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686年前的事情了。齐桓公救燕而还,燕君送桓公出境,桓公将所至地割让给燕,留下了分沟礼燕、名达天下的燕留城,以及君子之美的千古佳话。民国22年的《沧县志》记载了燕留城的信息:“《括地志》燕留城在长芦县东北十七里。”《括地志》是唐代的地理学专著。春秋古城燕留城遗址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定论。日前,沧县一些乡土文史爱好者经过查找历史资料、现场考察等,提出了大胆设想——故纸堆里寻觅燕留城刘之龙是沧县兴济镇南堤村人,从小爱读文史方面的书籍,对家乡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责任感。与南堤村相邻的渤海新区黄骅市官庄乡大闫台村,原名“燕齐台”,古代曾是燕、齐的界关。“小时候我经常去那里玩儿,洼里有好多乱砖碎片和星星瓦。这一带原是春秋时代燕国与齐国的交界处,我们南堤村是燕国的南部边陲。”刘之龙说。2001年,他在民国22年的《沧县志》中,发现了关于燕留城的记载,心头掠过一阵惊喜:按照书上的说法,当年燕君送齐桓公出境的燕留城应该就在这一带!从此他开始对燕留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沧县志》上记载的燕留城文字,源于《括地志》。此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编,记述的是唐贞观年间的疆域政区情况,贞观16年(公元642年)完成。书中记载“燕留城在长芦县东北十七里”,短短12个字,却充满了强大的信息量:燕留城从春秋时创立,至少到唐代初期仍有。它的位置是以长芦县为坐标来确定的,不仅指出了方位,还确定了距离。刘之龙又查阅了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高士奇的《春秋地名考略》、唐执玉的《辅道志》等书籍。这些书中关于燕留城的记载,都引自《括地志》。可见,要想知道燕留城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唐代初期长芦县在哪里。刘之龙调转方向,开始查阅长芦县的位置。“综合各种志书来看,古代的长芦县就是今天的沧县姚官屯镇后程子村。”刘之龙说,通过查阅《寰宇记》《沧县志》《沧县村落史略》等书籍,确定了北周时期长芦县城的位置,在蔡家城、姜家城二村。经历千年风云沧桑,这两个村如今已改名为前程子(属运河区小王庄镇)、后程子。北周时期的长芦县,就是《括地志》中记载的长芦县。杨坚取代了北周皇帝,之后一统天下,历史的车轮来到了隋唐时期。这段时期虽然朝代多有更迭,但到唐代魏王李泰主编完成《括地志》时,时间不过六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