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记的事物总在踢来搅去地丰盈流年的岁月。那些遗落在岁月中的老品牌,朗朗上口的名称,多彩斑斓的图案,至今还翻腾心间,难以忘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是商品经济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之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城乡集市如万马奔腾,十分活跃。商品品牌经济仍处在萌芽起步阶段,人们只知道商品牌子,而对商标品牌了解不多、知之甚少。1987年2月7日《贵州日报》二版刊登了我写的消息《“王傻子烧鸡”申请商标注册》,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社会关注。当时,人们在只知道安徽芜湖年广九的“傻子瓜子”外,小小的毕节山城竟然还有“王傻子烧鸡”。这是由王傻子烧鸡制作人传承到儿媳妇卓光芬时,卓光芬作为个体工商户,为维护“王傻子烧鸡”的品牌,毅然向毕节县(今七星关区)工商局提出申请,请求将“王傻子烧鸡”申请商标注册,标志着个体工商户开始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生产品牌,揭开法律保护个体工商户商品新篇章。
其实,当时许多品牌已在流行,比如缝纫机要买上海蝴蝶牌,收音机要买红灯牌,自行车要买凤凰牌,牙膏要买中华牌,但商家对商标品牌的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全新观念。
我在少儿时,曾经听爷爷奶奶讲过,父亲少年时因家境贫困,爷爷靠一技之长谋生,奶奶帮人家推腰磨,父亲穿着褴褛走街串巷,叫卖猪耳粑。就此,我曾经歪着头问父亲,父亲简单地说,猪耳粑是用荞面与粉子面搅拌后制成的粑粑,因荞面蒸后黝黑,形似猪耳朵,称之为“猪耳粑”。我问毕节哪家最好,父亲说,好像是张家吧!这是我对商品牌子的最初意识。当我逐渐长大成年后,真的还不懂商品的标记。只是那时喜欢搜集烟盒、火柴盒和连环画的小图书。对毕节城好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还是“唐家汤圆”“高家锅盔”“王家肠旺面”“康家脆哨面”“一心永的醋”。1982年,我从部队退伍回来到工商所工作后,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才渐渐对商标有了初步认识,但商品品牌意识比较弱化,在凤凰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三洋牌录音机、蝴蝶牌缝纫机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时候,整个毕节还只知道“毕节大曲”“金沙大曲”,而“炒米糖开水”“曾三星家卤牛肉”相当出名,直到“王傻子烧鸡”业主卓光芬申请商标注册,感到个体工商户申请商标注册是很新鲜的事,写了一篇消息被《贵州日报》《毕节报》等报纸采用。加之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商标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地方商品标记的发展历程,最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历史。而毕节发展进程中,有很多商品品牌不仅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发展,还闪耀着商品文化人文精神的光芒,值得传承和弘扬!
二
毕节厚重古朴、历史悠远。早在秦汉时期,先是秦始皇派常頞略通“五尺道”,后是汉武帝遣唐蒙复开“西南夷道”。自僰州(今四川宜宾)经广南(今四川高县、珙县、筠连、叙永)入南秦(今云南镇雄、宣威)连汉阳(今赫章)而达平夷(今毕节),初步改变了山川深阻状况,使山区多数县处于古代黔蜀商道沿线,商贸往来扩大,集市贸易活跃。
