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吧 关注:8,115贴子:87,405
  • 14回复贴,共1

“廷推”明朝任用高级官员的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代大臣之任用,主要有廷推、特简两种方式。
特简的意思就是由皇帝亲自选用,又称“特旨”、“亲擢”。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9-25 11:08回复
    明初,大臣的选用多由皇帝“亲自下僚识拔,不论资格”,也就是特简。太祖时“一切亲裁”,人事自然更不例外。永乐时,蹇义、夏原吉等尚书,解缙等阁臣,都出自特简。正统时,太后召见英国公张辅,“三杨”及尚书胡涝,“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即可为证。天顺时,岳正入阁,英宗说是“朕今日自择”,彭时亦系由皇帝亲擢为状元然后亲擢入阁庙。
    宪宗开始,皇帝很少操持国事,君臣否隔,没有面议机会,大臣的选用由个人推荐、部分大臣推荐、或个别部门会同大臣推荐发展为廷推。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9-25 11:10
    回复
      廷推,就是在大臣缺员应补时,不等官员考满而任命时,由吏部会集九卿等官,推举合格的候选人数名,呈请皇帝简用的制度。
      由于是会同多官推举,所以又称会推、会举。廷推开始于什么时候,没有明确记载。稽考史籍,永乐至天顺年间,亦有大臣共同推举大臣、内阁推荐阁臣、礼部会同内阁推举阁臣、吏部会同内阁推荐大臣等情况,如永乐十六年(1418),“诸大臣多忌(杨)荣,欲疏之,共举为祭酒””。正统时,杨荣、杨士奇害怕王振把党羽塞进内阁,宁愿自己及时“进·二贤者同心协力”,于是推荐了马愉等入阁必。正统七年(1442),吏部尚书郭琎会杨士奇,荐举郭瑾、薛希琏为刑部左、右侍郎。景泰三年(1452),大学士高谷提出经筵日讲官及文渊阁办事官人数不足,请求增加二三人,于是“命礼部会内阁官推举”。天顺时,“凡选用卿佐重臣,必召吏尚王翔与大学士李贤面议可否”。封疆大吏过去由三品京官保举,李贤“患其营竞,令吏部每缺举二人,请帝简用”,又开了并推之例。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9-25 11:10
      回复
        上述种种办法,最后都是由天子面予裁决。由于经过几方面的考虑,所以这样选用的人一般都比较合适,“廷无闲议”。
        但这些都不同于以后的廷推。这时的推举不是制度,推举的原因、对象、参与推举者和后来的廷推并不一样,廷推的形成并作为制度,是在成化、弘治年间。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9-25 11:10
        回复
          成化元年(1465)四月,“廷推兵部侍郎,清理贴黄,以岳正与给事中张宁名并上”。成化三年(1467)冬,吏部尚书王翔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摧秉任之”,可见这时廷推已屡有举行。但是,这时的廷推仍未成为定制,廷推出的岳正、张宁“为李贤所沮,竟出二人于外,并罢会举例”,即大学士可以否决了廷推结果。而与此同时,王竑的任兵部尚书,李秉的任左都御史,均是廷议后,皇帝“从舆论所与”,即廷议时议及人事,而意见被皇帝采纳所致。
          成化五年(1469),吏部尚书李秉致仕,“商辂欲荐姚夔”,可见这时吏部尚书仍可由大学上推荐,不一定经廷推。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9-25 11:11
          回复
            弘治三年(1490)、内旨升钱钺为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也没有经过廷推回。但弘治九年(1496),“中旨”命徐恪为南京工部右侍郎时,“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这里已很明确提出,大臣进用要经廷推才是正式途径,即廷推这时已经成为制度。
            廷推,是“‘爵人于朝,与众共之’之义”,所以其对象包括了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国子监祭酒、总督、巡抚。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9-25 11:11
            回复
              参与廷推者则视被推者之职务而有所不同。职位越高,职任越重,参与廷推的人就越多。阁臣关系全局,吏、兵两部尚书,掌握全国文武官员之选授陟黜,关系重大,故均会大九卿、五品以上官及科道廷推。总督陕西三边、宣大、都御史缺,会五府大九卿堂上官及科道廷推。蓟辽、两广总督缺,由大九卿堂上官及科道廷推,不必会五府。
