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时,南京户、工两部缺尚书,礼部缺侍郎,廷推出徐元泰等三人。礼科右给事中汪若霖称:“三人不足任,且举者不能无私。请自今廷推勿以一人主持,众皆画诺。宜籍举主姓名,复祖宗连坐之法”,得到皇帝允准。从此廷推办法也就有了改变。
廷推时被推的人数,据《明会典》载,三品以上九卿及佥都御史、祭酒,廷推上2人;阁臣,吏、兵二部尚书廷推上2人,或再上三四人。但实际上并不统一,多是随时而异。如弘治十三年(1500),吏部尚书、左都御史缺,廷推了马文升、闵珪、倪岳、吴宽候补吏部尚书,戴珊、王继、韩文、王轼候补左都御史,即各上了4人。万历以前,廷推人选由吏部提出,所以人数不多。万历中,吏部尚书孙钱与内阁争权,大学士张位为夺去吏部的人事权,“建议大僚缺,九卿各举一人,类奏以听上裁”,以防止吏部专擅。皇帝同意,于是廷推人选办法又再一变,“吏部权又渐散之九卿”,而廷推之人数逐渐增多。泰昌元年(1620廷推阁臣,一次便上了何宗彦、刘一爆、韩炉、孙慎行、盛以弘、周嘉谟、张问达、邹元标8人,结果点用了4人。崇祯帝即位,认为原阁臣黄立极等不可靠,要大换班,所以廷推阁臣时上了钱龙锡等整整10个候选人。崇祯十五年(1642)廷推阁臣时,吏部尚书李日宣等推出了蒋德璟、黄景坊、姜口广、王锡衮、倪元璐、杨汝成、杨观光、李绍贤、郑三俊、刘宗周、吴甡、惠世扬、王道直13人,但害怕廷臣结党的崇祯还嫌少,“令再推数人”,以便在众多人选中任意拣择。于是又加上了房可壮、宋玫、张三谟,达到16人之众。当只推选二三人时,候选者一般都是众望所归,但当16人被推时,许多人的条件就相去不远,以致“大僚不获准者,为流言入内”。廷推作用至此不仅消失,而且起了促进官僚集团上层的矛盾,进一步深化明王朝政治危机的反作用。
廷推的结果,由吏部尚书奏报皇帝。上奏时,正推在前,陪推在后,按各人适任情形或官职品位依次排列,并附上各人的简历,供皇帝点用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