作为商品标记的商标,最早何时投入毕节市场,难以找到史籍记载。只是曾在《贵州古代史》找到一段文字:“赫章县可乐乡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即武阳传舍比二铁炉。炉身内壁近口处,有隶书、阳文、反书的‘武阳传舍比二’六字。”“武阳”在今四川彭县附近,西汉属犍为郡。“传舍”与“驿站”“邮亭”一样都是当时供旅客歇宿的处所。“比二”即同时铸造铁炉两个之意。这表明,秦汉时中原交通机构已推至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说明汉代铁器上已使用产地标记,并在毕节区域内出现。
到宋代时,苏杭丝织品、景德镇瓷器、湘皖笔墨纸砚等手工业品流入毕节市场刺激区内手工业者,注重商品标记,在斧头、镰刀、铧口等产品上刻印张、王、李、赵等生产者的姓氏或产地。
明清时期,大方生产的漆器已销往境外,道光年间大方所产太漆器已出现标记“大定漆器”“宝光斋”“利生光”“民生牌”等,同时还有生产的粗麻布销往湖南。光绪三十年(1904),金沙已有工业产品申请注册商标,如制售加料宫饼包装的“富生同”、瓶装酱油和“洪永顺”商号制售的包装糕点都贴有商标。
民国时期,“毕节生醋”“新黔卷烟”、黔西“三零”“合作”“兄弟”卷烟、金沙安底桶装醋、金沙源村“义斋”窖酒、威宁“炽昌火柴”、大方“漆器”“朝珠盒”“满汉全席”等商品的商标令人耳熟能详。
解放后,毕节申请注册的商标寥寥无几,仅有“金沙窖酒”“毕节大曲”“金沙安底醋”“黔西桂花酒”“威宁荞酥”“大方方酒”等7种商标,后来一直停滞不前,到1978年毕节地区食品公司冷冻厂“乌蒙牌”商标得以申请注册,“红玉兰”“翠屏山”两个商标得以互换。1979年,织金的“织金牌”墨汁商标得以批复,毕节酒厂“毕节牌”商标得以办理商标注册。同时,毕节地区五金公司灯泡厂、毕节酒厂、黔西电池厂、黔西油榨面粉厂、赫章县酒厂、织金县文化用品厂申请注册的商标经相关部门审核,同意注册。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标持续稳进,到2005年全地区保存有效注册商标已有375个。在商标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特别是经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发展,催生毕节经济发展的新生活力。在八九十年代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各种市场主体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商品品牌。虽然至今都沉淀岁月,但想起来还是会引起对那段岁月的怀念。
三
那年,坐落在倒天河畔的毕节建筑公司生产出“黄果树”牌钢琴后,山城人民感到十分惊讶。这么高端大气雅致的乐器出自手提砖刀,与钢筋、水泥、石灰打交道,夯土砌砖盖瓦修建房屋的建筑企业,达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高度融合发展,令人不可思议,但它确实存在而且享誉省内外。尽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隐退,但还是风光了一阵子。
我只知道毕节化肥厂的尿素和复合肥很出名,毕节灵峰水泥厂生产的灵峰水泥也家喻户晓。毕节“洪山”豆制品饮料、黔西英雄桥刺梨汁、纳雍总溪河罐头、威宁草海苹果酱,也许这些太远,的确记不起。那就从倒天河摇晃记忆的深处吧!从倒天河“响水轰雷”流下的河水不仅滋润着伟岸的纱帽山,而且还滋生出河畔的毕节县酒厂(人们称为老酒厂),酒厂最出名的牌子是“毕节大曲”,还有“灵峰大曲”“龙潭窖”。再沿河而下到了公园和一片稻花香的田坝,毕节军分区酒厂生产的“柳香春酒”“稻柳村”“倒柳村”名噪一时。走过五龙桥,郭家湾农场生产的“毕龙大曲”“碧春”当时都是很出名的。除此之外,还有毕节县龙凤酒曲酒厂生产的“乡情窖酒””龙场营大曲”“毕节老窖”“黔泉大区““青龙大曲”,毕节林口酒厂生产的“参酒”,毕节食品厂生产的“刺梨汽水”,清水铺职中果品厂生产的“夏橙汽水”,毕节饮料厂生产的“红双喜香槟饮料”,毕节地区食品公司冷冻厂生产的“红烧猪肉罐头”,毕节县糖食加工厂生产的酥油小点心和白糖土饼干,天河食品加工厂生产的“五仁月饼”。
