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时,好不容易结束了一天的忙碌,躺在床上却总也睡不着,城市迷离的灯光透过窗纱洒在被子上,微风拂过,光影斑驳。我总是会和大多数人一样,脑海中浮现出两个问题,一是自己未来的命运究竟是什么样子?二是到底是谁安排了自己的命运?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办法把所有事情都往冥冥中那个虚无缥缈的主宰身上一推,自己心安理得地蒙头睡大觉,所以我们会焦虑,就像在迷雾中行走的孩子,既想找到一个方向,一个目的,却又不敢轻易向前迈步——万一前面是万丈深渊怎么办?在日复一日的纠结与蹉跎中,我们很快就会耗尽这仓促的一生,最后回头一看,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一辈子普普通通,浑浑噩噩,就像没头苍蝇,然后无力看着自己的孩子重复同样一生,被困在同样的迷雾里,不断倾听着别的什么人光芒万丈的故事。
国外问答网站Quora上有人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9000多个回答全部都是“没有意义”。作为芸芸众生中平平无奇的一个,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又为何离去,活着仿佛只是为了活着,完全没有道理可讲,没有规则可依,没有逻辑可循。于是大部分普通人会生出“人生完全没有意义”的感叹,可我却始终有个疑惑,如果人生果真如此莫名其妙,如此毫无意义,那为什么不同阶层对待人生的态度却又判若云泥?
帝王倾尽一生,孜孜不倦追求长生,始皇帝偏信方士,苦苦寻找长生不老药;汉武帝不问苍生问鬼神;嘉靖皇帝服食各种仙丹,他们又为什么对这种无意义的人生如此钟爱,如此难以割舍?
达官贵人一旦遇到身体不适,无论大病小病,无不豪掷万金,延医请药,但凡听说有一丝治愈的希望,哪怕倾家荡产也要续命,又是什么吸引着他们,让他们对人生恋恋不舍?
那么普通人又是怎么对待“活着”这个命题的呢?我想医生护士大概最有发言权吧,他们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多少普通人人轻飘飘扔下一句“不治了,浪费那些钱干嘛”,毫不留恋地转身离开这个世界,抹去自己在人间所有痕迹。
社会最底层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即使身体健康,他们也会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极度厌恶,之所以没有选择主动结束它,一是因为生存是所有生物的本能,生物会无法抗拒的畏惧和排斥死亡,也就是庄子所说“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二是自己身上还有甩不脱的责任,也许是有父母需要赡养,也许是子女尚未成年,导致不得不努力挣扎着求生存,一旦这些责任不存在了,人生基本上也就走到了终点。
我们没有机会去对这四类有着巨大身份差异的人群做一次人生观全面调研,只能通过经验去进行推断,但我们能肯定一点,在绝大部分人认知里,衣衫褴楼的穷人比灯红酒绿的富翁更留恋人生的情况可能性极小,否则大可以去找一个富豪,邀请他和我们做资产互换,人生互换,看看是否有人会同意。
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不同阶层的人生并不等值!那又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不等值的呢?
