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道废,有仁义。
废,废弃,废除,报废
首先,道是永恒的。因此,道不可能自己报废。
那么,只可能是人不使用道,废弃道而不用。
人要弃道不用,前提是知道道。
知道道了,认为道对自己没有用,或用道对自己有坏处,才会废弃道而不用。
侯王或世人知道道吗?显然不知道道是什么。
如果知道,也就不用老子费劲讲解道是什么了。
人不知道道是什么,也就不存在废弃道而不用了。
人不知道道,也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只好追求仁义了。
老子认为,道高于仁义,道比仁义好。
人不要追求低层次的仁义,要追求高层次的道。
问题来了。不知道道,怎么追求道?
正因为不知道道,才要去知道道,才要弄明白什么是道,这是求知。现在所谓的求知欲,求知的欲望。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是最好的。知不知,上。
这一句,意思是要侯王不要荒废了道而不去追求,却反而追求仁义。
当然,侯王也不可能追求仁义,也不可能用仁义治国。这是另外话题。
尽管儒家大力提倡仁义治国,可侯王还是不听。
IP属地:湖南删除4楼2024-03-03 09:56收起回复

椰胡漂泊者: 侯王也不可能遵道而行。这是另外话题。删除 | 2024-3-3 10:36回复

椰胡漂泊者: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删除 | 2024-9-29 00:07回复

椰胡漂泊者: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删除 | 2024-9-29 00:07回复

椰胡漂泊者: 周朝是用礼治国。到了春秋战国,孔子认为是礼崩乐坏了,所以要克己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