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厌食症的相关话题屡屡引发社会热议,这一隐形的健康杀手正威胁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命。据《以色列日报》报道,以色列模特卡琳·鲍曼去世,据悉,因职业压力和外界期许,她早在 2010 年患上严重饮食失调症,此后一直治疗未康复。曾因病情严重到需要肾移植,不能正常坐着和去洗手间。2022 年决定终止治疗,于当地时间 5 月 23 日去世,享年 35 岁,去世时体重仅 23 公斤且牙齿掉光。最终因厌食症而导致的肺炎感染病情恶化住进重症监护室不治身亡。01|认识厌食症厌食症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危害极大的进食障碍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高峰在 10 岁至 30 岁之间,约 90%的患者在 13 岁至 20 岁之间发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对身材的过度担忧和极端的节食行为,由于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死亡率在精神类疾病中居高不下。01什么是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简称厌食症,是一种慢性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对低体重的过度追求和对体重增加的极度恐惧为核心心理特征,通过刻意减少食物摄入、过度运动等行为导致体重显著下降,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的疾病。此病症在青少年和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治疗难度大,且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DSM-5诊断标准,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个亚型:限制型(Restricting Type)暴食/清除型(Binge Eating/Purging Type)限制型:在过去3个月内,患者没有出现过暴食或排泄行为(即自我诱发呕吐或滥用泻药、利尿剂或灌肠剂),减重主要是通过节食、禁食、过度运动等方法来实现的。暴食/清除型:患者在过去3个月内反复出现暴食或被动排泄行为(如自我诱发呕吐或滥用泻药、利尿剂或灌肠剂)。02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因素有哪些?(1)生物学因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风险。同时,神经递质的失衡,如血清素等,也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2)精神及心理因素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如自我认同的困惑、对身体形象的过度关注、低自尊等,都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此外,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过度控制或过度保护等也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3)环境因素社交媒体上过度宣扬的纤瘦形象、同伴之间对身材的不当评价等,都可能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误导,从而增加患病风险。03如何判定是否患有神经性厌食症?(1)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低 15%以上,或者体重指数低于 17.5,且青春期发育停滞。(2)存在故意控制体重的行为,如拒绝进食高热量食物、频繁催吐、过度使用泻药、过度运动等。(3)持续存在对发胖的强烈恐惧和过度关注。(4)女性出现闭经,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04如何预防神经性厌食症?(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提高心理适应能力。(2)树立正确的身体形象观念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健康的身体形象是多样化的,而非单一的纤瘦标准。(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4)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02|患者故事1故事一美国女演员Rachael Farrokh被厌食症折磨了10年。她身高1米73,体重最轻时只有18公斤,不仅无法继续工作,甚至连走路都不能进行。2故事二电影《To the Bone(骨瘦如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艾伦在13岁时经历了父母离婚、母亲出柜等一系列打击。她敏感且颇有艺术天赋,是个小有名气的插画家,习惯用冷漠与刻薄来保护自己。对生活感到厌倦与麻木的艾伦开始背卡路里表、节食、疯狂运动,让自己越来越瘦。她知道瘦骨嶙峋并不美,但却无法控制自己。对艾伦来说,克制进食的欲望,是她唯一可以掌控的东西。#厌食症#3故事三 小月(化名)10岁时因被同龄小孩说胖,开始过度节食减肥,3年后她瘦得“皮包骨”,面部毫无血色,没有力气走路,只能坐轮椅。13岁的她体重才48斤,BMI指数低至8,血液凝血系统、肝肾功能都进入了失代偿期。经诊断,小月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后来小月接受了磁波刀无创聚焦超声治疗,治疗后当天胃口就开始变好,开始大口吃饭,之后状态越来越好。近年来,最新一代的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磁波刀)技术,可以实现神经性厌食症的“无创”治疗,通过聚焦超声来调节神经核团靶点,能精准、安全、有效的改善症状,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孙伯民教授团队纪实孙伯民教授及其团队使用“磁波刀”技术成功治疗了一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与此前不幸离世的患者类似,这位患者同样因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无法接受开颅手术。孙伯民教授团队为其开展了“磁波刀”治疗。治疗完成五个月后,患者体重由40多斤增至80多斤,精神状态良好,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