从古至今,有无数圣人和先贤试图破解人生而不平等魔咒,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理论,甚至有很多理论有机会得到实践,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人敢笃定地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大同世界绝对正确的道路。那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梦,埋藏在我们普通人内心最深处,被一遍又一遍刻画,描述,涂抹。光彩夺目,却又遥不可及。
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贩夫走卒,无家可归者,四种人对应四种不同人生,它们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各自所拥有的生存资源多寡。换句话说,是各自所占有资源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人生阶层不同,进而引发了各自对生存,对人生不同的理解与大相径庭的态度。大同世界理论逻辑是建立在所有人占有的资源绝对平等基础上,但我们也知道,自地球诞生生命以来,资源分配便从来没有平等过。也许我们需要先搞清楚资源或资本到底是什么,回归到历史中去寻找真相,通过万年以来人类社会的变迁,发掘与大同世界之梦同样永恒的存在,才有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资源,最浅显的理解就是对生存有用的东西,既可以是个体生存,也可以是群体生存。远古时期,对原始人来讲资源指的是可以充饥的食物,可以御寒的皮毛,可以抵御危险的洞穴,可以放心饮用的水源。那时,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或者族群会占据生存优势,对其他人或族群形成控制力,因此,在原始社会里,资源就是食物,衣物,居所和水源等,这就是资源本质,而此时还没有出现资本,资源单纯只是资源。
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拥有奴隶的奴隶主能以最低投入,换来最高回报。于是奴隶作为一种资源,或者说资本,就出现了!奴隶是一种通用资本,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过奴隶可以作为货币,参与到贸易中去。
随着耕作技术进步与人类数量增长,农耕带来的回报要远远超过役使奴隶去采集、渔猎,这时掌握奴隶的奴隶主所能获得的资源回报,开始变得不如掌握了耕地的地主,于是奴隶主和奴隶阶层渐渐消亡,地主阶层快速扩大。原先作为资本的奴隶,其价值也迅速失去,不再有资格代表资本,而土地则代替了奴隶,成为资本新的代名词,人类历史也进入了围绕着土地进行争夺的封建时代。
再后来,以工业化大生产为代表的企业主崛起,并以远远超过土地的资源回报,将地主与农民阶层赶下了时代主角的位置。农民与小手工业者的身份发生变化,成为了产业工人,资本主义时代正式来临。与前面两个时代不同的是,资本主义时代,没有任何一种资源有实力全权代表资本,财富或资本的范围变得非常宽泛,石油,矿产,土地,粮食,药品,房产……,似乎都可以,又似乎都不够资格。但不管用什么去做代表,资本就是资本,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至于资本主义时代之后的人类社会又会是什么样的,通过对历史演化脉络的回顾,我们起码能够推断出,下一个时代必定会出现另一种二元对立生产关系,其生产效率会比资本主义高非常多,并以此为基础,瓦解“资本家——工人”二元生产关系。
言归正题,我们顺着历史脉络走了一圈后发现,人类对各个时代的命名好像错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似乎都可以叫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社会核心本质并没有任何变化,都是对资源的分配,都只有资本拥有者与劳动者两个角色,变化的只有二者之间通过什么方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资源分配。所以人类各个时代是否可以更改为原始资源时代、资本奴隶时代、资本土地时代和工业资本时代?窃以为可以,且这样更加合理。用资本这个永恒主题将人类社会一线贯通,也能让人们更加直观了解究竟是什么在决定着我们整个社会的走向,以及资本是如何主导并决定了人类社会走向的,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见微知著,去探究资源演变成资本的过程。
生命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存,生命体所有行为都围绕着“生存”这个最根本本能而展开,那么,评价一个物种是否成功,也需要从结果去观察,看它是否达成了这个终极目的。以这种标准看,乌龟比恐龙成功,大能猫也要比剑齿虎成功。可以说,当今世界还健康生存着的生物,都是生存大赛中的佼佼者。就像赛跑,能站上赛道被我们看到,一定是上一阶段比赛中的胜利者。不过,即使是同一场比赛,也需要分出冠亚季军。我们又该用什么标准去评价哪个物种更成功、最成功?毫无疑问,标准依然是“生存”。
生存,顾名思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活着,不要死掉。物种中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时间越久,平均寿命越长,个体数量越多,占有资源越多,就越成功!以这个标准看,人类无疑成功站在了地球物种金字塔顶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我们知道这是因为智慧,那智慧推动着人类做出了哪些行为改变,才让我们这个物种变得如此与众不同?恩格斯告诉我们,是贪婪,贪婪是人类文明从它诞生那一天起直至今天,前进的唯一动力。虽然说所有生物都贪婪,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像狼群里的狼王之争,大型猛兽划地盘行为,植物之间阳光之争等等,但是把贪婪推向全新高度的只有人类,人类对资源的占有欲望没有止境。狮子如果吃饱喝足了,就会对近在咫尺的猎物视而不见,但人类会先占有再说。
