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史料,为了使大家对山西晋城市的行政区划沿革有个一目了然的过程,现总结绘制出晋城市几个比较重要阶段的区划沿革图,请大家欣赏。
===================================
===================================
春秋时期,今山西晋城市全境属晋,市境内丹河与沁河上、下游的沿岸已经诞生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城邑。至春秋末期,晋国为赵、魏、韩三家所分,并将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废为庶民,迁于端氏邑(今沁水县端氏镇)安置。
到战国时期全境属韩之上党郡,冯亭献上党17城于赵后,改属赵。战国末期,秦、赵于玄氏邑之长平亭(村),爆发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一统六国,设36郡,山西置有雁门、太原、上党、河东四郡,于晋东南置上党郡。历经两汉、三国魏、西晋。(境内以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邑为中心,也升置为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县,至汉代又由高都县西长河流域分出阳阿县,形成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之五县的格局,大部分属上党郡,唯濩泽、端氏两县属河东郡,为简便起见,仅统称此五县属上党郡。)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此为晋城市设郡之始。《魏书》地理志二记载:“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高都郡领高都、阳阿二县,长平郡领高平、玄氏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二县,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
===================================
===================================
西燕建兴郡下辖五县即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河篇记载“建兴郡驻阳阿县”。
北魏永安二年,罢郡改设建州,治高都郡高都县,领高都郡、长平郡、安平郡、泰宁郡共四郡十县。(高都郡领高都、阳阿二县,长平郡领高平、玄氏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二县,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此皆由原建兴郡五县所分置。
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天下郡县,以建州领高都、长平、安平三郡,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高都郡领高都县,阳阿县并入;长平郡领高平县,玄氏县并入;安平郡领端氏县、濩泽县,西濩泽县并入;泰宁郡西河、高延两县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东永安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以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
北周建德三年,并高都、长平两郡为高平郡,以建州领高平、安平两郡,高平郡领高都、高平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州治高平郡高都县。
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建州为泽州,取境内濩泽河为名,以泽州领高都、高平、端氏、濩泽、永宁五县,州治高都县。
隋开皇十六年分高平置陵川县,十八年改高都为丹川县,改永宁为沁水县。以泽州领丹川、高平、陵川、端氏、濩泽、沁水六县,州治丹川县。
===================================
===================================
隋大业三年,改州为郡,改泽州为长平郡,郡治丹川,领六县,即丹川、高平、陵川、端氏、濩泽、沁水。(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长平郡(旧曰建州,开皇初改泽州,统县六)),隋义宁二年,复改长平郡为泽州。
唐河东道(今山西)泽州,领六县,即晋城、高平、陵川、端氏、阳城、沁水,州治晋城县。(唐天宝年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历经宋(山西之河东路)、金(析宋河东路为南、北两路)两代。
元河东山西道(今山西),晋宁路,泽州,领五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晋城县。(元至元三年并端氏县入沁水县)。
明洪武二年,山西行省,泽州直隶州,领四县,即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晋城县省入泽州。
清雍正六年,山西省泽州府,领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府治凤台县。(于附郭复置凤台县)。据《清史稿》地理志山西五记载:“泽州府,初沿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四,雍正六年为府,增附郭。领县五,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
民国二年,全国废府存县,废除泽州府,保留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隶属山西省冀宁道。(三年因凤台县与安徽凤台县同名,遂复改名为晋城县)。
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同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和华北局之太岳太行区行署,与此同时,1948年10月析出晋城县城关区设市,与晋城县并存,49年8月复并晋城市入晋城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山西划设为八个专区,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同隶属于山西省晋东南专区行署,1958年并高平、陵川入晋城县,并沁水入阳城县,1960年恢复五县建制。1967年改晋东南专区为晋东南地区。
1983年7月,撤销晋城县,设立县级晋城市,由山西省直辖,晋东南地区代管。
1985年4月30日,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分别成立长治和晋城两个地级市,原晋东南地区北部9县划归长治市管辖;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晋城市撤销分别成立城区和郊区两个市辖区,同时原晋东南地区南部的阳城、高平、陵川、沁水4县划归晋城市管辖,晋城市领2区4县。(1993年5月,高平县升为县级市,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城市代管。)至此,晋城市恢复其历史上的管辖范围。
1996年8月,撤销晋城市郊区设立泽州县,县驻地南村镇,2018年泽州县驻地由晋城市城区西安街,搬往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现晋城市下辖1区、4县、代管1县级市,即城区(驻新市西街)、泽州县(驻金村镇府城村)、阳城县(驻凤城镇)、陵川县(驻崇文镇)、沁水县(驻龙岗镇),县级高平市(驻长平西街);晋城市驻地“城区凤台西街289号”。
全文完!