              万历五年(1577)以后,三边及宣大总督之廷推,亦不再会五府。其它六部尚书、侍郎,左、右、副、佥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则会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官廷推。巡抚缺员,在内地的,由吏部会同户部,在边方的,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9-25 11:11
              回复
                嘉靖十四年(1535),大学士费宏认为这样“恐不尽得人”,建议会九卿推举。世宗同意,“谕令吏部,自今巡抚官俱九卿会推”。两京国子监祭酒,原由吏部题推,嘉靖十四年(1535),亦令照巡抚都御史例会推。照这些规定来看,会推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明后期,随着政令的松弛,会推便越来越走样,变成了“但六科掌篆者为主,卿贰、台臣罕至。且九卿、台谏止选郎传语,有唯诺,无番异”。这时,会推也就名存实亡了。
                廷推由皇帝下令举行,吏部尚书主持,如弘治八年(1495)二月,“时内阁缺员,有旨命吏部会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及科道官,推举行止端方,学术纯正者六人以闻”。万历三十九年(1560)七月,“谕吏部:阁臣缺员数多,……今特命尔会同九卿、科道官,不拘在任在籍,会推堪用的五六员来,待朕简用”。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9-25 11:11
                回复
                  廷推时,前一天由吏部通知与公者,到时集会于阙东。嘉靖六年(1527),诏令“凡推用官员,必吏部先举。若舆情未惬,亦要明白商确,不得紊乱资序”。
                  但除此以外,对廷推的具体程序没有硬性规定,史籍记载,有的是由文选司宣布某官职缺员待补后,把个空本了交给吏部尚书,由吏部尚书提出正推、陪推的人,如无异议,与会者在本上签名,吏部尚书把推出的人名填上。所谓“选司致词,推某缺,递一空册于冢宰。冢宰云:‘推某正某陪’,各画题而本不列名””。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9-25 11:12
                  回复
                    有的是吏部尚书先列出名单,由与会者传阅,当场提出意见。叶永盛曾记他参加的一次廷推的情况:“班既定,职等随向杨时乔等索单席一纸共观,内开列于慎行、赵世卿、刘元震、叶向高、李廷机、杨道宾、孙丕扬七员。……传阅既遍,职等科道官多亦以为当,独刑科右给事中曹于汴谓‘李廷机既挂弹章,不宜列名’”,于是引起争论,“言官两议相持,日中未决”。最后,多数人认为应“并列名以请圣裁”。结果是“照原草单具疏,别开二议,请自圣裁”。
                    从上述两种方式来看,在正常情况下,廷推时与会者均可以申述已见,而从监察御史叶永盛在廷推后上《人品宜辨疏》,又可知除廷推当时提出意见外,还可以单独上疏向皇帝申述自己的意见。但是,亦有“廷推大臣,惟吏部尚书首举,余皆唯唯,不闻有可否”的,因此有提出“今后会推必询谋佥同,方具名上疏”。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9-25 11:12
                    回复
                      万历时,南京户、工两部缺尚书,礼部缺侍郎,廷推出徐元泰等三人。礼科右给事中汪若霖称:“三人不足任,且举者不能无私。请自今廷推勿以一人主持,众皆画诺。宜籍举主姓名,复祖宗连坐之法”,得到皇帝允准。从此廷推办法也就有了改变。
                      廷推时被推的人数,据《明会典》载,三品以上九卿及佥都御史、祭酒,廷推上2人;阁臣,吏、兵二部尚书廷推上2人,或再上三四人。但实际上并不统一,多是随时而异。如弘治十三年(1500),吏部尚书、左都御史缺,廷推了马文升、闵珪、倪岳、吴宽候补吏部尚书,戴珊、王继、韩文、王轼候补左都御史,即各上了4人。万历以前,廷推人选由吏部提出,所以人数不多。万历中,吏部尚书孙钱与内阁争权,大学士张位为夺去吏部的人事权,“建议大僚缺,九卿各举一人,类奏以听上裁”,以防止吏部专擅。皇帝同意,于是廷推人选办法又再一变,“吏部权又渐散之九卿”,而廷推之人数逐渐增多。泰昌元年(1620廷推阁臣,一次便上了何宗彦、刘一爆、韩炉、孙慎行、盛以弘、周嘉谟、张问达、邹元标8人,结果点用了4人。崇祯帝即位,认为原阁臣黄立极等不可靠,要大换班,所以廷推阁臣时上了钱龙锡等整整10个候选人。崇祯十五年(1642)廷推阁臣时,吏部尚书李日宣等推出了蒋德璟、黄景坊、姜口广、王锡衮、倪元璐、杨汝成、杨观光、李绍贤、郑三俊、刘宗周、吴甡、惠世扬、王道直13人,但害怕廷臣结党的崇祯还嫌少,“令再推数人”,以便在众多人选中任意拣择。于是又加上了房可壮、宋玫、张三谟,达到16人之众。当只推选二三人时,候选者一般都是众望所归,但当16人被推时,许多人的条件就相去不远,以致“大僚不获准者,为流言入内”。廷推作用至此不仅消失,而且起了促进官僚集团上层的矛盾,进一步深化明王朝政治危机的反作用。