为了占有更多,除了争斗这种最原始的形式外,人类将“交易”这种本来只是满足生存所需的行为,也发展成了一种极其高效的资源占有手段,甚至将资源生产当成了资源占有的基础。正是这种无所不在,又无所不用其极的占有,让一小部分人所占有的资源快速富集,远远超过了同类其他个体,并以此为依仗,获得了对同类的影响力,甚至是支配权。这种影
响力和支配权让人类进入了有组织发展轨道,从此与其他物种分道扬镳。
从某种意义上讲,关于人类的定义,除了生物学上“会使用工具的直立行走动物”外,也许还应该增加一个经济学定义,即:拥有无止境贪欲,并能利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贪欲的生物。
在贪婪驱使下,一小部分人所占有的那些庞大剩余资源,其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了资本,这些资源的作用也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生存所需,而是转化成通过满足他人生存所需,换取等价资源,以达成逐利目的。至此,人类完成了资源到资本转化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同时也是资源的进化。从低级到高级,这种进化符合向下兼容特性,即资本可以转化为资源,但资源不一定能转化为资本。
那资本是否就是人类命运走向的唯一答案?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知道,在资本之上还有一种存在叫做权力,权力可以转化为资本,也可以转化为资源,但后两者不一定能转化为权力。人们将权力终极形态叫国家,国家行使权力的行为叫政治。唯有通过资本和权力对资源的支配这个视角,才能解释四种人为何人生体验和态度判若云泥的问题。
我们同样生而为人,我们都拥有无止境欲望。
无家可归者不拥有资源,他们连最基本活着的欲望都无法得到满足;
贩夫走卒拥有资源,但这些资源也仅能满足其生存所需最低欲望;
达官贵人拥有资源也拥有资本,他们的大部分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
而帝王将相则拥有权力,随时可以调动各种资源与资本来满足自己除永生之外绝大部分欲望。
对人类欲望的这四种满足程度,带来了不同阶层对人生价值不一样的体验。譬如一个行走在大漠里的旅行者,身上携带的水都喝完了,他觉得口非常渴,如果再不喝水就会很快失去生命。这时他发现前方沙子里半掩着一个水壶,于是连滚带爬地扑了过去,拿起水壶并打开。此时有四种情形可能会发生:
第一种,水壶里空空如也,一滴水都没有;
第二种,水壶里只剩下了很少的水;
第三种,水壶里有满满一壶水;
第四种,水壶里不但有满满一壶水,壶身上还画着一幅地图,标记着离此地不远处的绿洲,以及走出沙漠的路线图和补给绿洲位置。
面对这四种情形,旅行者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情况,旅行者大概会失去全部希望与勇气,静静躺下等待死亡降临,不再挣扎,放弃一切;
第二种情况,旅行者会小心翼翼,一滴一滴的品尝这些水,生怕浪费一点点,但对于是否能活着找到下一个绿洲并不抱希望;
第三种情况,旅行者会畅快地先喝个饱,然后信心满满继续前行,因为经验告诉他,有了这壶水,它可以再支撑好几天,足够他找到下一个绿洲;
第四种情况,旅人也许还会在畅快喝完水之后顺便洗把脸,然后哼着小曲,不紧不慢向离自己最近的绿洲走去,甚至他已经计划好了,晚上洗个澡,走出沙漠后找个酒楼好好吃一顿。
这就是贪婪的欲望在得到不同程度满足后,对待人生旅途,对待未来产生的不同判断。历史上有很多哲人意识到了这个看似无解的人生价值问题,也看破了欲望被满足程度不同,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但是,他们给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佛陀说要放下,放下一切欲望,然后就人人平等了;
马克思说要反抗,无产阶级亲手砸碎资本,资本不存在了,人人也就平等了;
亚当斯密说,你要赚钱,积累自己的资本,争取让自己与上层人更平等,至于下层人,你爱莫能助······;
于是人类拥有了教义,拥有了主义,拥有了生意。可是来回折腾了几千年,人们发现这些东西好像没什么用,资本还是就像一个无处不在又高高在上的暴君,蛮不讲理控制着每个人的命运,称量着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就像埃及神话里的阿努比斯,只不过资本天平另一端放置的不是羽毛,而是财富。
每一个曾在世间挣扎过,或正在世间挣扎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争夺生存资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人们根据自身条件,或从商,或从政,或打工,或耕田,或理财,或投资,不一而足,形成了一条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普通人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阶层提升,却没有发觉在资本主导的社会里,所有轨迹都被提前规划好了,这些奋斗与努力,早已被明码标价,献祭成为资本的养料。
国外问答网站Quora上有人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9000多个回答全部都是“没有意义”。作为芸芸众生中平平无奇的一个,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又为何离去,活着仿佛只是为了活着,完全没有道理可讲,没有规则可依,没有逻辑可循。于是大部分普通人会生出“人生完全没有意义”的感叹,可我却始终有个疑惑,如果人生果真如此莫名其妙,如此毫无意义,那为什么不同阶层对待人生的态度却又判若云泥?
