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的集体观念与管理理念,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影响。这方面需要慎重讨论,是对于一些切实出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尝试寻找原因,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否则没有建设意义。(如果逻辑周全地写,消耗会很大,而且事情讲得太清楚也不一定好)
、
这几十年道德上注重集体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一切,就是好的品质。然后也许因此就鼓励个人对集体的高度服从。鼓励奉献但是不包括对个人的保护与培养,也许是为了有发展,强加了商品经济的逐利思维,所以实际是如果没人管,利己主义不容易有限制了。——古代的集体很多是大家庭 ,多少还会为个体负责。现在雇佣制就不一样了,集体很难为个体完全负责,因为集体与个体也有流动性,关系不是不变的。——而且早几十年是计划经济,能动性这方面,集体确实非常重要,而且听说会分配工作、分房,也确实对个体有全面的照顾。
、
集体与社会利益确实重要,但特别是雇佣关系的个体权益,如果不能保障,国家的根基就会弱,即使假设基层是永远务实本分,也会因为不被保护而没有发展潜力,特别是,基本的生活,包括生育子女,就很难保证。——根据2023年的GDP,全国工作一天大约有3千亿的GDP,但人不是机器,不同状态下会有不同的产出、影响。不能只看到眼前有很多钱,在市场经济,消费的机会如果只有夜生活,那也太不健康了,真的是用身体换的财富?——大学生普遍又需要照顾身体,读书时候却只想着让他们出成绩,工作了就当成年了要对自己负责,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呢?
——唉,但官方措施,更多的可能还是更关注精神面貌各种能力不像样,又强行干预。如果连最后的空间都被剥夺,美其名曰健康,实际是摧毁本就脆弱的自主调节系统,很难说与那种“如此颓废”的状态共情,并且鼓励走出困境的。身处安然位置的能力出众的人,大多不会去承认颓废与各种不成熟是可以接受的状态与方式,而且还要基于此去走出困境就更不容易。
、
……
、
国人喜欢尽快出成绩,为此可以牺牲很多,包括别人的利益与意志。有时候是残酷斗争的优势,决策形成与执行的高效率、看起来稳定的人形工具。——有一种感觉是,传统儒家提倡的不平等关系用法家的方式维系,就是设法能让手下不得不做最不想做的事情,是绝对的控制,比如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的。即使一起堕落,也要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儒家是希望提倡君君臣臣,包含了上级要做好上级的义务,不只是索取,但法家不是。
、
这就要讲历史了。法家,特别是战国变法与韩非的言论,提出“法不阿贵”、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强公室,杜私门”,“便国不法古”,“君无为,法无不为”等观念。——奖励耕战,对付旧贵族。在激烈的斗争中,需要集权也是可以理解。
、
包括汉武帝时期,门阀初兴,斗争非常激烈,以至于汉武好不容易才保住了自己的孙子。而且后期军功集团也很少军功,当然很需要控制力(司马迁的事情,估计也是卷进斗争里了)。
、
我们现在很多人说做官发达,而不是加入哪个家族就发达(比如说李白入赘),说明门阀垄断资源的现象相对弱小。——可以以唐宋之间的黄巢为界(打下了长安才发现自己手中没有多少农田,想拉拢权贵,结果本来就不是一路人别人不认。似乎是注定了的野蛮)。
、
宋以后,就是中央、官僚、地主,中央限制地方,文官压制武将。唐朝的开放,在发展时期空前繁荣,开元盛世的长安也是农业时代的一个巅峰,第一个世界文化中心!但也是因为开放,在中央能力下降以后,唐之后,五代十国。
、
门阀,也是产生了不少社会精英,也是因为对教育与人脉资源的垄断。所以鼓励注重眼前利益的人们,军功、耕战,也是与他们斗争的不得已的方式。——虽然门阀确实出现过很多人才,但是对资源的垄断,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比如说西晋,世袭官位,竟然都视尽职尽责为愚蠢行为。所以在南北朝时候,第一次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既延续了文化基础,又带来了游牧民族的开拓精神,叠加隋朝的铺垫,唐朝才得以如此辉煌(除了大运河,长安、洛阳也是隋朝建造的,还有对外征战,唉,那代入真的受苦)。
、
理论上来说,经济发展了,私有,就容易产生门阀,毕竟总有先发达起来的人。现在是国有经济为主,相对好一些。
、
……
、
这种绝对控制,也许适合于大权力制衡,但并不适合于商品经济与雇佣关系(听说日本的一些企业是终身制的,但现在临时工多),这又是另外一条线了。
、
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这是以前没有的。农业时代的经济是散沙,工业是小作坊,经济方面的教育师傅带就好。——社会化大生产,一个县生产的某些蔬菜,就可供应占全国的60%左右,那么如果是芯片制造的更高端,就需要全国或更多地区的相关人才汇聚才好。有关人口流动,主要是城市的工作机会多——如此大流动性,影响了传统的家族制度,对管理来说也是挑战。
、
这也造成了,以个体在外工作,没有同村家族保护(同乡人多了也有)。而企业有企业的生存需求与利益,所以需要社会保护个体权益。
、
这几十年道德上注重集体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一切,就是好的品质。然后也许因此就鼓励个人对集体的高度服从。鼓励奉献但是不包括对个人的保护与培养,也许是为了有发展,强加了商品经济的逐利思维,所以实际是如果没人管,利己主义不容易有限制了。——古代的集体很多是大家庭 ,多少还会为个体负责。现在雇佣制就不一样了,集体很难为个体完全负责,因为集体与个体也有流动性,关系不是不变的。——而且早几十年是计划经济,能动性这方面,集体确实非常重要,而且听说会分配工作、分房,也确实对个体有全面的照顾。
、
集体与社会利益确实重要,但特别是雇佣关系的个体权益,如果不能保障,国家的根基就会弱,即使假设基层是永远务实本分,也会因为不被保护而没有发展潜力,特别是,基本的生活,包括生育子女,就很难保证。——根据2023年的GDP,全国工作一天大约有3千亿的GDP,但人不是机器,不同状态下会有不同的产出、影响。不能只看到眼前有很多钱,在市场经济,消费的机会如果只有夜生活,那也太不健康了,真的是用身体换的财富?——大学生普遍又需要照顾身体,读书时候却只想着让他们出成绩,工作了就当成年了要对自己负责,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呢?
