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是1990年内地第一部长篇室内剧的主题歌,易茗作词,雷蕾作曲,毛阿敏演唱。这首歌随着这部剧的播出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毛阿敏不折不扣的一首代表作,传唱至今,并直接奠定了她的歌坛地位。这部剧和主题歌被誉为中国电视剧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主题歌2008年荣获改开三十年优秀影视歌曲。这首歌面世三十年来,阿敏多次在各大晚会中受邀演唱这首歌,音频除了电视剧版,当年还有《名曲精选》里的版本,和电视剧版编配类似的完整版,以及2008年重新编配的新版。现场乐队伴奏的版本也很多。
电视剧展现的是一代人在时代的变迁中的悲欢离合。易茗老师写的《渴望》歌词和雷蕾老师的曲子都很感人,采用了深情讲故事、娓娓道来的风格,承载着悠悠岁月的情怀,很悠扬,很入心。她非常适合写这类有深厚内涵的作品,可能这正是因为生活是艺术的原动力吧,配上毛阿敏富有感情、富有层次感的演唱,一下子感染了亿万大众。但是,这首歌有着非常大我的情怀。它的落脚点,最终定在了“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很大气,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展眼未来,自己把握。阿敏在演唱的时候,虽然有苦涩的味道,但是释放感也很强,能够听出着眼未来的格局,歌曲情绪上把握得恰到好处。能够感受到她在演唱时,身心是完全投入到这首歌里的,既唱出岁月的、历史的内涵,在深情倾诉了对岁月的感受后,轻轻唱出“宛如平常一段歌”,又唱出未来的期望,富有感情的演唱,细细品味,让人回味良久。1992年华声十年颁奖晚会现场演唱的这个版本,也是声情并茂,举手投足间魅力尽显,完全展示了嗓音实力和情感底蕴。
雷蕾老师说,毛阿敏唱这首歌时,非常认真,融入了生活阅历。剧组的副导演赵宝刚说,这首《渴望》非毛阿敏莫属。因为这首歌非常大,在流行歌坛里,有很宽的音域和很大气度的,他认为就是毛阿敏。导演鲁晓威说,阿敏唱这首歌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听起来非常有韵味。曾经看过一篇报道,93年录《好运北jing》时,毛阿敏提前来到录音棚,认真看谱,并认真研究歌词。认真是出好歌的前提,就是这个道理了。
据雷蕾说,这部剧的歌先写出来的是《好人一生平安》,剧组觉得曲式比较简单(但其实我觉得李娜的中音唱得很有韵味,戏曲腔调讲历史故事倒很适合,很深情)。后来剧组让雷蕾写了曲式复杂点的《渴望》,这个歌最初名为《悠悠岁月》。所谓曲式复杂的一个体现就是中低音和高音都考验到,旋律起伏大,释放感强烈。雷蕾当年非常欣赏李娜,但剧组主创欣赏阿敏,一定让毛阿敏演唱。阿敏一唱就红了这个歌,以至于歌名当年在流传过程中直接成了电视剧名了。雷蕾听了毛阿敏的演绎也认可了。
就毛阿敏而言,80年代的她,除了谷老师、温中甲老师等写的大陆原创音乐作品外,多唱的是一些纯粹流行歌,唱法、音色也和90年代有所不同。这首《渴望》对于阿敏而言,也是一个质的飞跃,从此以后,阿敏以其深情大气的演唱风格,真情讲述人间故事,娓娓道来,使得她在人生题材影视歌曲演唱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一个招牌。90年代的雷蕾老师,和同时期的印青老师、徐沛东老师一样,继80年代的谷建芬老师,也成为阿敏演唱歌曲的一个重要作品来源。
如果要对比早期版和2008年以来新版《渴望》演绎感觉的不同,感觉早期的版本,毛阿敏是把自己作为歌曲的主角去理解和演绎的,听起来相对更有代入情感和悲伤韵味,新版《渴望》更像是一个阅历丰富、千帆已过的过来人,以旁观者的视角给观众讲述过来的故事。这两版演绎的不同,也符合毛阿敏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演唱状态,给观众传递的感觉自然不同,这就是演唱高手给观众带来丰富情感体验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