帝王倾尽一生,孜孜不倦追求长生,始皇帝偏信方士,苦苦寻找长生不老药;汉武帝不问苍生问鬼神;嘉靖皇帝服食各种仙丹,他们又为什么对这种无意义的人生如此钟爱,如此难以割舍?
达官贵人一旦遇到身体不适,无论大病小病,无不豪掷万金,延医请药,但凡听说有一丝治愈的希望,哪怕倾家荡产也要续命,又是什么吸引着他们,让他们对人生恋恋不舍?
那么普通人又是怎么对待“活着”这个命题的呢?我想医生护士大概最有发言权吧,他们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多少普通人人轻飘飘扔下一句“不治了,浪费那些钱干嘛”,毫不留恋地转身离开这个世界,抹去自己在人间所有痕迹。
社会最底层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即使身体健康,他们也会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极度厌恶,之所以没有选择主动结束它,一是因为生存是所有生物的本能,生物会无法抗拒的畏惧和排斥死亡,也就是庄子所说“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二是自己身上还有甩不脱的责任,也许是有父母需要赡养,也许是子女尚未成年,导致不得不努力挣扎着求生存,一旦这些责任不存在了,人生基本上也就走到了终点。
我们没有机会去对这四类有着巨大身份差异的人群做一次人生观全面调研,只能通过经验去进行推断,但我们能肯定一点,在绝大部分人认知里,衣衫褴楼的穷人比灯红酒绿的富翁更留恋人生的情况可能性极小,否则大可以去找一个富豪,邀请他和我们做资产互换,人生互换,看看是否有人会同意。
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不同阶层的人生并不等值!那又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不等值的呢?
从古至今,有无数圣人和先贤试图破解人生而不平等魔咒,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理论,甚至有很多理论有机会得到实践,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人敢笃定地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大同世界绝对正确的道路。那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梦,埋藏在我们普通人内心最深处,被一遍又一遍刻画,描述,涂抹。光彩夺目,却又遥不可及。
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贩夫走卒,无家可归者,四种人对应四种不同人生,它们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各自所拥有的生存资源多寡。换句话说,是各自所占有资源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人生阶层不同,进而引发了各自对生存,对人生不同的理解与大相径庭的态度。大同世界理论逻辑是建立在所有人占有的资源绝对平等基础上,但我们也知道,自地球诞生生命以来,资源分配便从来没有平等过。也许我们需要先搞清楚资源或资本到底是什么,回归到历史中去寻找真相,通过万年以来人类社会的变迁,发掘与大同世界之梦同样永恒的存在,才有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资源,最浅显的理解就是对生存有用的东西,既可以是个体生存,也可以是群体生存。远古时期,对原始人来讲资源指的是可以充饥的食物,可以御寒的皮毛,可以抵御危险的洞穴,可以放心饮用的水源。那时,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或者族群会占据生存优势,对其他人或族群形成控制力,因此,在原始社会里,资源就是食物,衣物,居所和水源等,这就是资源本质,而此时还没有出现资本,资源单纯只是资源。
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拥有奴隶的奴隶主能以最低投入,换来最高回报。于是奴隶作为一种资源,或者说资本,就出现了!奴隶是一种通用资本,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过奴隶可以作为货币,参与到贸易中去。
