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道(1228-1300),名陈国峻。越南陈朝宗室将领。他的父亲与陈太宗不和,因此遍寻名士培养陈国峻以有所图谋。
元丰七年(1257),陈国峻在越南北部防守,但蒙古人走西路进攻,后因水土不服退兵,陈国峻并未建立功绩。
宝符五年(1277),陈太宗去世,第二年,陈圣宗传位陈仁宗,却被蒙古因“不请命而自立”为借口,要求陈仁宗入朝。陈国峻假扮为僧,试图取得元使尊重,然而元使柴椿却用箭头扎陈国峻的后脑勺,陈国峻强忍疼痛坚辞拒绝。
外交手段不成,元朝又试图以政治手段瓦解越南。于是将陈遗爱任命为新的越南国王,又派柴椿带一千人护送其回国。结果越南人不吃这套,将一行人全数抓捕。忽必烈一怒之下,决定派军借道越南进攻占城,以脱欢、梭都统领,号称五十万。
等到蒙古大军抵达边境,已经是绍宝六年(1284)了。越南人也懂得假途灭虢的道理,因此这几年陈国峻一直没有闲着,获封为“国公、节制统领天下诸军”,并且享有“择军校有将才者分统部伍”的权力。在各地都派军把守。然而蒙古大军依然势如破竹,陈国峻在支棱关被打败,一路撤退到海阳。(图1)
陈仁宗和太上皇也仓皇出逃,到海阳与陈国峻会和。
在海阳,陈仁宗对陈国峻直言道,“贼势如此,我可降之”,陈国峻却回答“先断臣首然后降”。“何则蒙鞑乃不共戴天之雠,汝等既恬然不以雪耻为念,不以除凶为心,而又不教士卒,是倒戈迎降,空拳受敌,使平虏之后,万世遗羞,尚何面目立于天地覆载之间耶。”然而骨气不能解决问题,陈国峻只能带着二帝继续南逃。又逃至了清化。(图2)
至此,事情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蒙古大军逐渐陷入了战线过长的泥潭。而越军也因为不用被失败主义皇帝影响而士气大振。
在兴安省的咸子关,陈日燏、陈国瓒在南宋遗将赵忠的协助下击败唆都;陈光启在昇龙附近击败脱欢,使之退守北宁,越军收复国都;绍宝七年(1285)5月,唆都,欲图移师到西结(位于今兴安省),陈国峻乘机设下伏兵,击毙唆都。元军士气大挫。但此战越南亦死伤惨重,陈国瓒战死。
不久后进入盛夏,元军中爆发疫病,脱欢决定撤军。却在途中经过海阳时被陈国峻打得溃不成军,仅带着一半人回到元境。越南收复全部国土。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再点兵三十万,命脱欢胁陈益稷进抵越南。
此次交战发生在重兴三年(1287年),一开始的进程和第二次蒙越战争并无二致。但是这一次陈国峻决定以重兵坚守升龙城。蒙古人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张文虎的运粮船就在绿口湾被劫了。
同时此次出军元军亦未能始终打通谅山陆路,只能渡过白藤江还师。然而,白藤江底也有陈国峻的埋伏的木桩陷阱。
如果元军在进兵之初就发现了这些陷阱,可能完全有时间排除。即便是退军时,这些木桩也只是简陋的陷阱。陈国峻为了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制定了堪称是指挥敌人的战术。
即在涨潮时率军追击却又佯败,引诱元军反追击,就这样一直拉锯到退潮时,使得元军没有心气和时间去检查水底。退潮后水浅且急,元军不少船只撞上木桩搁浅。同时二帝也亲征反攻至此,这路元军被杀伤大半,连江水都染红了。
张文虎的陆路援军被埋伏在两岸的越军击败。水路的援军则亦搁浅。元军的多名将领都被俘获。脱欢没有被抓到,于重兴四年(1288)三月率余部返回。
忽必烈决心停止战事,因此答应了越方使者的诸多要求。甚至连陈国峻派人凿沉载有色目人将领乌马儿的遣返船的事也并未过问。
此时在后世成为了陈国峻的一个污点。阮翼宗评价此事“不仁非义”。但未将其移出武庙。也有人指出,乌马儿也曾屠杀越南无辜平民。并且是陈仁宗指示陈国峻复仇,故不构成陈国峻的污点。此外,陈国峻强娶公主之事,也因为近亲结婚被广泛诟病。
重兴五年(1289),陈国峻进位大王,号兴道王,因此后世的越南人尊称其为陈兴道。其后越南不朝,但因为忽必烈突然去世,没有演变为第四次蒙越战争。但元朝和越南之间国力差距巨大,越南人也一直没有松懈下来。
晚年的陈兴道沉心研究兵法,兴隆八年(1300),向陈英宗献上一策“若用蚕食缓行,不务民财,不求速胜,则拔用良将,观其权变,如围棋然,随时制宜,收得父子之兵,始可用也,且宽民力,以为深根固柢之计,此守国之上策也。”基本还是用空间换时间再突然速战速决那套。
但是,战略和实际是两码事。如果元军再侵,他不能够保证后人能够守得住。同年八月,陈兴道去世。他为了防止被掘墓戮尸,嘱咐后人将自己火葬,骨灰埋在园林中。
我国当代编著的《越南通史》中,对陈国峻的评价并不高。但是无论是西夏、金、西辽、吐蕃、大理还是南宋,诸多强大的王朝皆无法抵抗蒙元的吞并,甚至更南边的占城也被拿下。陈国峻的胜利显然不应归因于“天气炎热、土人不服”。
个人认为以他的战绩和理论成就,含金量亦远超我国武庙的门槛。获得越南人们的景仰并无不妥。其亦未主动进攻过中国,理应有更高的评价。