                      廷推的结果,由吏部尚书奏报皇帝。上奏时,正推在前,陪推在后,按各人适任情形或官职品位依次排列,并附上各人的简历,供皇帝点用时参考。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9-25 11:13
                      回复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点用正推者,如刘健、王鏊等都由正推入阁,马文升、杨博都由正推当了尚书。但如同廷议一样,廷推结果对皇帝虽有一定的约束,但并无法定作用,天子可以点正推,也可以点陪推。如嘉靖二十八年(1549),世宗出于对姓名的迷信,把当时列在陪推最后一名的李本点用入阁。天启二年(1622),烹宗受魏忠贤摆布,摒弃了当时最有声望、列于正推之首的孙慎行,而点用了列陪推最末的魏广微”。
                        对推出的人选,皇帝还可以全部不用,令吏部重推。如嘉靖六年(1527)廷推出的阁臣人选中,没有张孚敬,皇帝便命再推,这次还没有张孚敬,但有与宦官关系密切的翟銮,“中贵人多誉銮,帝遂逾次用之”。还有时推至三次四次,直到皇帝达目的才止。如正德三年(1508)廷推吏部侍郎,第一、二、三次每次各推出2人,“皆不允”,第四次推出的名单中,有刘瑾党羽王琼,皇帝才“许之”。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9-25 11:13
                        回复
                          甚至有把廷推结果完全推翻,特旨简用的,如崇祯帝属意周延儒,但会推阁臣中没有他,皇帝便“尽罢会推者不用”,而以特旨让他入阁。也有因为皇帝认为被推者职务不宜调动,令重推的,如嘉靖时,徐阶被“廷推吏部尚书,(皇帝)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廷推既无法定效力,可以被改变或否决,因此虽有这制度,但并不一定要遵行,在君主独裁、阁臣权重、宦官专擅时尤其如此。如成化时,尹直自初为侍郎以至入阁,夤缘攀附,皆取中旨”。嘉靖时,“世宗眷侍直诸臣厚,凡迁除皆出特旨。李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隆庆时,殷士儋借太监力“取中旨入阁”。万历时,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由张居正荐入阁。赵志皋、张位由中时行密荐入阁,等等。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9-25 11:13
                          回复
                            但历代不由廷推出任的人,往往会受到压力,如孝宗即位,“薄其(尹直)为人,令致仕”。殷士儋被劾为“始进不正”。万历时吏部尚书直指“辅臣当廷推”,所以赵志皋、张位之特旨任用,连皇帝也不得不答应“不为后例”。此后,赵、张二人虽提出“辅臣当出特简,廷推……不可为法”,但终万历之世,廷臣亦再无特简者。
                            天启时,魏忠贤“不次超擢”党羽,“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这时已无所谓特简与廷推了。
                            崇祯时,为了防止廷推时大臣结党,皇帝除故意别出心裁的增广廷推人数外,还用特简、枚卜,乃至亲自出题考试来选拔委任大臣。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9-25 11:13
                            回复
                              枚卜,就是仿古代枚卜典礼,将会推阁臣时推出的名单逐个放进金瓯,然后皇帝焚香拜天,再以抓阄的方式,用匙把名单逐个取出,按先后次序任命。崇祯元年(1628)钱龙锡等6人入阁,就是用这方式点用的。崇祯八年(1635)选阁臣,让九卿詹翰参与,“发御前章奏试以票拟”,这次选用了文震孟、张至发,升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而其中张至发是试了票拟的,文震孟则“以注籍未与票拟”,其选用被视为特殊的恩典。崇祯十一年(1638),又在中极殿考策论,召廷臣70余人亲试,以选拔阁臣,刚好下大雨,各臣面对后已至深夜,结果“终考者只三十七人”,而实际上“帝意已前定”,他的人选是程国祥等5人”。
                              崇祯十三年(1640)又再亲策,这次“中官探得帝所欲问数事,密授演”,于是陈演“条对独称旨”,得以入阁”。崇祯十五年(1642)会推阁臣,帝听信流言,责吏部尚书李日宣等“徇情滥举”,分别给予削籍、戍边间。到了这时,廷推已不复存在。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4-09-25 1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