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外多的一本书,标题写不下这里补充一下,刘静珠 班道明 赵绍鸿 白力平 韩秀丽 尹励君。
内容: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
评价:我不太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刚开始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不是什么奇幻小说……
不过到手之后,我翻开看了一下,我发现内容还是挺专业的。
就是本很正常的普及书。
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实在是太劝退了……所以我一次次在购物网站看到这本书,一次次的选了别的解读书,直到最近抱着解闷的想法才看了这本书,
读起来时代感很重的一本书,作者说话的感觉就是那种同志们同志们……阶级……教师爷……辩证法……形而上学……
不得不说放到现在忽然看到这么一种表述方式感觉读起来还挺意思的。
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书的开篇介绍一下了一下历史背景,当然介绍方式就是上述那种……
然后作者通过几个散落于其他百家的书中的一些关于公孙龙子的小故事。
描绘出来一个言行一致,爱好和平,兼爱天下,选贤任能,反对任人唯亲,充满着科学和哲学精神的公孙龙子形象。
我想诸子百家中那些写公孙龙子小作文的人,万万想不到他们写的这些歪曲,造谣,泼公孙龙子脏水的故事,放到后世人眼中竟然做了这种理解……
当然作者对这些故事的解读,仍然属于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范围,而非读成了哈利波特。
但在我看来,这些故事虽然与后世儒法体系的读书人泼脏水的方向不同,但是仍然是在泼脏水。其泼脏水之处在于试图将世人眼中的公孙龙子的形象塑造成一个越安全越勇敢,对敌宽容对友刁的腐儒形象。
在名学问题上,我一向视公孙龙子五论为唯一可信的文本。
甚至连《迹府》都只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并而并非绝对可信。毕竟迹府一半出自晋,一半出自隋,多半是书商们的手笔,而非真正出自公孙龙子的弟子们的记载,只是可能其中有一部分为真罢了。
而来自其他百家书中的各种评价总结以及小故事,我是全然不信的。
譬如很多公孙龙子解读书中喜欢提到的“合同异”和“离坚白”,许多书中都喜欢将惠子称为“合同异”一派,将公孙龙子称为“离坚白”一派。
但这些作者包括这本书的作者都全然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两个词汇乃是来自庄子的总结。
而庄子并非名家人,他并不通名学。
当我们看完公孙龙子的《竖白论》之后就会发现,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汇总结坚白论中所讨论的东西的话,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坚白相离,但是却不能将其总结为离坚白。
词语本身自有其逻辑,离坚白这个词汇本身内部的逻辑就是错的。
以此类推,虽然惠子之书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我也因此怀疑其思想应当被总结为同异相合才是正确的。
还有司马谈的评语“专决于名,而失人情。”
一些书将其解读为一切行动依照科学理性的逻辑(名学)精神,而非人情世故。
或者名解读为理性,将人情解读为感性,亦或为感情。
但其实这也是一件相当扯淡的事情,司马谈又不是名家人,他懂什么名学。人不可能断情绝欲,就像物不可能无厚。这个评价大概率出自司马谈的误解。
还有就是韩非的那个小作文兒说和门卫的故事,一些解读书将这个兒字给简化成了儿。但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简化字并不是一个繁体字对应一个简体字,有些简体字来自繁体字含意的合并,有些简体字则来自繁体字含义的分离。繁体字的兒作为姓氏的时候它读(ni),也就是现在倪这个姓……这个我倒是恰好知道。
但是还有一些解读书认为兒说这两个字的正确读法是(ni yue),也就是倪悦。
“说”这个字倒是到现在还保留着“悦”的读音和含义。但是兒说的“说”到底是怎么被考证为悦的我就不太了解了。
不过我对韩非他这个小作文的考证也不太关心,所以我也没去细查过这个悦倒底是怎么被考证出来的。
明确是褒义的故事,应该还是《淮南子》中那一个,但是淮南子那个故事也挺晚了,那是汉朝被写出来的书了。我倒是挺喜欢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中提倡的精神还是非常好的。
名学到底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到底是辩证法的还是形而上学的?到底是辩证逻辑的还是形式逻辑的?
