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些绘画,可以看出,肉体在精神分裂患者的视野中确实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也就是说他们在将自体感觉的某种失衡,以身体形象的方式描绘出来。
也就是说,即便在这种严重失衡的状态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用普遍性的自我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沟通。
在这些画作中,总是会看到头部挖空或者多个头部的现象。
第一,这种失衡表现为这些人认为他们之中缺乏一种中心感,一种统一的意志,能够将冲突的、不同的意志想法融合成有意义的单元。关于意义感,比较有趣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哲学家最喜欢探讨意义感,就仿佛必须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是平息他们过度思考的一剂良药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哲学家把理性当成人理所当然应该达到的一个位置,若达不到这个位置,为人就丧失了意义,就好比猪狗一样,既如此,他们不能对思维、思想的相互矛盾视而不见,必须要找到协调和平衡的秩序,必须要让所有的事情各安其位。哲学家的问题在于,他从某个视角出发,刚开始事情是符合秩序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遭遇理性的困境,而普通人可能仅就解决当下的问题而言所需的理智也就足够了,对于超出这个范围外的自相矛盾他们可以视而不见。而精神分裂者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很难找到普遍的意义感,几乎所有的元素都是对立和冲突的(或离散的),可以说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缺乏普遍的意义感的这种知觉变成一种意义感。
第二,实际上,如果每个人深入自查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的“有意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需要与外界现实沟通,也就是与形容周围现实的这种描述达成一致。可以说是人们选择性的将自己的思维结果塑造成和外部描述的现实保持一致的一种状态,这种能够保持一致的信心就是意义感本身。在那些没有选择成为现实的意义感之前的思绪,梦境正在静静流淌着,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被有意义的区分,所以它们没有被意识化(换言之在清醒的时候做梦实际上也正在发生,只是退居到了与现实相关的描述幕后)。精神分裂者正在尽力让自己变形的知觉,向他们原记得的“符合周围现实的形象概念”上靠拢,即便这种靠拢最终看起来还是光怪陆离,但是可以看出他们原本想要表达的含义还是以我们熟悉的现实感为基本结构的。
第三,我们的可表的(不一定完全表达出来,但是潜在可表)那部分内容与自认为所需要去协调一致的那部分现实描述之间的沟通,是我们意义感的来源,精神分裂者丧失信心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达到让他们和周围现实可表的那部分进行沟通所需要的强度越来越力不从心。如果他们完全疯了(丧失了这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他们是无法注意这种差异性的(从他们的绘画中可以看出他们清醒的意识到这种差异性)。意识就是区别、区分,因此他们的意识并没有问题,退化的只是与周围现实沟通的表意能力。
1、1967年Johfra Draak的素描作品。注意图中两个头的人物
2、画家KATE患有精神分裂,但她选择用画笔画下她看到的异像
3、Bryan Charnley(1949-1991)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英国画家,他从1971年开始接受抗精神病治疗(包括电抽搐治疗)。他用自画像来记日记
1991年5月18日
我从10日开始,把阿米替林减为一片了。我的脑子像一个大嘴,不再受我的控制。我的左边有一颗破裂的心。嘴上的钉子还在。
1991年6月8日
到处都是蜘蛛的腿。画面中的白色部分代表我的思维。
1991年6月13日
脑袋像鸡蛋壳一样被打碎,里面空空如也,没有秘密可以隐瞒。到处都是评论我的嘴。我现在的药量是每天4.5mg氟哌噻吨。我已经把阿米替林完全停掉了,我很抑郁,想自杀。
4、这幅画在一个古老的救济院被发现,它的作者是一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5、1950年,查尔斯•史蒂芬开始在一间精神病院的包装纸上进行艺术创作。明显看得出他痴迷於形态的转变。
…………………………
和抑郁症患者不同,抑郁症患者也遭遇意义感的缺失 。但是抑郁症患者最大的问题,他无法沟通这个沉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他内部,有一大块内容相对于外部的现实(即他曾经习惯于保持有效连接的那部分现实)而言,是无意义的。可以说,抑郁倾向并不一定是想的过多,而是创造不出与现实对等的意义感,而这些多余的或不对等的部分对于其本人来讲,又是不可或缺的完整性的部分,但却不知道为何被现实所排斥。抑郁症(或抑郁倾向者)真正感到困惑的是,到底是现实中缺乏必要的深度,还是他有生产过分(不恰当的深度或重量)含义的失调倾向而不自知。
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
……………………
精神分裂、抑郁只是不正常精神现象的各种形态之一。但我认为它们其实是个体所产生的与现实对接的内容,不能完成对接现实的某种强度。
一方面患者知道那些“意味着符合正常沟通标准的内容所形成的自我表意”,同时也发现了另一股或多股“与之无关,或远远超出正常沟通标准的内容所形成的自我表意的异形”所形成的意志,后者正在吞没前者,也就是所谓的“理性”(与他人或现实的沟通能力)正无力的对抗那日渐强大的异形的吞噬。
说这些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唐系列,那些巫士超人或优于常人(指那些沉溺第一注意力或自我重要感掌握的人)的一面,并不自绝于拿普通人作为一种对比。如果这些巫士所面对的超越常规的现象远远大于正常人,以至于甚至达到或超越了精神分裂者所面对的光怪陆离,他们又是相对于什么而言,保持了他们人格和意志的独立性呢?