倒天河五龙桥下游的郭家湾农场酒厂,沿河畔大约五百步走过去,还有一个叫毕节县鞋厂的制革车间,人们称为“臭皮塘”,后发展成为毕节县轻工局主管的下属企业毕节制革厂。1984年,毕节县政府与成都科技大学签订科研开发新产品的协议。浙江人李秀成和他的学友在两位教授的带领下来厂实习后,完成《稀土盐及铬锆铭多金属络合鞣新工艺》论文,解决了云贵络绵羊皮不能生产高档皮革的难题。在离开毕节的送别会上,毕节县政府一位领导一再挽留李秀成留在毕节,当时李秀成未答应。直到1985年,毕节县政府正式聘请李秀成出任毕节制革厂负责技术的副厂长,具体负责抓项目科研试制工作。通过艰辛努力,同年7月和12月,项目先后通过省级“小试”“中试”和“鉴定”后得到很高评价,科研技术焕发了制革厂新风貌,加速品牌创新开发步伐,创造了12个系列几十个花色品种的新产品,使这个原本为天河路毕节鞋厂提供硝过柔和的猪牛皮的“臭皮塘”车间,资产从建厂时的20多万元增至750多万元,居然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革厂,并以“黑颈鹤”为品牌生产出一系列羊皮衣、马甲、手套、毛皮鞋等产品而闻名省内外,受到社会关注。对此,我与当时在制革厂当办公室主任的李新春(现为毕节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合写了《热心哺出“黑颈鹤”——记一位年轻的异乡人》在《西南工商报》《经济信息时报》《贵州工商》等报刊发表,还获得《贵州工商》好文章奖。
沿着倒天河下去后,除了流仓桥的毕节煤发电厂外,在电厂斜对面的毕节水泥厂生产的“毕节水泥”也是响当当的品牌。再往下走到了鸭池镇头步桥旁朝野鸡河方向走去的路旁,便是赫赫有名的毕节化肥厂所生产的“毕节化肥”,除当时的“赤天化”以外,便是供不应求的好品牌。那些年,化肥厂人才聚集、精英辈出,从该厂提拔了三个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走出知名民营企业家杨大愚,还有受到省部级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当年在这个厂担任技术副厂长的杨大愚,九十年代另闯新路,在现在的滨湖路原叫野猫洞旁兴办了毕节复合肥厂,生产出的复合肥对毕节“两烟”生产做出很大贡献,产品供不应求。再往下走,建在梨树镇前的毕节复烤厂所生产的烟叶纷飞省内外品牌烟厂。
回旋毕节,从流仓桥返回毕节爬上一段黄泥土坡后,登上进入毕节的望城坡上,毕节棉纺厂、羊毛衫厂矗立左岸。由于原材料的缺乏和市场竞争,棉纺厂、羊毛衫厂、麻纺厂最终寂静地退出市场。而与之相隔不远,在双树湾右山上的毛纺厂却坚守着。当年生产出的“杜鹃”牌毛毯投入市场后,因价廉质优深受群众喜爱。那时,结婚时女方陪嫁有一两床“杜鹃”牌的毛毯是多么自豪、温暖、体面!朝倒天河走去,先称为毕节农机厂后改为毕节振兴机械厂的国有企业,就在一个黄泥巴的土坡上,当年也是令人向往想去工作的地方。最初生产农具投入市场,不及中期生产的叫“火炬”牌的铁火炉叫得响。该厂决心走企业联合共赢的新路,引进省外企业,生产“振兴”农用车,该产品装置后一上市,政府给予各方面政策优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深受欢迎。当时,在毕节上路运泥运货的车大多是“振兴”牌农用车,而“川路车”渐渐减少。
如果,那些年从空中俯视毕节工业的布局,是一个“鹰”字形的结构。“鹰”的两翼,沿贵阳方向的这只翅膀布局的都是电力、烟厂、化肥、水泥等大型企业,“鹰”嘴上只是零星洒落的加油站、农具厂。老城内原有的加工作坊式企业,仅有灰堆坡上的油伞藤竹厂和纺织厂、三小下面的染织厂、箱子街的木器厂、天河路的皮鞋厂、威宁路的轮胎厂。大型的厂除天河路的机械厂就数不出来了。而“鹰”之左翼朝四川方向走去,东安坡上贵州软木厂全省独一无二,它的脚下是毕节农具厂,再向五里坪方向发展的有毕节县榨油厂、面粉厂,对面惠泉寺山下是毕节卷烟厂的一个车间。朝五里坪去是毕节县糖食加工厂、轮胎厂、灯泡厂、纸箱厂、塑料制品加工厂,直到八寨坪、海子街一线已无企业。至于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乡镇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布局又是另一回事了。