这些许多《公孙龙子》的解读书喜欢争议的问题其实毫无意义。
无非都是一种分类方式而已。公孙龙子那个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整个地球上的哲学流派恐怕都没有以这些分类方式站队的。
此书并没有非常执着于把笔墨花费在这些无聊的分类方式,而是将其简单带过。(虽然说了很多,但是相对于很多解读书来说,确实可以说是简单带过了。)
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求其真义上,虽然所谈、所见的实在过浅……。(毕竟这显而易见是当年用来普及的书。)
但胜在直抒其意,因此也足以将其称之为一个优点。
结论:有一读的价值,是名友们打发时间的不错选择,但一定要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不能被其中的一些东西给误导。(毕竟我也不可能将这本书的优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全部都详谈一遍。)
作为一个野生的名学爱好者,我刚接触到名学的时候,网上基本查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因此,我便希望在网上给后来者留下一些有用的参考信息。
内容: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
评价:我不太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刚开始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不是什么奇幻小说……
不过到手之后,我翻开看了一下,我发现内容还是挺专业的。
就是本很正常的普及书。
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实在是太劝退了……所以我一次次在购物网站看到这本书,一次次的选了别的解读书,直到最近抱着解闷的想法才看了这本书,
读起来时代感很重的一本书,作者说话的感觉就是那种同志们同志们……阶级……教师爷……辩证法……形而上学……
不得不说放到现在忽然看到这么一种表述方式感觉读起来还挺意思的。
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书的开篇介绍一下了一下历史背景,当然介绍方式就是上述那种……
然后作者通过几个散落于其他百家的书中的一些关于公孙龙子的小故事。
描绘出来一个言行一致,爱好和平,兼爱天下,选贤任能,反对任人唯亲,充满着科学和哲学精神的公孙龙子形象。
我想诸子百家中那些写公孙龙子小作文的人,万万想不到他们写的这些歪曲,造谣,泼公孙龙子脏水的故事,放到后世人眼中竟然做了这种理解……
当然作者对这些故事的解读,仍然属于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范围,而非读成了哈利波特。
但在我看来,这些故事虽然与后世儒法体系的读书人泼脏水的方向不同,但是仍然是在泼脏水。其泼脏水之处在于试图将世人眼中的公孙龙子的形象塑造成一个越安全越勇敢,对敌宽容对友刁的腐儒形象。
在名学问题上,我一向视公孙龙子五论为唯一可信的文本。
甚至连《迹府》都只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并而并非绝对可信。毕竟迹府一半出自晋,一半出自隋,多半是书商们的手笔,而非真正出自公孙龙子的弟子们的记载,只是可能其中有一部分为真罢了。
而来自其他百家书中的各种评价总结以及小故事,我是全然不信的。
譬如很多公孙龙子解读书中喜欢提到的“合同异”和“离坚白”,许多书中都喜欢将惠子称为“合同异”一派,将公孙龙子称为“离坚白”一派。
但这些作者包括这本书的作者都全然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两个词汇乃是来自庄子的总结。
而庄子并非名家人,他并不通名学。
当我们看完公孙龙子的《竖白论》之后就会发现,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汇总结坚白论中所讨论的东西的话,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坚白相离,但是却不能将其总结为离坚白。
词语本身自有其逻辑,离坚白这个词汇本身内部的逻辑就是错的。
以此类推,虽然惠子之书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我也因此怀疑其思想应当被总结为同异相合才是正确的。
还有司马谈的评语“专决于名,而失人情。”
一些书将其解读为一切行动依照科学理性的逻辑(名学)精神,而非人情世故。
或者名解读为理性,将人情解读为感性,亦或为感情。
但其实这也是一件相当扯淡的事情,司马谈又不是名家人,他懂什么名学。人不可能断情绝欲,就像物不可能无厚。这个评价大概率出自司马谈的误解。
还有就是韩非的那个小作文兒说和门卫的故事,一些解读书将这个兒字给简化成了儿。但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简化字并不是一个繁体字对应一个简体字,有些简体字来自繁体字含意的合并,有些简体字则来自繁体字含义的分离。繁体字的兒作为姓氏的时候它读(ni),也就是现在倪这个姓……这个我倒是恰好知道。
但是还有一些解读书认为兒说这两个字的正确读法是(ni yue),也就是倪悦。
“说”这个字倒是到现在还保留着“悦”的读音和含义。但是兒说的“说”到底是怎么被考证为悦的我就不太了解了。
不过我对韩非他这个小作文的考证也不太关心,所以我也没去细查过这个悦倒底是怎么被考证出来的。
明确是褒义的故事,应该还是《淮南子》中那一个,但是淮南子那个故事也挺晚了,那是汉朝被写出来的书了。我倒是挺喜欢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中提倡的精神还是非常好的。
名学到底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到底是辩证法的还是形而上学的?到底是辩证逻辑的还是形式逻辑的?
这些许多《公孙龙子》的解读书喜欢争议的问题其实毫无意义。
无非都是一种分类方式而已。公孙龙子那个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整个地球上的哲学流派恐怕都没有以这些分类方式站队的。
此书并没有非常执着于把笔墨花费在这些无聊的分类方式,而是将其简单带过。(虽然说了很多,但是相对于很多解读书来说,确实可以说是简单带过了。)
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求其真义上,虽然所谈、所见的实在过浅……。(毕竟这显而易见是当年用来普及的书。)
但胜在直抒其意,因此也足以将其称之为一个优点。
结论:有一读的价值,是名友们打发时间的不错选择,但一定要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不能被其中的一些东西给误导。(毕竟我也不可能将这本书的优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全部都详谈一遍。)
作为一个野生的名学爱好者,我刚接触到名学的时候,网上基本查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因此,我便希望在网上给后来者留下一些有用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