我的意思是,巫士们的“正常”又是相对什么而言的,如果他们是如此独立的生物,以至于可以脱离群体的心理特征(譬如现实的一群人所共享的现实对其来讲毫无意义)。所以这里其实就存在一个矛盾,如果巫士是超越常人的超人,这种超人依然是以常人的自我正常的标准来自我衡量的,如果它纯粹就是一个游离于人类的异类,是神秘的人形生物,那就不可能出现有意义的沟通,如同书中那种循循善诱的解释。这也是小说虚构性的一个体现。
书中曾提到过,迎接NAGUAL,是需要将TONAL清理到空无一物,否则面临的是个体的毁灭(死亡或者说正常个体心理的毁灭,譬如疯掉),这是有可能的。这也侧面说明了,游离于第一注意力外的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戏剧的说法,是一种戏论,我们谈论它就仿佛置身于其外,而那是不可能的。将TONAL清理到空无一物的说法,也非常“戏剧化”,或者是一种过于轻描淡写的、不怎么现实的奢望。实际上,真正严肃现实看待这个问题的人,不会轻描淡写的说这种话,或者不会像把一个桌面清理干净一样,如此直白而物质化的表述这个意思。
…………………………………………
空有不二,佛教关于"空“”的话题其实早已经推进到了一个非常“高级”的阶段(指过分理论化),也就是说把一个意思正过来反过去说到快掰碎了揉烂了。我们对人类的意识、心理等等了解甚少,我们能予以分解的部分,仅限于与我们周边普遍认同的集体化现实相关的可表的那部分(包括间接可表,也就是通过可表的字眼暗示出来的那部分内容)。但这些都逃脱不了一点,那就是这些东西只能算类比描述,一个人根本来讲没法直接指代一个人对第一注意力“整体”的了解,而只能通过对其中细节的描述上的微小差异来印证这种了解的加深。
换言之,从描述这个角度来讲,唐系列分开各个部分单个来看并不高明,凡是上来直接立一个概念去描述形而上的做法都不高明,唐系列它只是总体加起来形成了一个被读者综合起来产生的巫士系列的观念化的合集而已。对,它至多只是一个具体的观念集,读者无法类比过来真的突破什么感觉上的阀限。
实际上每个人的人格都是若干年累积的产物,是一个盘根错节的产物,任何人说了解自己都是肤浅的,他们只是根据外界的刺激在某个庞大的系统中所抽取的反应而已,而人的主体地位(也就是我们和现实进行沟通时采用的身份)其实更接近作为一个经手人或寄生性的体验者的地位。轻易说什么颠覆第一注意力是很可笑的,人只不过是寄生在第一注意力的海洋中的蜉蝣而已。看到第一注意力的整体,看到意识的整体,必须要超越意识、超越第一注意力。
佛教的空有不二的概念就相对来讲比较现实一些,一个人只是偶然(哪怕是通过呆板的方法)落入到空的一面,这种体验被他再度带入到有的层面时,会被形容成与有有所区别的一种状态(也就是不那么有)。意识源于区分,它对于空的形容永远只能出自于有的一种区分,所以即便是偶然有空境体验的人,越是执着于描述这种空境,就离这种空境越远。所以世间就会流传很多描述空境,描述空有不二的文字,遗憾的是这些文字都是轻飘飘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观念的产物。唐系列给了这种东西一个重量感,它说那种东西是NAGUAL,就好像一个神秘莫测的怪物一样,提供了很具体的身体感,正是这种具体感带给读者了虚拟的真实感,仿佛他们在讨论一种真实的、比游魂还要空洞,又如星空一样浩瀚无形的存在。
精神病的知觉体验也很具体,看看它们,一个人不会再轻易说什么瓦解第一注意力。
也就是说他们在将自体感觉的某种失衡,以身体形象的方式描绘出来。
也就是说,即便在这种严重失衡的状态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用普遍性的自我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沟通。
在这些画作中,总是会看到头部挖空或者多个头部的现象。
第一,这种失衡表现为这些人认为他们之中缺乏一种中心感,一种统一的意志,能够将冲突的、不同的意志想法融合成有意义的单元。关于意义感,比较有趣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哲学家最喜欢探讨意义感,就仿佛必须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是平息他们过度思考的一剂良药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哲学家把理性当成人理所当然应该达到的一个位置,若达不到这个位置,为人就丧失了意义,就好比猪狗一样,既如此,他们不能对思维、思想的相互矛盾视而不见,必须要找到协调和平衡的秩序,必须要让所有的事情各安其位。哲学家的问题在于,他从某个视角出发,刚开始事情是符合秩序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遭遇理性的困境,而普通人可能仅就解决当下的问题而言所需的理智也就足够了,对于超出这个范围外的自相矛盾他们可以视而不见。而精神分裂者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很难找到普遍的意义感,几乎所有的元素都是对立和冲突的(或离散的),可以说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缺乏普遍的意义感的这种知觉变成一种意义感。