岁月渐渐流逝,江河奔腾不息,新浪逐旧波。时代书写了新发展理念的壮丽篇章,如今企业发展和商标发展已今非昔比。抚今思昔,遥想当年,我只是怀念那些曾给毕节发展洒下辛勤汗水、开拓进取、勇闯新路、无私奉献的人们。不为过去而惆怅,只为那些年创业者艰辛付出的精神而讴歌,更为今天奋斗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而充满自信和豪迈!(作者系毕节市纪委监委纪检监察专员)(供图/聂宗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是商品经济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之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城乡集市如万马奔腾,十分活跃。商品品牌经济仍处在萌芽起步阶段,人们只知道商品牌子,而对商标品牌了解不多、知之甚少。1987年2月7日《贵州日报》二版刊登了我写的消息《“王傻子烧鸡”申请商标注册》,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社会关注。当时,人们在只知道安徽芜湖年广九的“傻子瓜子”外,小小的毕节山城竟然还有“王傻子烧鸡”。这是由王傻子烧鸡制作人传承到儿媳妇卓光芬时,卓光芬作为个体工商户,为维护“王傻子烧鸡”的品牌,毅然向毕节县(今七星关区)工商局提出申请,请求将“王傻子烧鸡”申请商标注册,标志着个体工商户开始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生产品牌,揭开法律保护个体工商户商品新篇章。
其实,当时许多品牌已在流行,比如缝纫机要买上海蝴蝶牌,收音机要买红灯牌,自行车要买凤凰牌,牙膏要买中华牌,但商家对商标品牌的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全新观念。
我在少儿时,曾经听爷爷奶奶讲过,父亲少年时因家境贫困,爷爷靠一技之长谋生,奶奶帮人家推腰磨,父亲穿着褴褛走街串巷,叫卖猪耳粑。就此,我曾经歪着头问父亲,父亲简单地说,猪耳粑是用荞面与粉子面搅拌后制成的粑粑,因荞面蒸后黝黑,形似猪耳朵,称之为“猪耳粑”。我问毕节哪家最好,父亲说,好像是张家吧!这是我对商品牌子的最初意识。当我逐渐长大成年后,真的还不懂商品的标记。只是那时喜欢搜集烟盒、火柴盒和连环画的小图书。对毕节城好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还是“唐家汤圆”“高家锅盔”“王家肠旺面”“康家脆哨面”“一心永的醋”。1982年,我从部队退伍回来到工商所工作后,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才渐渐对商标有了初步认识,但商品品牌意识比较弱化,在凤凰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三洋牌录音机、蝴蝶牌缝纫机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时候,整个毕节还只知道“毕节大曲”“金沙大曲”,而“炒米糖开水”“曾三星家卤牛肉”相当出名,直到“王傻子烧鸡”业主卓光芬申请商标注册,感到个体工商户申请商标注册是很新鲜的事,写了一篇消息被《贵州日报》《毕节报》等报纸采用。加之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商标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地方商品标记的发展历程,最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历史。而毕节发展进程中,有很多商品品牌不仅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发展,还闪耀着商品文化人文精神的光芒,值得传承和弘扬!
二
毕节厚重古朴、历史悠远。早在秦汉时期,先是秦始皇派常頞略通“五尺道”,后是汉武帝遣唐蒙复开“西南夷道”。自僰州(今四川宜宾)经广南(今四川高县、珙县、筠连、叙永)入南秦(今云南镇雄、宣威)连汉阳(今赫章)而达平夷(今毕节),初步改变了山川深阻状况,使山区多数县处于古代黔蜀商道沿线,商贸往来扩大,集市贸易活跃。
作为商品标记的商标,最早何时投入毕节市场,难以找到史籍记载。只是曾在《贵州古代史》找到一段文字:“赫章县可乐乡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即武阳传舍比二铁炉。炉身内壁近口处,有隶书、阳文、反书的‘武阳传舍比二’六字。”“武阳”在今四川彭县附近,西汉属犍为郡。“传舍”与“驿站”“邮亭”一样都是当时供旅客歇宿的处所。“比二”即同时铸造铁炉两个之意。这表明,秦汉时中原交通机构已推至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说明汉代铁器上已使用产地标记,并在毕节区域内出现。