元丰七年(1257),陈国峻在越南北部防守,但蒙古人走西路进攻,后因水土不服退兵,陈国峻并未建立功绩。
宝符五年(1277),陈太宗去世,第二年,陈圣宗传位陈仁宗,却被蒙古因“不请命而自立”为借口,要求陈仁宗入朝。陈国峻假扮为僧,试图取得元使尊重,然而元使柴椿却用箭头扎陈国峻的后脑勺,陈国峻强忍疼痛坚辞拒绝。
外交手段不成,元朝又试图以政治手段瓦解越南。于是将陈遗爱任命为新的越南国王,又派柴椿带一千人护送其回国。结果越南人不吃这套,将一行人全数抓捕。忽必烈一怒之下,决定派军借道越南进攻占城,以脱欢、梭都统领,号称五十万。
等到蒙古大军抵达边境,已经是绍宝六年(1284)了。越南人也懂得假途灭虢的道理,因此这几年陈国峻一直没有闲着,获封为“国公、节制统领天下诸军”,并且享有“择军校有将才者分统部伍”的权力。在各地都派军把守。然而蒙古大军依然势如破竹,陈国峻在支棱关被打败,一路撤退到海阳。(图1)
陈仁宗和太上皇也仓皇出逃,到海阳与陈国峻会和。
在海阳,陈仁宗对陈国峻直言道,“贼势如此,我可降之”,陈国峻却回答“先断臣首然后降”。“何则蒙鞑乃不共戴天之雠,汝等既恬然不以雪耻为念,不以除凶为心,而又不教士卒,是倒戈迎降,空拳受敌,使平虏之后,万世遗羞,尚何面目立于天地覆载之间耶。”然而骨气不能解决问题,陈国峻只能带着二帝继续南逃。又逃至了清化。(图2)
至此,事情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蒙古大军逐渐陷入了战线过长的泥潭。而越军也因为不用被失败主义皇帝影响而士气大振。
在兴安省的咸子关,陈日燏、陈国瓒在南宋遗将赵忠的协助下击败唆都;陈光启在昇龙附近击败脱欢,使之退守北宁,越军收复国都;绍宝七年(1285)5月,唆都,欲图移师到西结(位于今兴安省),陈国峻乘机设下伏兵,击毙唆都。元军士气大挫。但此战越南亦死伤惨重,陈国瓒战死。
不久后进入盛夏,元军中爆发疫病,脱欢决定撤军。却在途中经过海阳时被陈国峻打得溃不成军,仅带着一半人回到元境。越南收复全部国土。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再点兵三十万,命脱欢胁陈益稷进抵越南。
此次交战发生在重兴三年(1287年),一开始的进程和第二次蒙越战争并无二致。但是这一次陈国峻决定以重兵坚守升龙城。蒙古人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张文虎的运粮船就在绿口湾被劫了。
同时此次出军元军亦未能始终打通谅山陆路,只能渡过白藤江还师。然而,白藤江底也有陈国峻的埋伏的木桩陷阱。
如果元军在进兵之初就发现了这些陷阱,可能完全有时间排除。即便是退军时,这些木桩也只是简陋的陷阱。陈国峻为了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制定了堪称是指挥敌人的战术。
即在涨潮时率军追击却又佯败,引诱元军反追击,就这样一直拉锯到退潮时,使得元军没有心气和时间去检查水底。退潮后水浅且急,元军不少船只撞上木桩搁浅。同时二帝也亲征反攻至此,这路元军被杀伤大半,连江水都染红了。
张文虎的陆路援军被埋伏在两岸的越军击败。水路的援军则亦搁浅。元军的多名将领都被俘获。脱欢没有被抓到,于重兴四年(1288)三月率余部返回。
忽必烈决心停止战事,因此答应了越方使者的诸多要求。甚至连陈国峻派人凿沉载有色目人将领乌马儿的遣返船的事也并未过问。
此时在后世成为了陈国峻的一个污点。阮翼宗评价此事“不仁非义”。但未将其移出武庙。也有人指出,乌马儿也曾屠杀越南无辜平民。并且是陈仁宗指示陈国峻复仇,故不构成陈国峻的污点。此外,陈国峻强娶公主之事,也因为近亲结婚被广泛诟病。
重兴五年(1289),陈国峻进位大王,号兴道王,因此后世的越南人尊称其为陈兴道。其后越南不朝,但因为忽必烈突然去世,没有演变为第四次蒙越战争。但元朝和越南之间国力差距巨大,越南人也一直没有松懈下来。
晚年的陈兴道沉心研究兵法,兴隆八年(1300),向陈英宗献上一策“若用蚕食缓行,不务民财,不求速胜,则拔用良将,观其权变,如围棋然,随时制宜,收得父子之兵,始可用也,且宽民力,以为深根固柢之计,此守国之上策也。”基本还是用空间换时间再突然速战速决那套。
但是,战略和实际是两码事。如果元军再侵,他不能够保证后人能够守得住。同年八月,陈兴道去世。他为了防止被掘墓戮尸,嘱咐后人将自己火葬,骨灰埋在园林中。
我国当代编著的《越南通史》中,对陈国峻的评价并不高。但是无论是西夏、金、西辽、吐蕃、大理还是南宋,诸多强大的王朝皆无法抵抗蒙元的吞并,甚至更南边的占城也被拿下。陈国峻的胜利显然不应归因于“天气炎热、土人不服”。
个人认为以他的战绩和理论成就,含金量亦远超我国武庙的门槛。获得越南人们的景仰并无不妥。其亦未主动进攻过中国,理应有更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