第二,实际上,如果每个人深入自查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的“有意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需要与外界现实沟通,也就是与形容周围现实的这种描述达成一致。可以说是人们选择性的将自己的思维结果塑造成和外部描述的现实保持一致的一种状态,这种能够保持一致的信心就是意义感本身。在那些没有选择成为现实的意义感之前的思绪,梦境正在静静流淌着,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被有意义的区分,所以它们没有被意识化(换言之在清醒的时候做梦实际上也正在发生,只是退居到了与现实相关的描述幕后)。精神分裂者正在尽力让自己变形的知觉,向他们原记得的“符合周围现实的形象概念”上靠拢,即便这种靠拢最终看起来还是光怪陆离,但是可以看出他们原本想要表达的含义还是以我们熟悉的现实感为基本结构的。
第三,我们的可表的(不一定完全表达出来,但是潜在可表)那部分内容与自认为所需要去协调一致的那部分现实描述之间的沟通,是我们意义感的来源,精神分裂者丧失信心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达到让他们和周围现实可表的那部分进行沟通所需要的强度越来越力不从心。如果他们完全疯了(丧失了这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他们是无法注意这种差异性的(从他们的绘画中可以看出他们清醒的意识到这种差异性)。意识就是区别、区分,因此他们的意识并没有问题,退化的只是与周围现实沟通的表意能力。
1、1967年Johfra Draak的素描作品。注意图中两个头的人物
2、画家KATE患有精神分裂,但她选择用画笔画下她看到的异像
3、Bryan Charnley(1949-1991)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英国画家,他从1971年开始接受抗精神病治疗(包括电抽搐治疗)。他用自画像来记日记
1991年5月18日
我从10日开始,把阿米替林减为一片了。我的脑子像一个大嘴,不再受我的控制。我的左边有一颗破裂的心。嘴上的钉子还在。
1991年6月8日
到处都是蜘蛛的腿。画面中的白色部分代表我的思维。
1991年6月13日
脑袋像鸡蛋壳一样被打碎,里面空空如也,没有秘密可以隐瞒。到处都是评论我的嘴。我现在的药量是每天4.5mg氟哌噻吨。我已经把阿米替林完全停掉了,我很抑郁,想自杀。
4、这幅画在一个古老的救济院被发现,它的作者是一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5、1950年,查尔斯•史蒂芬开始在一间精神病院的包装纸上进行艺术创作。明显看得出他痴迷於形态的转变。
…………………………
和抑郁症患者不同,抑郁症患者也遭遇意义感的缺失 。但是抑郁症患者最大的问题,他无法沟通这个沉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他内部,有一大块内容相对于外部的现实(即他曾经习惯于保持有效连接的那部分现实)而言,是无意义的。可以说,抑郁倾向并不一定是想的过多,而是创造不出与现实对等的意义感,而这些多余的或不对等的部分对于其本人来讲,又是不可或缺的完整性的部分,但却不知道为何被现实所排斥。抑郁症(或抑郁倾向者)真正感到困惑的是,到底是现实中缺乏必要的深度,还是他有生产过分(不恰当的深度或重量)含义的失调倾向而不自知。
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
……………………
精神分裂、抑郁只是不正常精神现象的各种形态之一。但我认为它们其实是个体所产生的与现实对接的内容,不能完成对接现实的某种强度。
一方面患者知道那些“意味着符合正常沟通标准的内容所形成的自我表意”,同时也发现了另一股或多股“与之无关,或远远超出正常沟通标准的内容所形成的自我表意的异形”所形成的意志,后者正在吞没前者,也就是所谓的“理性”(与他人或现实的沟通能力)正无力的对抗那日渐强大的异形的吞噬。
说这些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唐系列,那些巫士超人或优于常人(指那些沉溺第一注意力或自我重要感掌握的人)的一面,并不自绝于拿普通人作为一种对比。如果这些巫士所面对的超越常规的现象远远大于正常人,以至于甚至达到或超越了精神分裂者所面对的光怪陆离,他们又是相对于什么而言,保持了他们人格和意志的独立性呢?
