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本书的进程,庞军的队友由许自强们变成了曹变蛟等边军,边军肯定整体强于内地军,但历史上具体战力如何,对我来说是模糊的,因为那样原始史料的真实度是不可靠的。因此,只在本书描述基础上结合一点史料来估量。历史研究上有异议的,去找作者争辩去。围绕四个重要名词来述:战兵、守兵,骑兵,家丁。
战兵和守兵本来是按职责来区分,渐渐的也成了战力高低的两个档次之分,而战守兵数的争吵也日益激烈,因为朝廷给的银粮标准不同。本书248章,卢象升上疏,“臣与督有战而无守,各省抚臣仍宜且战且守”,总理总督的都是战兵,巡抚的有战兵有守兵,你们不能只守不战啊。359、360章兵户两尚书交锋,说的更详细:“督理二军门各领三万,专主随贼大剿”,这是战兵;四正“防剿”也是战兵;十二万战兵,年耗银二百六十万两;六隅专防,守兵,没饷增。户部:一万安庆兵是守兵,一年耗费“谅也不过十万(两)”,打了个大捷,凭什么你战兵这么贵!兵部败了一阵。老温圆场说守兵涨饷了,实际上兵月饷九钱,丁一两八钱。崇祯拍板,就依兵部,但安庆营“此精悍之兵,当不拘于是否四正之内”,守兵升战兵。
还是这一章,杨嗣昌说“所谓防剿,其实说营伍的定位,而非防就只能防,剿就只能剿”,又说专兵专用,这不是矛盾么?其实不然。老杨正是了解到了战兵守兵的实际情况才这么说。老温“各省可用之兵皆抽调随用,抚臣无兵可用。。。各将官,一命剿一命守,一命河南一命凤阳,不免前后为难”,原来各抚手上没战兵了,而守兵全不能用,战兵把活全包了。老杨的意思是,各干各的事,你守兵守不住是失职要处分,你战兵涨工资了剿不下不但官要处分,兵也降守兵,安庆这样干得好就升战兵。
守兵的实情,潘可大,老熟人,桐标营1千人,实兵五百,比临时拉壮丁强得有限,可许自强比他还差。陈于王,抚标,巡抚的第一主力,千人只能勉强拉出三百多出征,这都守兵顶级了。所以守兵再多,在整个战力构成中也相当弱小。
那么战兵的实情呢?崇祯五年十月,杨之外的另一强势兵部尚书张凤翼有个奏书,说的是奉皇旨,对蓟镇东协进行整顿,按照精兵常兵比例二八开,经过一年整顿,主军精常四六,新兵精常二八,成效显著。这里精显然是战兵,常指守兵,这是按素质来划分,若是要饷,当然全员战兵了。举几个例子:熟人李重镇,参将,精1178,常300,甲550,马骡47;名人秦翼明,副总兵,精1268,常330,甲1579,马骡90。这两都是精锐。显然,东协被兵部树为边军模范,老张下笔时要不要把数字做好看点呢?而被树为标杆的王牌一营是它:东协副总兵张时杰下,精1820,常1069,铁甲442,棉甲2426,马骡875。评价是“骁骑电掣,将和士锐,令肃威行,信当今之颇牧”,这就是明军理论上的天花板啊!崇祯二年,袁崇焕说“关宁十二万,东江二万余,蓟援一万二,平奴足矣!”如果都是这样的战兵,我想换杨镐来也一样轻易平奴。退一步,就算主兵关宁十二万战兵只四成,客兵东江及蓟兵全是战兵,骑兵达到三成,平奴也大有希望啊。可是,崇祯十三年,松锦要开打了,朝廷要辽三镇7万兵凑够三万战兵,只凑了不到二万,祖大寿写信给洪督,你要凑齐五万战兵才能解围,就是说你要从其他地方调四万战兵来援,很多论者说洪最终也根本没凑够四万。在书中,照说,来勤王的都该是战兵,可是书中描写,显然宣大和秦军有部分守兵冒充战兵,而辽军可能大部分都是守兵。勇卫营可能全员战兵。水平强的卢洪孙的标营可能大部分是战兵,484章,孙传庭“本官遣散抚标全数重募,第一批抚标营,一千五百三十九人,无论步骑,皆是本官亲自一一挑选,所有甲仗兵牌由本官亲授。”这是说全部达到战兵。可是后面“如此,秦军方有五千可用之兵,巡抚陕西两年之间,本官正是用此五千秦军,生擒高迎祥,灭流寇大小十五营。”这五千全是战兵么?老孙就没个明白话了。
在吧友交流中,我称战兵是不可靠的战力,在不同的形势下会展现不同的战力。因为朝廷付给他们的只能让他们出力,不能让他们出命,而他们实际得到的更只能让他们出小力。看看宣大三人组,不就如此么?
