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源于佛教的戒杀之义。唐乾元年间,朝廷命令天下设置八十所放生池。颜鲁公碑文记载:“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获。”宋天禧年间,王钦若奏请将杭州西湖作为祝圣放生池,郡守王随记录了此事。苏东坡曾上奏说西湖不可废除的原因之一就是放生活动。他的状文中写道:“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然而,据《艺文类聚》记载,梁元帝时荆州已有放生亭碑,说明唐以前已有放生之举。《南史》记载梁武帝时谢微撰写的《放生文》受到赞赏。梁武帝奉佛戒杀,甚至用面代替牺牲,因此可以确定放生始于此时。从颜鲁公“飞潜受获”和苏东坡“羽毛鳞介”的描述来看,放生池不仅放养鱼类。宋代人常在生日时放鸟鸽以示庆祝,苏东坡诗中有“记取金笼放雪衣”一句,自注道:“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倦游录》中也提到王丞相生日时,有人献上笼中的雀鸽并开笼释放。这些与天禧年间的祝圣活动相似,表明放生池不仅放养鱼类,还包括鸟兽。如今仍有人舍养六畜以行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