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背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人或闻之,语郦将军,郦将军往见审食其曰:“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跷足而待也。”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58]
吕后面对功臣侯的力量,在做出权衡之后,很快打消诛杀诸将的想法。而面对力量更加强大的南越王赵佗、长沙王吴臣、燕王卢绾、闽粤王以及高祖新封的南海王,“白马盟约”一出,必将引发吕后谋诸将这样严重的后果,直接导致汉朝灭亡。
汉初匈奴和南越对汉朝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使作为防御者的异姓王责任极其重大。而“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约所产生的作用只会是逼反异姓王,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这绝非汉朝的统治者愿意看到的。但是并没有那位异姓王包括赵佗因为“白马盟约”而起兵造反。从战略形势方面而言,“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盟约直接与汉初笼络赵佗、牵制南越、防御匈奴的政策相抵牾。虽然《史记》中“白马盟约”并没有真正实行,但其政策本身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四 、“白马盟约”与高祖至武帝时期王侯政策的矛盾
封立王侯是汉朝的既定政策,除了封同姓王外,封异姓为王发生于高祖、惠帝、吕太后三朝;在功臣侯之外,从高祖至武帝封侯的范畴不断扩大,最终有功臣、王子、外戚、项氏、恩泽(丞相)五种侯。
(一)封王
汉文帝时杰出的政治家贾谊认为汉初异姓功臣王之所以反叛,是因为势力太过强大,力量小如长沙王者则不反[59],所以汉高祖封同姓子弟为王以保卫汉室。这样一来,因为异姓王举兵谋反,去除异姓王而封同姓王就让“白马盟约”显得合情合理。然而在贾谊的时代,宗室诸侯王却产生了和异姓功臣王相同的问题,即力量太强,威胁汉朝中央,因此贾谊坚决主张削藩。在贾谊的记述中,汉高祖去除强大的诸侯保留弱小的诸侯。这样的处理保住了忠心的诸侯王,并给其震慑,使其不敢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