距五连最近的顶山水库是乌伦古河的水注入,连队大渠里流淌的也是乌伦古河的水。
连队里似乎家家都有渔网,大姐有段时间甚至还学织渔网,那象牙白的梭子和亮晶晶的网线至今记忆深刻。
夏天傍晚,父亲把网下到大干渠里,第二天上午把网取出来就会有一盆活蹦乱跳的鱼。有时浇地,鱼儿会钻进大粗水管顺着小渠道流进田地,只要听见地里有扑扑腾腾的响声,母亲就会大呼小叫地叫我赶紧拴狗,因为这时狗儿总是窜在我们前面扑进地里捉鱼吃!
冬天春节前,母亲总是约上邻居阿姨背上空尿素袋,到水库冬捕现场去买鱼,往往早上出发,傍晚才回来。我便站在自家后山坡一遍遍张望,想不通明明就在眼前的水库怎么走起来那么远。有一年母亲们运气极好,冬捕的鱼多,装载的车拉满了,像筷子一样长的鱼都不要了,母亲和阿姨各自捡了满满一袋子鱼,省下了近百元!
这片水产丰富的水域——顶山水库是我眼中的海。
每天,只要站在后山坡,就能目送太阳缓缓地落入水库,夕阳金红色的光芒将天空与水面染红,真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年后,看过黄海的夕阳,也观过太平洋的落日,都不为所动,原来我早已见过最美的夕阳。
那时,我认为太阳是落在了水库那边的八连,八连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水库有多大,在我儿时记忆里水库占据了半个世界。
从五连骑车去团部,一大半的路都是沿着水库边走,走到看不见水库的地方就是要进团部了。
直到30多岁第一次站在海边,准确地说是站在台南浩瀚的太平洋岸边,在心底,才重新定位了水库的大小,但在182,它依然是我的海。
水库建有一个水电站,位于进出五连的路上,轰鸣的激流从长长的坡道飞溅滑落,形成庞大的旋涡儿,水流顿时有了颜色,白花花的卷起,狠狠地跌碎,气势磅礴。
大学学《美学》,老师讲到自然的崇高美时,我脑海里浮现的便是水电站的激流。
建在电站上的桥当时在我眼中是真正意义的大桥。学了课文《赵州桥》后,理所当然地我把这座桥看作182的赵州桥,桥有三孔,中间是大孔,两边是小孔。我总盼望有一天能钻进桥孔,一年夏天在水流小的时侯,我终于钻进小孔里,水泥孔顶阴凉灰暗,黑绿色的苔藓滴答着水珠,又慌慌张张连滚带爬地摸着岸边钻出来。
从电站大坝的最高处到下面的水电站建有一条100多级的水泥台阶。每次从那条长长的台阶向上爬时,心中总是生出幻想,爬到顶一定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吧!这条台阶也被我定义为最初的城市印象,因为只有城市才有水泥台阶。
肆
从五连骑自行车到团部往往要骑1个多小时,夏天下过雨的日子就会延长到两三个小时,这条路是黄土路,雨后便成了黄泥路,厚厚的黄泥将自行车轮子塞满,骑一会就要下车用树棍把泥撅出来,苦不堪言。
如若父亲赶牛车上团部时间就更久了,有时要三四小时才能到。
时间的长度使我下意识地认为团部就是远在天边的城。进城后会有凉皮,果丹皮,冰棍吃,还可以照相,这于我来说就是城里人的特权。
机修连、加工连、四连都紧挨着团部,便算作团部,也是在改革大潮中最快解体的几个连队。
六连是唯一一个位于团部西边的连队,每到秋冬,六连的沙枣林里便会有成群的骆驼,也成为男生们捉骆驼骑骆驼的乐园。
最神秘的连队是七连,在儿时有限的想像中位于团部西南方向的七连仿佛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到底什么样?直到二十年后,我带着孩子陪着学开车的姐姐,她带我终于到七连溜了一圈,才发现七连原来很小。
我从来没有去过八连,却又最熟悉八连,它就在水天一线夕阳西下的地方,每天都能与我目光相接。
十一连,十二连,它们是陌生的,在模糊的记忆里,有这两个连队吗?到底是哪一年忽然多出这两个连队,听说十一连被建成团场新农村建设的模板。
最有历史感的当属十三连,位于团部正南,一片阳光最好的沉寂土地。从十三连可以望见顶山断崖,高高低低的坟冢,标识着生与死的永恒主题。
小时侯,听到十三连就惧怕,每次奶奶去给大伯上完坟回来脸上总是挂着泪痕,幼小的我将那里看作悲伤的荒野。
当我最亲爱的奶奶和妈妈都沉眠于此后,我不再害怕十三连,这里可是有最疼爱我的人呀。
近年来,十三连也大兴土木,有水泥砌的小院,有彩色磁砖砌的小屋子,地下长眠的团场人也都赶上了城镇化。
去年扫墓时差点迷路,忽然冒出的大片葵花地将十三连包围了!呵呵,想想向日葵仰起金灿灿的脸围着十三连转圈时便倍感欣慰——花海红霞,清风断崖恰是最好的守护。
(嗯,好长呀,但你也终于看完了,在忙碌之余还跟我去182走了一趟,你真幸运!)
本文文字及图片为作者原创,转引需作者授权。
生于斯 长于斯 梦于斯 念于斯
欢迎赐稿,182的过去,现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