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研究:洞察欧亚东部大陆人群历史
中国人从哪里来?在现代人类的演化过程中,我们祖先经历过怎样的迁徙?科学研究发现,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现代人祖先已扩散至整个欧亚大陆,北至西伯利亚、西至欧洲、东至亚洲,在这片大陆上繁衍生息。地球气候在末次冰期时历经数次冷暖更替的变化,使得现代人群或是为寻求宜居之地而不断进行扩散与交流活动,或是因极端恶化的环境而遭受灭顶之灾,由而带来欧亚大陆区域性人群结构的相应改变,并逐渐演化成如今形色各异,从表面的语言、文化,到根本的遗传上均存在差别的各类族群。那么,末次盛冰期前后,欧亚大陆曾经存在过哪些现代人群?他们在欧亚版图里留下怎样的活动轨迹?对现今人群又有着怎样的遗传影响呢?
现有的古基因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欧亚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脉络,为我们揭开现代人在欧洲迁徙、分化与融合的历史。而欧亚东部人群的研究相对匮乏,已有的研究多数聚焦在欧亚大草原人群。
直到2017年中国田园洞人基因组的破译才为东亚人群演化研究打开新局面。随着针对中国人群的大规模古DNA研究地不断涌现,让我们得以在更大时空框架下去讲述欧亚大陆东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本期,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为我们梳理了近年来与欧亚东部人群相关的重要古DNA研究,为我们展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以来不同人群栖息和在欧亚东部大陆迁徙与互动的图景,以及这些远古人群在我们当今现代人的基因图谱里留下的遗传印记。
1、旧石器时代的欧亚东部大陆有过哪些现代人群?古DNA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察远古人群遗传分布、迁徙路径和互动网络的独特窗口。尽管欧亚东部旧石器时代人群的基因组数据非常稀少,然而通过少数东亚北部与西伯利亚人群的已有基因组,我们仍然得以发现这一时期栖息在欧亚东部大陆的现代人群并不单一,并观察到他们所携遗传成分的差异及与现今欧亚人群的不同联系,由此探明这些人群的演化历史与遗传印记。
西伯利亚4.5万年前Ust’-Ishim个体所代表的早期现代人群2014年,出土于西伯利亚西部沿额尔齐斯河岸的现代人股骨(Ust’-Ishim个体)的基因组公开发布,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早期现代人基因组。尽管Ust’-Ishim个体来自欧亚东部,但基因组数据却显示他与欧亚西部的古代狩猎采集人群以及古代和现今的东亚人群有相同的遗传联系,
这表明Ust’-Ishim个体代表的早期现代人群在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分离之前或之时,便从两者的共同祖先人群中分化出来,对现今欧亚人群没有明显遗传影响。从Y染色体来看,Ust’-Ishim个体代表的群体较之非洲人而言,更接近欧亚大陆群体,与亚洲人群有一定遗传联系。中国4万年前田园洞人所代表的古东亚人群2017年,发掘自中国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附近山洞里的一具男性骨骼化石(田园洞人)成功展开基因组范围捕获和测序,最终获得东亚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基因组。古基因组数据显示,该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是古东亚人,已经呈现亚洲人的遗传特征,但却并没有直接后代延续至今。
虽然4万年前的亚洲和欧洲人群已经分离,但有趣的是,地处东亚的田园洞人与远在比利时3.5万年前的古欧洲人(Goyet Q116-1个体)存在遗传联系,他们体内都残存着一种古老基因。这表明古欧洲人与古亚洲人之间在遗传上并不是简单决然地分开的,很可能有一种更古老的人群间接对田园洞人和Goyet Q116-1个体代表的古欧洲人共同产生了遗传影响,
而这个古老人群可能是从尚未分化的古欧亚人群中的某一亚群演化而来。西伯利亚3.16万年前Yana个体所代表的古北西伯利亚人群。2019年,西伯利亚东北部一处文物丰富、海拔很高的亚纳河犀牛角遗址发现3.16万年前的两颗人类牙齿(Yana个体),通过基因组研究显示其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群体——古北西伯利亚人群。虽然地处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极端环境,Yana个体从遗传上却显示与欧亚西部人群有更近的联系,他们携有71%的欧洲人群祖源成分和29%的东亚人群祖源成分,
这也揭示出约在3.9万年前欧亚东西部人群发生的重要分歧事件。此外,古北西伯利亚人群显示与来自贝加尔湖地区的北欧亚人群(2.4万年前的Mal'ta个体和1.7万年前的Afontova Gora 2、3个体)有最紧密的遗传联系,
可以说北欧亚人群就是古北西伯利亚人群的后裔。而北欧亚人群与美洲原住民也有着紧密的遗传联系,美洲原住民的祖先人群正是该后裔人群与东亚人群的基因混合人群。这些结果表明,古北西伯利亚人群的祖源成分曾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的古代人群之中,并随着部分后裔人群的迁徙扩散到北美洲,大约在1.4-3.6万年前与分批迁徙到这里的东亚人群不断发生融合,形成美洲原住民的远古祖先;
中国人从哪里来?在现代人类的演化过程中,我们祖先经历过怎样的迁徙?科学研究发现,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现代人祖先已扩散至整个欧亚大陆,北至西伯利亚、西至欧洲、东至亚洲,在这片大陆上繁衍生息。地球气候在末次冰期时历经数次冷暖更替的变化,使得现代人群或是为寻求宜居之地而不断进行扩散与交流活动,或是因极端恶化的环境而遭受灭顶之灾,由而带来欧亚大陆区域性人群结构的相应改变,并逐渐演化成如今形色各异,从表面的语言、文化,到根本的遗传上均存在差别的各类族群。那么,末次盛冰期前后,欧亚大陆曾经存在过哪些现代人群?他们在欧亚版图里留下怎样的活动轨迹?对现今人群又有着怎样的遗传影响呢?
