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在趋向死亡的路上,因为人体机能的老化而迎来不可避免的死亡。
人之将死,生命如水般不止的流逝的感受越发强烈,他们或倚在广场的长椅上迎着夕阳安然辞世,或向至亲之人呜咽诉说最后的言语,或噙着泪水抱憾死去。
你无法想象死亡之后那个不存在你的现实,更无法想象存在一个死亡后的世界,我笃信这一点。
人们是否为我立碑塑像,为我搭建玉宇琼楼,将我供奉,将我歌颂,我不能去知晓。
“难道一个人死了,他所创造的东西也随之消亡了吗?”
我能看见这三个少女,能听见她们的讨论,仅此而已。
请想象你身处在学院中心广场的一尊雕像中,最大的那一尊,就好像你的身体消逝而灵魂仍徘徊于此。
或者说这就是死亡,这尊雕像就是你的尸首,而你的灵魂永远束缚于此。
无力,苍白。
这不是你在写作时陷入长时间思考迟迟无法动笔的手足无措,而是你真的无法做任何事情,区别在于未去做和不能做。
“不需要这些话语。”
抱歉,我也不喜欢长篇大论,但有些理论非长而晦涩不可。
不过雕像不被允许说话。
“既然已经预设了通过话剧来展示我们反抗学园体制的态度,那就取消一切话语。”
“反对的话语是被禁止的。”
“被禁止的才是体系内存在的,我们要跳出框架。”
手拿烟斗的少女主导着讨论——这场围绕戏剧的讨论——我同样在欣赏。
她们决定去做。
A班的少女们现在只有两件事可做:压迫或解放。
这也在你的预想中吗,苏格拉底?
我当然知道我现在是苏格拉底女士的雕像--柏拉图搭建它,学园纪念它,学生敬仰它。
人们的确为你立碑塑像了。
太一学园的人对苏格拉底有着近乎宗教式的狂热,她的雕像遍地都是,这最精致的一尊伫立在圆形广场,她成熟的脸庞正对着典雅的剧院,身后是教学区域的多立克柱。
习惯在她附近学习的学生基本来自A班和B班;
C班的孩子路过时都会鞠上一个成90度的躬;
学生会的成员会在她面前为新成员组织入会仪式:
“致理想国”
“致苏格拉底”
学校里只有一个人不用对苏格拉底抱有宗教式的幻想与尊敬——柏拉图,她亲自聆听苏格拉底的智慧,她亲自解读祂的旨意,她代表神的意志,她尊“理想国”的愿景创立“太一学园”,你对苏格拉底的宗教崇拜由她构建,由她全盘接收,她从雕像面前经过而有意不去瞥一眼。
我不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看不到人们,人们也看不到苏格拉底,你有时会想:苏格拉底真的存在吗?
但这是无法考察也不需要考察的,她就在这里,作为一尊雕像,连“雕像”也无法代替她观看这世界——她已化作符号。
她是理想国的象征,她是老校长,她是被崇拜的神明。苏格拉底为学园的秩序提供了合法性,这样的她因此而被创造。
宗教是劳苦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被压迫人民的叹息,我常常想起这句话。她服务于统治,她作用于学园。
你可以在这里目睹学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那位身材娇小的少女常常神色匆匆地奔波于学园中,无数的知识等待她去追寻,广场是她的中转站,图书馆是她的落脚点。
那位相貌平平的白发少女以其智慧幽默的话语吸引了不同的女孩和她漫步于此,她有时也会一个人在雕像下写着晦涩难懂的长篇大论,但正如我所说的,有些理论必须如此。
那位身披红色围巾的少女,她经常站在圆形广场边缘凝视着这里的方向,她或许在凝视雕像,或许是多立克柱,或许是更深邃的不可名状。每当我感受到这股“被凝视的感觉”时,我总会去寻找她,向她投去凝视。她的眼神有超乎常人的坚毅,她常来,而有时她不在,“凝视”依然存在。
然而总有什么要把死寂的日子打破,总有什么要用鲜血使苍白变得活泼。
……
人之将死,生命如水般不止的流逝的感受越发强烈,他们或倚在广场的长椅上迎着夕阳安然辞世,或向至亲之人呜咽诉说最后的言语,或噙着泪水抱憾死去。
你无法想象死亡之后那个不存在你的现实,更无法想象存在一个死亡后的世界,我笃信这一点。
人们是否为我立碑塑像,为我搭建玉宇琼楼,将我供奉,将我歌颂,我不能去知晓。
“难道一个人死了,他所创造的东西也随之消亡了吗?”
