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吧 关注:66贴子:2,887
  • 16回复贴,共1

诗用训诂_伪{推理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8-28 16:55回复
    〔训诂〕伪
    .
    伪wěi(僞){推理类}
    .
    伪的本义为人为,与天然真品相对而言。
    伪为双义辞∶人–为
    引证∶
    .
    □伪,诈也。从人为声。
    (摘于清代陳昌治《說文解字》)
    .
    〔解〕
    宋.徐锴注∶“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此为伪的本义,即人为[加工],而与天然真品相对。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28 16:55
    收起回复
      伪所以为名学词,为世间有太多伪词、伪论、伪学、伪器,皆须辨其名实。为了深入辨伪,古人所谓的伪甚于无贬义,即人为。
      引证∶
      .
      □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摘于《荀子.正名》)
      .
      〔解〕
      「伪,从人为」。荀子释为“虑而能为之”,即人为难事谓之伪。思难曰虑。似今人言所有药都有毒性,即所有难事皆有伪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8-30 22:20
      收起回复
        「僞,詐也」。詐从言乍。伪用于言,即可释为詐,宜推其临时乍变之言(言乍)。詐非贬义,如诈败、诈病、诈言等。惟奸詐、狡诈等为贬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8-31 11:01
        收起回复
          伪书。顾名思义,伪者,人为,即伪书有人为加工之痕,而非谓造了假书。伪书与假书是两个不同的词。
          .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忽上《古文尚书》,增多二十五篇。无论其文辞格制,迥然不类,而只此篇数之不合,伪可知矣。
          (摘于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
          .
          〔解〕
          东晋时,内史梅赜上《古文尚书》,增多二十五篇。阎若璩及近世疑古派都判为《伪古文尚书》,是造假,就错了。按伪字本义,《伪古文尚书》是说此书有人为加工之痕,如篇数增了,文辞变了;却非造假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01 15:15
          收起回复
            若《古文尚书》是假书,能骗了后人,还能骗了东晋时的读书人,人手一《书》的教材?永嘉之乱烧了皇家图书馆,还能烧了民间藏《书》?若朝廷造假学校教科书,还不全国一片哗然,还不判了梅赜死罪?此故知今古文《尚书》皆非假书,仅异译本、选编本有所不同而已。考据,不能不讲逻辑与异译吧?
            同理,清华简亦不能判为造假,盖因楚国文与鲁国文必然异译。说白了,楚人位于中原文化的边缘,能否读懂《尚书》,是否误译,仍为一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02 19:01
            收起回复
              【辞源】
              .
              □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摘于《周书.周官》)
              .
              〔解〕
              恭敬节俭可思德,但无载你的伪恭伪俭。惟,凡思也。可见《尚书》的伪谓人为,即人为[巧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9-03 13:26
              收起回复
                【例句】
                .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摘于《荀子》)
                .
                〔解〕
                此为伪的本义,即人为[巧饰]。“人之性恶”非谓人皆性恶,而仅谓有人性恶。荀子所言属于教学性恶论而非哲学性恶论。不可混为一谈,不可误读《荀子.性恶》。两者之不同∶哲学善恶论为不完全归纳的一般性结论,难行多弊;教学善恶论为两种学生的因材施教,易行无弊。
                .
                2、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
                (摘于《明史》)
                .
                〔解〕
                伪,人为。造,读如造船的造,造了一艘又一艘。若人为一张假钞玩赏,不成犯罪。若人造一张又一张假钞谋利,则犯死罪。故原文用“伪造者斩”,而非“伪者斩”。
                .
                3、有伪称皇子者,诸司议用兵。学夔曰:“妄竖子耳”。
                (摘于《明史》)
                .
                〔解〕
                名学辨伪,宜辨临时乍变之言。伪,诈也。故学夔认定有人伪称皇子,实为小子妄言。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9-05 23:41
                收起回复
                  □忠
                  (宋.陈淳)
                  .
                  忠以尽诸己,
                  其中不容伪。
                  一毫苟自欺,
                  在我先有愧。
                  .
                  〔析〕
                  忠以尽诸己∶忠以尽己诸[事]。
                  其中不容伪∶有了“其中(中位推理)”,就不容伪(人为)。如某人善于人为[巧饰]极尽忠言。人曰∶“伪忠者也,所为诸事,其中无一事位于忠类之列矣”。
                  诚者,勿自欺也。自欺,故我先有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9-07 14: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