到宋代时,苏杭丝织品、景德镇瓷器、湘皖笔墨纸砚等手工业品流入毕节市场刺激区内手工业者,注重商品标记,在斧头、镰刀、铧口等产品上刻印张、王、李、赵等生产者的姓氏或产地。
明清时期,大方生产的漆器已销往境外,道光年间大方所产太漆器已出现标记“大定漆器”“宝光斋”“利生光”“民生牌”等,同时还有生产的粗麻布销往湖南。光绪三十年(1904),金沙已有工业产品申请注册商标,如制售加料宫饼包装的“富生同”、瓶装酱油和“洪永顺”商号制售的包装糕点都贴有商标。
民国时期,“毕节生醋”“新黔卷烟”、黔西“三零”“合作”“兄弟”卷烟、金沙安底桶装醋、金沙源村“义斋”窖酒、威宁“炽昌火柴”、大方“漆器”“朝珠盒”“满汉全席”等商品的商标令人耳熟能详。
解放后,毕节申请注册的商标寥寥无几,仅有“金沙窖酒”“毕节大曲”“金沙安底醋”“黔西桂花酒”“威宁荞酥”“大方方酒”等7种商标,后来一直停滞不前,到1978年毕节地区食品公司冷冻厂“乌蒙牌”商标得以申请注册,“红玉兰”“翠屏山”两个商标得以互换。1979年,织金的“织金牌”墨汁商标得以批复,毕节酒厂“毕节牌”商标得以办理商标注册。同时,毕节地区五金公司灯泡厂、毕节酒厂、黔西电池厂、黔西油榨面粉厂、赫章县酒厂、织金县文化用品厂申请注册的商标经相关部门审核,同意注册。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标持续稳进,到2005年全地区保存有效注册商标已有375个。在商标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特别是经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发展,催生毕节经济发展的新生活力。在八九十年代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各种市场主体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商品品牌。虽然至今都沉淀岁月,但想起来还是会引起对那段岁月的怀念。
三
那年,坐落在倒天河畔的毕节建筑公司生产出“黄果树”牌钢琴后,山城人民感到十分惊讶。这么高端大气雅致的乐器出自手提砖刀,与钢筋、水泥、石灰打交道,夯土砌砖盖瓦修建房屋的建筑企业,达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高度融合发展,令人不可思议,但它确实存在而且享誉省内外。尽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隐退,但还是风光了一阵子。
我只知道毕节化肥厂的尿素和复合肥很出名,毕节灵峰水泥厂生产的灵峰水泥也家喻户晓。毕节“洪山”豆制品饮料、黔西英雄桥刺梨汁、纳雍总溪河罐头、威宁草海苹果酱,也许这些太远,的确记不起。那就从倒天河摇晃记忆的深处吧!从倒天河“响水轰雷”流下的河水不仅滋润着伟岸的纱帽山,而且还滋生出河畔的毕节县酒厂(人们称为老酒厂),酒厂最出名的牌子是“毕节大曲”,还有“灵峰大曲”“龙潭窖”。再沿河而下到了公园和一片稻花香的田坝,毕节军分区酒厂生产的“柳香春酒”“稻柳村”“倒柳村”名噪一时。走过五龙桥,郭家湾农场生产的“毕龙大曲”“碧春”当时都是很出名的。除此之外,还有毕节县龙凤酒曲酒厂生产的“乡情窖酒””龙场营大曲”“毕节老窖”“黔泉大区““青龙大曲”,毕节林口酒厂生产的“参酒”,毕节食品厂生产的“刺梨汽水”,清水铺职中果品厂生产的“夏橙汽水”,毕节饮料厂生产的“红双喜香槟饮料”,毕节地区食品公司冷冻厂生产的“红烧猪肉罐头”,毕节县糖食加工厂生产的酥油小点心和白糖土饼干,天河食品加工厂生产的“五仁月饼”。