现有的古基因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欧亚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脉络,为我们揭开现代人在欧洲迁徙、分化与融合的历史。而欧亚东部人群的研究相对匮乏,已有的研究多数聚焦在欧亚大草原人群。
直到2017年中国田园洞人基因组的破译才为东亚人群演化研究打开新局面。随着针对中国人群的大规模古DNA研究地不断涌现,让我们得以在更大时空框架下去讲述欧亚大陆东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本期,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为我们梳理了近年来与欧亚东部人群相关的重要古DNA研究,为我们展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以来不同人群栖息和在欧亚东部大陆迁徙与互动的图景,以及这些远古人群在我们当今现代人的基因图谱里留下的遗传印记。
1、旧石器时代的欧亚东部大陆有过哪些现代人群?古DNA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察远古人群遗传分布、迁徙路径和互动网络的独特窗口。尽管欧亚东部旧石器时代人群的基因组数据非常稀少,然而通过少数东亚北部与西伯利亚人群的已有基因组,我们仍然得以发现这一时期栖息在欧亚东部大陆的现代人群并不单一,并观察到他们所携遗传成分的差异及与现今欧亚人群的不同联系,由此探明这些人群的演化历史与遗传印记。
西伯利亚4.5万年前Ust’-Ishim个体所代表的早期现代人群2014年,出土于西伯利亚西部沿额尔齐斯河岸的现代人股骨(Ust’-Ishim个体)的基因组公开发布,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早期现代人基因组。尽管Ust’-Ishim个体来自欧亚东部,但基因组数据却显示他与欧亚西部的古代狩猎采集人群以及古代和现今的东亚人群有相同的遗传联系,
这表明Ust’-Ishim个体代表的早期现代人群在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分离之前或之时,便从两者的共同祖先人群中分化出来,对现今欧亚人群没有明显遗传影响。从Y染色体来看,Ust’-Ishim个体代表的群体较之非洲人而言,更接近欧亚大陆群体,与亚洲人群有一定遗传联系。中国4万年前田园洞人所代表的古东亚人群2017年,发掘自中国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附近山洞里的一具男性骨骼化石(田园洞人)成功展开基因组范围捕获和测序,最终获得东亚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基因组。古基因组数据显示,该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是古东亚人,已经呈现亚洲人的遗传特征,但却并没有直接后代延续至今。
虽然4万年前的亚洲和欧洲人群已经分离,但有趣的是,地处东亚的田园洞人与远在比利时3.5万年前的古欧洲人(Goyet Q116-1个体)存在遗传联系,他们体内都残存着一种古老基因。这表明古欧洲人与古亚洲人之间在遗传上并不是简单决然地分开的,很可能有一种更古老的人群间接对田园洞人和Goyet Q116-1个体代表的古欧洲人共同产生了遗传影响,
而这个古老人群可能是从尚未分化的古欧亚人群中的某一亚群演化而来。西伯利亚3.16万年前Yana个体所代表的古北西伯利亚人群。2019年,西伯利亚东北部一处文物丰富、海拔很高的亚纳河犀牛角遗址发现3.16万年前的两颗人类牙齿(Yana个体),通过基因组研究显示其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群体——古北西伯利亚人群。虽然地处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极端环境,Yana个体从遗传上却显示与欧亚西部人群有更近的联系,他们携有71%的欧洲人群祖源成分和29%的东亚人群祖源成分,
这也揭示出约在3.9万年前欧亚东西部人群发生的重要分歧事件。此外,古北西伯利亚人群显示与来自贝加尔湖地区的北欧亚人群(2.4万年前的Mal'ta个体和1.7万年前的Afontova Gora 2、3个体)有最紧密的遗传联系,
可以说北欧亚人群就是古北西伯利亚人群的后裔。而北欧亚人群与美洲原住民也有着紧密的遗传联系,美洲原住民的祖先人群正是该后裔人群与东亚人群的基因混合人群。这些结果表明,古北西伯利亚人群的祖源成分曾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的古代人群之中,并随着部分后裔人群的迁徙扩散到北美洲,大约在1.4-3.6万年前与分批迁徙到这里的东亚人群不断发生融合,形成美洲原住民的远古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