我能看见这三个少女,能听见她们的讨论,仅此而已。
请想象你身处在学院中心广场的一尊雕像中,最大的那一尊,就好像你的身体消逝而灵魂仍徘徊于此。
或者说这就是死亡,这尊雕像就是你的尸首,而你的灵魂永远束缚于此。
无力,苍白。
这不是你在写作时陷入长时间思考迟迟无法动笔的手足无措,而是你真的无法做任何事情,区别在于未去做和不能做。
“不需要这些话语。”
抱歉,我也不喜欢长篇大论,但有些理论非长而晦涩不可。
不过雕像不被允许说话。
“既然已经预设了通过话剧来展示我们反抗学园体制的态度,那就取消一切话语。”
“反对的话语是被禁止的。”
“被禁止的才是体系内存在的,我们要跳出框架。”
手拿烟斗的少女主导着讨论——这场围绕戏剧的讨论——我同样在欣赏。
她们决定去做。
A班的少女们现在只有两件事可做:压迫或解放。
这也在你的预想中吗,苏格拉底?
我当然知道我现在是苏格拉底女士的雕像--柏拉图搭建它,学园纪念它,学生敬仰它。
人们的确为你立碑塑像了。
太一学园的人对苏格拉底有着近乎宗教式的狂热,她的雕像遍地都是,这最精致的一尊伫立在圆形广场,她成熟的脸庞正对着典雅的剧院,身后是教学区域的多立克柱。
习惯在她附近学习的学生基本来自A班和B班;
C班的孩子路过时都会鞠上一个成90度的躬;
学生会的成员会在她面前为新成员组织入会仪式:
“致理想国”
“致苏格拉底”
学校里只有一个人不用对苏格拉底抱有宗教式的幻想与尊敬——柏拉图,她亲自聆听苏格拉底的智慧,她亲自解读祂的旨意,她代表神的意志,她尊“理想国”的愿景创立“太一学园”,你对苏格拉底的宗教崇拜由她构建,由她全盘接收,她从雕像面前经过而有意不去瞥一眼。
我不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看不到人们,人们也看不到苏格拉底,你有时会想:苏格拉底真的存在吗?
但这是无法考察也不需要考察的,她就在这里,作为一尊雕像,连“雕像”也无法代替她观看这世界——她已化作符号。
她是理想国的象征,她是老校长,她是被崇拜的神明。苏格拉底为学园的秩序提供了合法性,这样的她因此而被创造。
宗教是劳苦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被压迫人民的叹息,我常常想起这句话。她服务于统治,她作用于学园。
你可以在这里目睹学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那位身材娇小的少女常常神色匆匆地奔波于学园中,无数的知识等待她去追寻,广场是她的中转站,图书馆是她的落脚点。
那位相貌平平的白发少女以其智慧幽默的话语吸引了不同的女孩和她漫步于此,她有时也会一个人在雕像下写着晦涩难懂的长篇大论,但正如我所说的,有些理论必须如此。
那位身披红色围巾的少女,她经常站在圆形广场边缘凝视着这里的方向,她或许在凝视雕像,或许是多立克柱,或许是更深邃的不可名状。每当我感受到这股“被凝视的感觉”时,我总会去寻找她,向她投去凝视。她的眼神有超乎常人的坚毅,她常来,而有时她不在,“凝视”依然存在。
然而总有什么要把死寂的日子打破,总有什么要用鲜血使苍白变得活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