倒天河五龙桥下游的郭家湾农场酒厂,沿河畔大约五百步走过去,还有一个叫毕节县鞋厂的制革车间,人们称为“臭皮塘”,后发展成为毕节县轻工局主管的下属企业毕节制革厂。1984年,毕节县政府与成都科技大学签订科研开发新产品的协议。浙江人李秀成和他的学友在两位教授的带领下来厂实习后,完成《稀土盐及铬锆铭多金属络合鞣新工艺》论文,解决了云贵络绵羊皮不能生产高档皮革的难题。在离开毕节的送别会上,毕节县政府一位领导一再挽留李秀成留在毕节,当时李秀成未答应。直到1985年,毕节县政府正式聘请李秀成出任毕节制革厂负责技术的副厂长,具体负责抓项目科研试制工作。通过艰辛努力,同年7月和12月,项目先后通过省级“小试”“中试”和“鉴定”后得到很高评价,科研技术焕发了制革厂新风貌,加速品牌创新开发步伐,创造了12个系列几十个花色品种的新产品,使这个原本为天河路毕节鞋厂提供硝过柔和的猪牛皮的“臭皮塘”车间,资产从建厂时的20多万元增至750多万元,居然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革厂,并以“黑颈鹤”为品牌生产出一系列羊皮衣、马甲、手套、毛皮鞋等产品而闻名省内外,受到社会关注。对此,我与当时在制革厂当办公室主任的李新春(现为毕节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合写了《热心哺出“黑颈鹤”——记一位年轻的异乡人》在《西南工商报》《经济信息时报》《贵州工商》等报刊发表,还获得《贵州工商》好文章奖。
沿着倒天河下去后,除了流仓桥的毕节煤发电厂外,在电厂斜对面的毕节水泥厂生产的“毕节水泥”也是响当当的品牌。再往下走到了鸭池镇头步桥旁朝野鸡河方向走去的路旁,便是赫赫有名的毕节化肥厂所生产的“毕节化肥”,除当时的“赤天化”以外,便是供不应求的好品牌。那些年,化肥厂人才聚集、精英辈出,从该厂提拔了三个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走出知名民营企业家杨大愚,还有受到省部级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当年在这个厂担任技术副厂长的杨大愚,九十年代另闯新路,在现在的滨湖路原叫野猫洞旁兴办了毕节复合肥厂,生产出的复合肥对毕节“两烟”生产做出很大贡献,产品供不应求。再往下走,建在梨树镇前的毕节复烤厂所生产的烟叶纷飞省内外品牌烟厂。
回旋毕节,从流仓桥返回毕节爬上一段黄泥土坡后,登上进入毕节的望城坡上,毕节棉纺厂、羊毛衫厂矗立左岸。由于原材料的缺乏和市场竞争,棉纺厂、羊毛衫厂、麻纺厂最终寂静地退出市场。而与之相隔不远,在双树湾右山上的毛纺厂却坚守着。当年生产出的“杜鹃”牌毛毯投入市场后,因价廉质优深受群众喜爱。那时,结婚时女方陪嫁有一两床“杜鹃”牌的毛毯是多么自豪、温暖、体面!朝倒天河走去,先称为毕节农机厂后改为毕节振兴机械厂的国有企业,就在一个黄泥巴的土坡上,当年也是令人向往想去工作的地方。最初生产农具投入市场,不及中期生产的叫“火炬”牌的铁火炉叫得响。该厂决心走企业联合共赢的新路,引进省外企业,生产“振兴”农用车,该产品装置后一上市,政府给予各方面政策优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深受欢迎。当时,在毕节上路运泥运货的车大多是“振兴”牌农用车,而“川路车”渐渐减少。
如果,那些年从空中俯视毕节工业的布局,是一个“鹰”字形的结构。“鹰”的两翼,沿贵阳方向的这只翅膀布局的都是电力、烟厂、化肥、水泥等大型企业,“鹰”嘴上只是零星洒落的加油站、农具厂。老城内原有的加工作坊式企业,仅有灰堆坡上的油伞藤竹厂和纺织厂、三小下面的染织厂、箱子街的木器厂、天河路的皮鞋厂、威宁路的轮胎厂。大型的厂除天河路的机械厂就数不出来了。而“鹰”之左翼朝四川方向走去,东安坡上贵州软木厂全省独一无二,它的脚下是毕节农具厂,再向五里坪方向发展的有毕节县榨油厂、面粉厂,对面惠泉寺山下是毕节卷烟厂的一个车间。朝五里坪去是毕节县糖食加工厂、轮胎厂、灯泡厂、纸箱厂、塑料制品加工厂,直到八寨坪、海子街一线已无企业。至于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乡镇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布局又是另一回事了。
岁月渐渐流逝,江河奔腾不息,新浪逐旧波。时代书写了新发展理念的壮丽篇章,如今企业发展和商标发展已今非昔比。抚今思昔,遥想当年,我只是怀念那些曾给毕节发展洒下辛勤汗水、开拓进取、勇闯新路、无私奉献的人们。不为过去而惆怅,只为那些年创业者艰辛付出的精神而讴歌,更为今天奋斗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而充满自信和豪迈!(作者系毕节市纪委监委纪检监察专员)(供图/聂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