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吧 关注:23,157贴子:3,075,544
  • 33回复贴,共1

关于开悟后的"一悟而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见道之后的修行,并非一悟而休,而是依法味无为而修,不是对治法,打个比方,你从河北某地去北京,你第一次去,怎么确认路向正确?依别人描述的标志来判断,这就好比对治法。第二次去,你就是依据路本身标志来判断了,这就好似无为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18 19:22回复
    大多顿悟是知见上的,见地并未完美,且能到见到位者也不多。因地凡夫盲门追求顿悟法门没必要,没大善知识指导锤钳,虽有小悟难有大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18 19:23
    回复
      唯识关于见道位的定义比开悟更精确,也更具一致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虚云老和尚打碎茶杯那一悟,见的应就是这个道,并非一悟而休的,仔细考查一下,他身识断尽了吗?见老和尚年谱最后几年记事,自己去体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18 19:24
      收起回复
        在凡夫位师兄,依佛经论上的有为法对治修行是个捷径,很快就能见道,到了见道位再转禅宗无为法提升见地,了脱事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6-18 19:24
        回复
          "一悟而休”的错误理解已成禅宗开悟的障道因缘!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6-18 19:35
          回复
            根据的日常生活,提出几点需要注意的(鸡汤)
            1.寂寞,无所事事的烦闷
            2.小事不耐烦,大事慌慌张张
            3.凡事急于下结论
            4.做事情心不在焉
            5.学了点新东西就抬出来吹一吹
            6.偏颇,看事情过于先入为主
            7.过于依赖从交流得到有效信息,缺少深入思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6-18 20:31
            收起回复
              见道位是大乘修法实践必须经历的境,具有实践一致性,故此具有修行指导意义。根据历史记录及今人言论,开悟境界起码有三重境界:一·知见上开悟,明白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今人称解悟,多在地前,是信位菩萨。二·见道,打破无明,见到本性,虽仅是依佛智慧一见而已,但已初尝真法味(与水中月清安味大不同),事上仍未了知,事理有碍。今人谓之见性。三·身识断尽之后的大菩萨境界乃至事理无碍,大彻大悟,比如六祖。由此,开悟之说包含境界繁杂,几乎涵盖信位至十地所有境界,是个宽泛标准,实践指导意义不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18 22:36
              收起回复
                修行人在见道位,从尝法味讲,可以说一尝而知滋味,一知即永知。但是烦恼和因地时差不多,这叫事上未了,烦恼未尽,该犯的错还会犯,故二地马上要修清净戒行和十善业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19 09:51
                回复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开悟后一悟而休,不再需要修持,开悟就是弯道抄车,秒到佛地,否则就是假悟或解悟。这种思想造成了禅宗修行两种现象:一是狂禅,怼天怼地,打佛骂僧,不思自净其心,整日到处生事儿。二是本有小悟甚至见道,因身见未除,烦恼未尽,诸事待了,见众人尽持此见,便开始重生疑惑,本则安下的心又起了动摇,到处寻法,另寻他径,实在可惜。一悟而休之见已成禅宗障道因缘。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6-19 14:56
                  回复
                    《心灯录》批注本,《佛道一如道德经》《擦亮心灯》真是实修的法宝!有缘者之修之,有福者得之修之!隐士修行者山顶洞人。禅宗正脉,拈花一笑! 微信可以搜索(佛道一如)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8-11 23: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