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2,973贴子:119,962
  • 4回复贴,共1

贾探春形象赏析——好、好、好、好个三姑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学视界
作者:马红梅


IP属地:北京1楼2024-06-14 08:52回复
    《红楼梦》中塑造了那么多个个性丰满的女性形象,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探春,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特点,使她能够在众多的姐妹中凸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有她的魅力的。黛玉眼中的探春:“削肩细腰,长桃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宝钗眼中的探春:“我们家里姑娘们就算她是个顶尖儿.”。探春聪明美丽,但她的性格却不柔弱,有文化、有主见、有能力,表现出一种志向高远,心胸开阔,很富领导才能的现代女性的形象。
    探春思维敏捷,眼光锐利,对贾家的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她曾说,整个贾府各个都像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第70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中,大多数人对抄检无所意识,觉得查就查吧,连精明的凤姐也只是感到不妥,但探春就看到了它的本质―——贾府的败象,并做出准确的预见:“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然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在这种一片太平盛世声中,探春能够有这样的洞察力,是难能可贵的。这是贾府中几乎绝无仅有的“有心人”对自己和家族不可多得的忧思。
      《红楼梦》中的诗社给众多姑娘们带来了一个娱乐和施展才华的平台,而诗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却是探春,看她在给宝玉的花笺中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何等的气魄,让人叹服,一个巾帼不让须眉、高雅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IP属地:北京2楼2024-06-14 08:53
    回复
      探春饱读诗书,深受正统的文化教育。她作风正派、办事公正、果断精炼。她的形象特点整体来说,体现在一个“敏”字,敏的本意是“快速、灵活”,引申义为“机敏、反应快”,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用在探春身上都非常贴切。我们这里说的“敏”包括探春两个方面:一是卓越、敏锐的领导管理才能,二是尴尬敏感的庶出出身。
      第一,卓越的领导管理才能。探春是个平稳严谨的人,她的才能在小说短短几个章节中主要体现在她理家的这一段中,表现出她不仅能干,而且敢干。“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凤姐小月了,王夫人让李纨、宝钗、探春临时管理事情,这三个人当中,主要是探春管事,其余两个人不过应个景。众人见凤姐病了,便想偷懒,但“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探春当事之初,恰遇她生母赵姨娘之兄弟赵国基死亡赏银之事,该赏多少呢?管家媳妇吴新登家的故意刁难,想难一难这位年轻的姑娘,结果探春查明往例,按旧赏银二十两,并当面训斥了吴新登家的,也顶住了生母赵姨娘的哭闹。秉公办事,毫无私心,这与凤姐的“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二是消除重叠的开支。先是免去了学里宝玉、环儿和兰儿的一年公费,因这笔钱重复开支。再是探春发现了贾府“买办”的弊端,他们不是拖延送物就是买些质量低略的,根本不能用,姑娘们还得重新买。探春毫不客气的免去了这笔钱。并从管理园子的人们那里又奉呈了姑娘、丫环们的这笔开支。
      其三是“开源节流”。年内大家都到赖大家园子里做客,看到赖大家园子的管理办法,唯独探春有所感有所悟。他把大观园里的竹子、菜蔬稻稗之类及花草等都定专人管理,包产到户,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仅此一项,一年家中就省出四百两银子的支出,使日渐败落的贾府能人尽其力,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有了一丝好转的气息。这种具有现代农业生产观念的管理办法,竟出自一个小姑娘之手,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IP属地:北京3楼2024-06-14 08:54
      回复
        第二,尴尬敏感的庶出身份。探春举止大方,胸怀阔朗,办事精练,但我们在读小说时,总对她做的有些事感到有些别扭和过分,细细想来,这与当时的年代和探春对事情的过于敏感有关。
        探春的敏感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宗法制度造成的,自古有一句古训“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在这种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在人们“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下,身为女子已非常不幸,更何况是“庶出”。如果是平庸木纳的迎春道也也罢了,但对于这样一个能干,要强的探春姑娘,她又怎么能容忍自己是偏房赵姨娘所生呢,这是多么的不幸和美中不足呀。尽管探春自已说“不管什么偏的庶的”,而这恰恰说明她特在乎这“偏的庶的”,表现了她心中极大的自卑。
        我们从小说各阶层对她的评价中也感觉到她庶出的不幸:作为统治者的凤姐在和平儿谈话时说:“好、好、好、好个三姑娘,……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表现了凤姐对她的赞叹和惋惜;做为佣人奴才的兴儿在向尤二姐夸赞探春后说:“……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可见探春生活的环境,嫡出、庶出有多么大的差别。因此也就出现了“抄捡大观园”时探春大打出手这一节。奴才王善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便觉自己是有脸的,她觉着“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况且又是庶出,她敢怎么……”便来拉起探春的衣襟,一付悍仆欺主的架式,只听“啪”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一阵臭骂。探春这一掌是复杂的,即有对王家的的惩罚,但主要的是自己尊严受到侵犯的一种惩治。


        IP属地:北京4楼2024-06-14 08:54
        回复
          探春与生母赵姨娘的关系是不正常的,是扭曲的。这是有些人不喜欢探春所在。母女本应是心心相连、心心相通的,而他们的表现却是一种母不象母女不象女的畸形关系,是人性的扭曲。
            赵姨娘是丫头出身,后来做了贾政的偏房,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是个奴才,她所生的探春和贾环是主子。在小说描写上她是令人生厌,让人所不齿。贾环受赵姨娘的影响又是无恶不作,所以探春对其生母是怒其不争,并训斥她不知自尊,因此管她叫姨娘,而称王夫人为母亲。她侮辱生母,冷漠胞弟,她要割断与生母的赵姨娘的天然纽带,而要与正室王夫人建一条人工关系带,这是在贾府这样复杂的大家庭中保持自尊和赢得别人尊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探春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看待她。探春时刻都在维护她不容侵犯的自尊,而与此同时她内心的自卑也恰好的表露出来。因为自尊,所以要自强,探春成为大观园中一个才思精细,绝无仅有的理家能手,由于自卑所以也做出了一些让现代人所不容易理解的事情。
          探春的聪明、能干和她的小心谨慎,赢得了大家对她的尊敬,也得到了贾母,王夫人的喜爱,尤其是也得到了作者曹雪芹的喜爱,她身上凝结了作者对她的完美塑造,寄托了作者对封建没落家族进行改革的期望。可惜,也难逃“远嫁”的结局。
          朝廷兵败,南安王爷为了不让自己的亲人去和番,让南安太妃去贾家选一个女孩收为义女前去和亲。探春得知后,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身体渐渐软了下来,一旁的贾母、王夫人也暗自流泪,屈服于王权,贾家不得不忍痛割爱,探春是识大体的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定局,她也只能跪下,甘愿做太妃的义女,答应和亲。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奴去也,莫牵连。”
          “好、好、好、好个三姑娘!”
          这是“霸王似”的凤姐对探春的感叹!
          既是对探春的赞叹!也是对探春的叹息!


          IP属地:北京5楼2024-06-14 0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