===================================
===================================
春秋时期,今山西晋城市全境属晋,市境内丹河与沁河上、下游的沿岸已经诞生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城邑。至春秋末期,晋国为赵、魏、韩三家所分,并将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废为庶民,迁于端氏邑(今沁水县端氏镇)安置。
到战国时期全境属韩之上党郡,冯亭献上党17城于赵后,改属赵。战国末期,秦、赵于玄氏邑之长平亭(村),爆发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一统六国,设36郡,山西置有雁门、太原、上党、河东四郡,于晋东南置上党郡。历经两汉、三国魏、西晋。(境内以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邑为中心,也升置为高都、玄氏、端氏、濩泽四县,至汉代又由高都县西长河流域分出阳阿县,形成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之五县的格局,大部分属上党郡,唯濩泽、端氏两县属河东郡,为简便起见,仅统称此五县属上党郡。)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此为晋城市设郡之始。《魏书》地理志二记载:“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高都郡领高都、阳阿二县,长平郡领高平、玄氏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二县,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
===================================
===================================
西燕建兴郡下辖五县即高都、阳阿、玄氏、端氏、濩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河篇记载“建兴郡驻阳阿县”。
北魏永安二年,罢郡改设建州,治高都郡高都县,领高都郡、长平郡、安平郡、泰宁郡共四郡十县。(高都郡领高都、阳阿二县,长平郡领高平、玄氏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二县,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此皆由原建兴郡五县所分置。
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天下郡县,以建州领高都、长平、安平三郡,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高都郡领高都县,阳阿县并入;长平郡领高平县,玄氏县并入;安平郡领端氏县、濩泽县,西濩泽县并入;泰宁郡西河、高延两县并入东永安县,并改东永安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以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
北周建德三年,并高都、长平两郡为高平郡,以建州领高平、安平两郡,高平郡领高都、高平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永宁三县,州治高平郡高都县。
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建州为泽州,取境内濩泽河为名,以泽州领高都、高平、端氏、濩泽、永宁五县,州治高都县。
隋开皇十六年分高平置陵川县,十八年改高都为丹川县,改永宁为沁水县。以泽州领丹川、高平、陵川、端氏、濩泽、沁水六县,州治丹川县。
===================================
===================================
隋大业三年,改州为郡,改泽州为长平郡,郡治丹川,领六县,即丹川、高平、陵川、端氏、濩泽、沁水。(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长平郡(旧曰建州,开皇初改泽州,统县六)),隋义宁二年,复改长平郡为泽州。
唐河东道(今山西)泽州,领六县,即晋城、高平、陵川、端氏、阳城、沁水,州治晋城县。(唐天宝年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历经宋(山西之河东路)、金(析宋河东路为南、北两路)两代。
元河东山西道(今山西),晋宁路,泽州,领五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晋城县。(元至元三年并端氏县入沁水县)。
明洪武二年,山西行省,泽州直隶州,领四县,即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晋城县省入泽州。
清雍正六年,山西省泽州府,领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府治凤台县。(于附郭复置凤台县)。据《清史稿》地理志山西五记载:“泽州府,初沿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四,雍正六年为府,增附郭。领县五,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
民国二年,全国废府存县,废除泽州府,保留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隶属山西省冀宁道。(三年因凤台县与安徽凤台县同名,遂复改名为晋城县)。
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同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和华北局之太岳太行区行署,与此同时,1948年10月析出晋城县城关区设市,与晋城县并存,49年8月复并晋城市入晋城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山西划设为八个专区,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同隶属于山西省晋东南专区行署,1958年并高平、陵川入晋城县,并沁水入阳城县,1960年恢复五县建制。1967年改晋东南专区为晋东南地区。
1983年7月,撤销晋城县,设立县级晋城市,由山西省直辖,晋东南地区代管。
1985年4月30日,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分别成立长治和晋城两个地级市,原晋东南地区北部9县划归长治市管辖;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晋城市撤销分别成立城区和郊区两个市辖区,同时原晋东南地区南部的阳城、高平、陵川、沁水4县划归晋城市管辖,晋城市领2区4县。(1993年5月,高平县升为县级市,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城市代管。)至此,晋城市恢复其历史上的管辖范围。
1996年8月,撤销晋城市郊区设立泽州县,县驻地南村镇,2018年泽州县驻地由晋城市城区西安街,搬往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现晋城市下辖1区、4县、代管1县级市,即城区(驻新市西街)、泽州县(驻金村镇府城村)、阳城县(驻凤城镇)、陵川县(驻崇文镇)、沁水县(驻龙岗镇),县级高平市(驻长平西街);晋城市驻地“城区凤台西街289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