我的意思是,巫士们的“正常”又是相对什么而言的,如果他们是如此独立的生物,以至于可以脱离群体的心理特征(譬如现实的一群人所共享的现实对其来讲毫无意义)。所以这里其实就存在一个矛盾,如果巫士是超越常人的超人,这种超人依然是以常人的自我正常的标准来自我衡量的,如果它纯粹就是一个游离于人类的异类,是神秘的人形生物,那就不可能出现有意义的沟通,如同书中那种循循善诱的解释。这也是小说虚构性的一个体现。
书中曾提到过,迎接NAGUAL,是需要将TONAL清理到空无一物,否则面临的是个体的毁灭(死亡或者说正常个体心理的毁灭,譬如疯掉),这是有可能的。这也侧面说明了,游离于第一注意力外的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戏剧的说法,是一种戏论,我们谈论它就仿佛置身于其外,而那是不可能的。将TONAL清理到空无一物的说法,也非常“戏剧化”,或者是一种过于轻描淡写的、不怎么现实的奢望。实际上,真正严肃现实看待这个问题的人,不会轻描淡写的说这种话,或者不会像把一个桌面清理干净一样,如此直白而物质化的表述这个意思。
…………………………………………
空有不二,佛教关于"空“”的话题其实早已经推进到了一个非常“高级”的阶段(指过分理论化),也就是说把一个意思正过来反过去说到快掰碎了揉烂了。我们对人类的意识、心理等等了解甚少,我们能予以分解的部分,仅限于与我们周边普遍认同的集体化现实相关的可表的那部分(包括间接可表,也就是通过可表的字眼暗示出来的那部分内容)。但这些都逃脱不了一点,那就是这些东西只能算类比描述,一个人根本来讲没法直接指代一个人对第一注意力“整体”的了解,而只能通过对其中细节的描述上的微小差异来印证这种了解的加深。
换言之,从描述这个角度来讲,唐系列分开各个部分单个来看并不高明,凡是上来直接立一个概念去描述形而上的做法都不高明,唐系列它只是总体加起来形成了一个被读者综合起来产生的巫士系列的观念化的合集而已。对,它至多只是一个具体的观念集,读者无法类比过来真的突破什么感觉上的阀限。
实际上每个人的人格都是若干年累积的产物,是一个盘根错节的产物,任何人说了解自己都是肤浅的,他们只是根据外界的刺激在某个庞大的系统中所抽取的反应而已,而人的主体地位(也就是我们和现实进行沟通时采用的身份)其实更接近作为一个经手人或寄生性的体验者的地位。轻易说什么颠覆第一注意力是很可笑的,人只不过是寄生在第一注意力的海洋中的蜉蝣而已。看到第一注意力的整体,看到意识的整体,必须要超越意识、超越第一注意力。
佛教的空有不二的概念就相对来讲比较现实一些,一个人只是偶然(哪怕是通过呆板的方法)落入到空的一面,这种体验被他再度带入到有的层面时,会被形容成与有有所区别的一种状态(也就是不那么有)。意识源于区分,它对于空的形容永远只能出自于有的一种区分,所以即便是偶然有空境体验的人,越是执着于描述这种空境,就离这种空境越远。所以世间就会流传很多描述空境,描述空有不二的文字,遗憾的是这些文字都是轻飘飘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观念的产物。唐系列给了这种东西一个重量感,它说那种东西是NAGUAL,就好像一个神秘莫测的怪物一样,提供了很具体的身体感,正是这种具体感带给读者了虚拟的真实感,仿佛他们在讨论一种真实的、比游魂还要空洞,又如星空一样浩瀚无形的存在。
精神病的知觉体验也很具体,看看它们,一个人不会再轻易说什么瓦解第一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