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上学之前,经常听母亲讲一个故事。清朝末年,浑源有个大盗,名叫吉三儿。吉三儿小的时候,母亲带他到邻居家串门。吉三儿贪玩儿,顺手从邻居家的针线笸箩里拿了个顶针子,回家后就把顶针给了他妈。他妈很高兴,夸奖吉三儿:“三儿脑瓜儿灵活,长大后会有出息的。”受到母亲表扬,吉三儿也很开心。长大以后,顺手牵羊、偷鸡摸狗成了家常便饭,也总能得到母亲的鼓励,慢慢竟成为远近闻名的江洋大盗。
母亲给我讲这个故事,大约是用来教育我的。后来每想起这个故事,就觉得浑源人真的很聪明,老百姓虽然读书不多,但流传的民间故事里,也充满智慧与哲理。不只懂得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还懂得欲壑难填,做人做事须防微杜渐的道理。大约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又从同学家的浑源县县志资料里看到了这个故事,原来吉三儿、海四、巴皮裤,都是清末民初浑源著名的大盗,但最后都不得善终。再后来有了网络,想收集些更详细的资料,但在网上问了很多人,都表示没看过这个故事,以致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产生了“曼德拉效应”。
吉三儿成了惯犯,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偷到皇宫里去了。不幸被大内侍卫捉拿收监,经过审讯,决定秋后问斩。斩首前夕,监斩官去探监,问吉三儿还有什么遗愿。吉三儿想了半天,对监斩官说:“我走到今天,愿赌服输。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去之后,无人奉养老母,心里也是难过。明天我还想见老母亲一次,让我再吃老母亲一口奶。”说完,吉三儿潸然泪下。监斩官听后,大为感动,含泪而去。
第二天,监斩官把吉三儿的母亲请到了刑场。骨肉分离,老太太早已泣不成声。监斩官告诉老太太吉三儿的遗愿后,老太太撩起衣服,颤颤巍巍地把早已干瘪的奶头塞进吉三儿嘴里。不料吉三儿一狠心,竟然将母亲的乳头一口咬掉。剧痛之下,老太太满脸惊愕,捂着鲜血淋漓的胸口,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事出突然,监斩官、刽子手与围观的群众都大惊失色。吉三儿恶狠狠地将母亲的乳头吐在地上,对围观行刑的群众说:“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全是母亲溺爱所致!”吉三老母面如土色,围观的数千人亦是鸦雀无声。
这个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告诫一个人要多孝敬父母,少溺爱孩子。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类对父母的爱,总要比对孩子的爱少很多很多。圣贤自然清楚这个道理,只是他们不愿意说出来而已。吉三儿的母亲,也不愿意孩子走向刑场,只是她过分溺爱孩子,喜欢贪小便宜罢了。说得直白一些,吉三的母亲是个蠢人,但不一定是个坏人。若干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去外地走亲戚,和亲戚闲聊期间,顺口问了一句:“你儿子暑假这些天在干嘛?”亲戚满脸骄傲地回答:“他在微信上卖流量,买流量的人给他发了红包,我儿子就把他拉到黑名单。”听完大吃一惊,虽然买流量的钱只有十元、二十元,最多也不过几十元。金额虽不多,但你儿子收了人家的钱,又把人家拉到黑名单,这不是赤裸裸地诈骗吗?我这个远房亲戚,不就是鼓励儿子拿邻居家顶针子的老太太吗?虽然无奈,也只好告诉他:“你儿子的这种行为涉嫌诈骗,如果他已经成年,要被抓去坐牢的。”
通过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坏人不一定蠢,但蠢人一定很坏。更要命的是,蠢人那怕已经走在了通往犯罪的道路上,也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与建议。即便你有一颗济世救人的心,但对那些蠢到极点、冥顽不灵的人,也只能放弃,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母亲给我讲这个故事,大约是用来教育我的。后来每想起这个故事,就觉得浑源人真的很聪明,老百姓虽然读书不多,但流传的民间故事里,也充满智慧与哲理。不只懂得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还懂得欲壑难填,做人做事须防微杜渐的道理。大约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又从同学家的浑源县县志资料里看到了这个故事,原来吉三儿、海四、巴皮裤,都是清末民初浑源著名的大盗,但最后都不得善终。再后来有了网络,想收集些更详细的资料,但在网上问了很多人,都表示没看过这个故事,以致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产生了“曼德拉效应”。
吉三儿成了惯犯,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偷到皇宫里去了。不幸被大内侍卫捉拿收监,经过审讯,决定秋后问斩。斩首前夕,监斩官去探监,问吉三儿还有什么遗愿。吉三儿想了半天,对监斩官说:“我走到今天,愿赌服输。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去之后,无人奉养老母,心里也是难过。明天我还想见老母亲一次,让我再吃老母亲一口奶。”说完,吉三儿潸然泪下。监斩官听后,大为感动,含泪而去。
第二天,监斩官把吉三儿的母亲请到了刑场。骨肉分离,老太太早已泣不成声。监斩官告诉老太太吉三儿的遗愿后,老太太撩起衣服,颤颤巍巍地把早已干瘪的奶头塞进吉三儿嘴里。不料吉三儿一狠心,竟然将母亲的乳头一口咬掉。剧痛之下,老太太满脸惊愕,捂着鲜血淋漓的胸口,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事出突然,监斩官、刽子手与围观的群众都大惊失色。吉三儿恶狠狠地将母亲的乳头吐在地上,对围观行刑的群众说:“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全是母亲溺爱所致!”吉三老母面如土色,围观的数千人亦是鸦雀无声。
这个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告诫一个人要多孝敬父母,少溺爱孩子。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类对父母的爱,总要比对孩子的爱少很多很多。圣贤自然清楚这个道理,只是他们不愿意说出来而已。吉三儿的母亲,也不愿意孩子走向刑场,只是她过分溺爱孩子,喜欢贪小便宜罢了。说得直白一些,吉三的母亲是个蠢人,但不一定是个坏人。若干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去外地走亲戚,和亲戚闲聊期间,顺口问了一句:“你儿子暑假这些天在干嘛?”亲戚满脸骄傲地回答:“他在微信上卖流量,买流量的人给他发了红包,我儿子就把他拉到黑名单。”听完大吃一惊,虽然买流量的钱只有十元、二十元,最多也不过几十元。金额虽不多,但你儿子收了人家的钱,又把人家拉到黑名单,这不是赤裸裸地诈骗吗?我这个远房亲戚,不就是鼓励儿子拿邻居家顶针子的老太太吗?虽然无奈,也只好告诉他:“你儿子的这种行为涉嫌诈骗,如果他已经成年,要被抓去坐牢的。”
通过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坏人不一定蠢,但蠢人一定很坏。更要命的是,蠢人那怕已经走在了通往犯罪的道路上,也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与建议。即便你有一颗济世救人的心,但对那些蠢到极点、冥顽不灵的人,也只能放弃,任由他们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