随着耕作技术进步与人类数量增长,农耕带来的回报要远远超过役使奴隶去采集、渔猎,这时掌握奴隶的奴隶主所能获得的资源回报,开始变得不如掌握了耕地的地主,于是奴隶主和奴隶阶层渐渐消亡,地主阶层快速扩大。原先作为资本的奴隶,其价值也迅速失去,不再有资格代表资本,而土地则代替了奴隶,成为资本新的代名词,人类历史也进入了围绕着土地进行争夺的封建时代。
再后来,以工业化大生产为代表的企业主崛起,并以远远超过土地的资源回报,将地主与农民阶层赶下了时代主角的位置。农民与小手工业者的身份发生变化,成为了产业工人,资本主义时代正式来临。与前面两个时代不同的是,资本主义时代,没有任何一种资源有实力全权代表资本,财富或资本的范围变得非常宽泛,石油,矿产,土地,粮食,药品,房产……,似乎都可以,又似乎都不够资格。但不管用什么去做代表,资本就是资本,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至于资本主义时代之后的人类社会又会是什么样的,通过对历史演化脉络的回顾,我们起码能够推断出,下一个时代必定会出现另一种二元对立生产关系,其生产效率会比资本主义高非常多,并以此为基础,瓦解“资本家——工人”二元生产关系。
言归正题,我们顺着历史脉络走了一圈后发现,人类对各个时代的命名好像错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似乎都可以叫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社会核心本质并没有任何变化,都是对资源的分配,都只有资本拥有者与劳动者两个角色,变化的只有二者之间通过什么方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资源分配。所以人类各个时代是否可以更改为原始资源时代、资本奴隶时代、资本土地时代和工业资本时代?窃以为可以,且这样更加合理。用资本这个永恒主题将人类社会一线贯通,也能让人们更加直观了解究竟是什么在决定着我们整个社会的走向,以及资本是如何主导并决定了人类社会走向的,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见微知著,去探究资源演变成资本的过程。
生命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存,生命体所有行为都围绕着“生存”这个最根本本能而展开,那么,评价一个物种是否成功,也需要从结果去观察,看它是否达成了这个终极目的。以这种标准看,乌龟比恐龙成功,大能猫也要比剑齿虎成功。可以说,当今世界还健康生存着的生物,都是生存大赛中的佼佼者。就像赛跑,能站上赛道被我们看到,一定是上一阶段比赛中的胜利者。不过,即使是同一场比赛,也需要分出冠亚季军。我们又该用什么标准去评价哪个物种更成功、最成功?毫无疑问,标准依然是“生存”。
生存,顾名思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活着,不要死掉。物种中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时间越久,平均寿命越长,个体数量越多,占有资源越多,就越成功!以这个标准看,人类无疑成功站在了地球物种金字塔顶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我们知道这是因为智慧,那智慧推动着人类做出了哪些行为改变,才让我们这个物种变得如此与众不同?恩格斯告诉我们,是贪婪,贪婪是人类文明从它诞生那一天起直至今天,前进的唯一动力。虽然说所有生物都贪婪,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像狼群里的狼王之争,大型猛兽划地盘行为,植物之间阳光之争等等,但是把贪婪推向全新高度的只有人类,人类对资源的占有欲望没有止境。狮子如果吃饱喝足了,就会对近在咫尺的猎物视而不见,但人类会先占有再说。
为了占有更多,除了争斗这种最原始的形式外,人类将“交易”这种本来只是满足生存所需的行为,也发展成了一种极其高效的资源占有手段,甚至将资源生产当成了资源占有的基础。正是这种无所不在,又无所不用其极的占有,让一小部分人所占有的资源快速富集,远远超过了同类其他个体,并以此为依仗,获得了对同类的影响力,甚至是支配权。这种影
响力和支配权让人类进入了有组织发展轨道,从此与其他物种分道扬镳。
从某种意义上讲,关于人类的定义,除了生物学上“会使用工具的直立行走动物”外,也许还应该增加一个经济学定义,即:拥有无止境贪欲,并能利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贪欲的生物。