——唉,但官方措施,更多的可能还是更关注精神面貌各种能力不像样,又强行干预。如果连最后的空间都被剥夺,美其名曰健康,实际是摧毁本就脆弱的自主调节系统,很难说与那种“如此颓废”的状态共情,并且鼓励走出困境的。身处安然位置的能力出众的人,大多不会去承认颓废与各种不成熟是可以接受的状态与方式,而且还要基于此去走出困境就更不容易。
、
……
、
国人喜欢尽快出成绩,为此可以牺牲很多,包括别人的利益与意志。有时候是残酷斗争的优势,决策形成与执行的高效率、看起来稳定的人形工具。——有一种感觉是,传统儒家提倡的不平等关系用法家的方式维系,就是设法能让手下不得不做最不想做的事情,是绝对的控制,比如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的。即使一起堕落,也要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儒家是希望提倡君君臣臣,包含了上级要做好上级的义务,不只是索取,但法家不是。
、
这就要讲历史了。法家,特别是战国变法与韩非的言论,提出“法不阿贵”、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强公室,杜私门”,“便国不法古”,“君无为,法无不为”等观念。——奖励耕战,对付旧贵族。在激烈的斗争中,需要集权也是可以理解。
、
包括汉武帝时期,门阀初兴,斗争非常激烈,以至于汉武好不容易才保住了自己的孙子。而且后期军功集团也很少军功,当然很需要控制力(司马迁的事情,估计也是卷进斗争里了)。
、
我们现在很多人说做官发达,而不是加入哪个家族就发达(比如说李白入赘),说明门阀垄断资源的现象相对弱小。——可以以唐宋之间的黄巢为界(打下了长安才发现自己手中没有多少农田,想拉拢权贵,结果本来就不是一路人别人不认。似乎是注定了的野蛮)。
、
宋以后,就是中央、官僚、地主,中央限制地方,文官压制武将。唐朝的开放,在发展时期空前繁荣,开元盛世的长安也是农业时代的一个巅峰,第一个世界文化中心!但也是因为开放,在中央能力下降以后,唐之后,五代十国。
、
门阀,也是产生了不少社会精英,也是因为对教育与人脉资源的垄断。所以鼓励注重眼前利益的人们,军功、耕战,也是与他们斗争的不得已的方式。——虽然门阀确实出现过很多人才,但是对资源的垄断,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比如说西晋,世袭官位,竟然都视尽职尽责为愚蠢行为。所以在南北朝时候,第一次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既延续了文化基础,又带来了游牧民族的开拓精神,叠加隋朝的铺垫,唐朝才得以如此辉煌(除了大运河,长安、洛阳也是隋朝建造的,还有对外征战,唉,那代入真的受苦)。
、
理论上来说,经济发展了,私有,就容易产生门阀,毕竟总有先发达起来的人。现在是国有经济为主,相对好一些。
、
……
、
这种绝对控制,也许适合于大权力制衡,但并不适合于商品经济与雇佣关系(听说日本的一些企业是终身制的,但现在临时工多),这又是另外一条线了。
、
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这是以前没有的。农业时代的经济是散沙,工业是小作坊,经济方面的教育师傅带就好。——社会化大生产,一个县生产的某些蔬菜,就可供应占全国的60%左右,那么如果是芯片制造的更高端,就需要全国或更多地区的相关人才汇聚才好。有关人口流动,主要是城市的工作机会多——如此大流动性,影响了传统的家族制度,对管理来说也是挑战。
、
这也造成了,以个体在外工作,没有同村家族保护(同乡人多了也有)。而企业有企业的生存需求与利益,所以需要社会保护个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