在贪婪驱使下,一小部分人所占有的那些庞大剩余资源,其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了资本,这些资源的作用也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生存所需,而是转化成通过满足他人生存所需,换取等价资源,以达成逐利目的。至此,人类完成了资源到资本转化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同时也是资源的进化。从低级到高级,这种进化符合向下兼容特性,即资本可以转化为资源,但资源不一定能转化为资本。
那资本是否就是人类命运走向的唯一答案?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知道,在资本之上还有一种存在叫做权力,权力可以转化为资本,也可以转化为资源,但后两者不一定能转化为权力。人们将权力终极形态叫国家,国家行使权力的行为叫政治。唯有通过资本和权力对资源的支配这个视角,才能解释四种人为何人生体验和态度判若云泥的问题。
我们同样生而为人,我们都拥有无止境欲望。
无家可归者不拥有资源,他们连最基本活着的欲望都无法得到满足;
贩夫走卒拥有资源,但这些资源也仅能满足其生存所需最低欲望;
达官贵人拥有资源也拥有资本,他们的大部分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
而帝王将相则拥有权力,随时可以调动各种资源与资本来满足自己除永生之外绝大部分欲望。
对人类欲望的这四种满足程度,带来了不同阶层对人生价值不一样的体验。譬如一个行走在大漠里的旅行者,身上携带的水都喝完了,他觉得口非常渴,如果再不喝水就会很快失去生命。这时他发现前方沙子里半掩着一个水壶,于是连滚带爬地扑了过去,拿起水壶并打开。此时有四种情形可能会发生:
第一种,水壶里空空如也,一滴水都没有;
第二种,水壶里只剩下了很少的水;
第三种,水壶里有满满一壶水;
第四种,水壶里不但有满满一壶水,壶身上还画着一幅地图,标记着离此地不远处的绿洲,以及走出沙漠的路线图和补给绿洲位置。
面对这四种情形,旅行者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情况,旅行者大概会失去全部希望与勇气,静静躺下等待死亡降临,不再挣扎,放弃一切;
第二种情况,旅行者会小心翼翼,一滴一滴的品尝这些水,生怕浪费一点点,但对于是否能活着找到下一个绿洲并不抱希望;
第三种情况,旅行者会畅快地先喝个饱,然后信心满满继续前行,因为经验告诉他,有了这壶水,它可以再支撑好几天,足够他找到下一个绿洲;
第四种情况,旅人也许还会在畅快喝完水之后顺便洗把脸,然后哼着小曲,不紧不慢向离自己最近的绿洲走去,甚至他已经计划好了,晚上洗个澡,走出沙漠后找个酒楼好好吃一顿。
这就是贪婪的欲望在得到不同程度满足后,对待人生旅途,对待未来产生的不同判断。历史上有很多哲人意识到了这个看似无解的人生价值问题,也看破了欲望被满足程度不同,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但是,他们给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佛陀说要放下,放下一切欲望,然后就人人平等了;
马克思说要反抗,无产阶级亲手砸碎资本,资本不存在了,人人也就平等了;
亚当斯密说,你要赚钱,积累自己的资本,争取让自己与上层人更平等,至于下层人,你爱莫能助······;
于是人类拥有了教义,拥有了主义,拥有了生意。可是来回折腾了几千年,人们发现这些东西好像没什么用,资本还是就像一个无处不在又高高在上的暴君,蛮不讲理控制着每个人的命运,称量着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就像埃及神话里的阿努比斯,只不过资本天平另一端放置的不是羽毛,而是财富。
每一个曾在世间挣扎过,或正在世间挣扎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争夺生存资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人们根据自身条件,或从商,或从政,或打工,或耕田,或理财,或投资,不一而足,形成了一条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普通人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阶层提升,却没有发觉在资本主导的社会里,所有轨迹都被提前规划好了,这些奋斗与努力,早已被明码标价,献祭成为资本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