如果说守兵顶多对标清军的包衣,战兵顶多对标清军的披甲兵。那么更可靠的战力,就要看家丁了。(未完)
战兵和守兵本来是按职责来区分,渐渐的也成了战力高低的两个档次之分,而战守兵数的争吵也日益激烈,因为朝廷给的银粮标准不同。本书248章,卢象升上疏,“臣与督有战而无守,各省抚臣仍宜且战且守”,总理总督的都是战兵,巡抚的有战兵有守兵,你们不能只守不战啊。359、360章兵户两尚书交锋,说的更详细:“督理二军门各领三万,专主随贼大剿”,这是战兵;四正“防剿”也是战兵;十二万战兵,年耗银二百六十万两;六隅专防,守兵,没饷增。户部:一万安庆兵是守兵,一年耗费“谅也不过十万(两)”,打了个大捷,凭什么你战兵这么贵!兵部败了一阵。老温圆场说守兵涨饷了,实际上兵月饷九钱,丁一两八钱。崇祯拍板,就依兵部,但安庆营“此精悍之兵,当不拘于是否四正之内”,守兵升战兵。
还是这一章,杨嗣昌说“所谓防剿,其实说营伍的定位,而非防就只能防,剿就只能剿”,又说专兵专用,这不是矛盾么?其实不然。老杨正是了解到了战兵守兵的实际情况才这么说。老温“各省可用之兵皆抽调随用,抚臣无兵可用。。。各将官,一命剿一命守,一命河南一命凤阳,不免前后为难”,原来各抚手上没战兵了,而守兵全不能用,战兵把活全包了。老杨的意思是,各干各的事,你守兵守不住是失职要处分,你战兵涨工资了剿不下不但官要处分,兵也降守兵,安庆这样干得好就升战兵。
守兵的实情,潘可大,老熟人,桐标营1千人,实兵五百,比临时拉壮丁强得有限,可许自强比他还差。陈于王,抚标,巡抚的第一主力,千人只能勉强拉出三百多出征,这都守兵顶级了。所以守兵再多,在整个战力构成中也相当弱小。
那么战兵的实情呢?崇祯五年十月,杨之外的另一强势兵部尚书张凤翼有个奏书,说的是奉皇旨,对蓟镇东协进行整顿,按照精兵常兵比例二八开,经过一年整顿,主军精常四六,新兵精常二八,成效显著。这里精显然是战兵,常指守兵,这是按素质来划分,若是要饷,当然全员战兵了。举几个例子:熟人李重镇,参将,精1178,常300,甲550,马骡47;名人秦翼明,副总兵,精1268,常330,甲1579,马骡90。这两都是精锐。显然,东协被兵部树为边军模范,老张下笔时要不要把数字做好看点呢?而被树为标杆的王牌一营是它:东协副总兵张时杰下,精1820,常1069,铁甲442,棉甲2426,马骡875。评价是“骁骑电掣,将和士锐,令肃威行,信当今之颇牧”,这就是明军理论上的天花板啊!崇祯二年,袁崇焕说“关宁十二万,东江二万余,蓟援一万二,平奴足矣!”如果都是这样的战兵,我想换杨镐来也一样轻易平奴。退一步,就算主兵关宁十二万战兵只四成,客兵东江及蓟兵全是战兵,骑兵达到三成,平奴也大有希望啊。可是,崇祯十三年,松锦要开打了,朝廷要辽三镇7万兵凑够三万战兵,只凑了不到二万,祖大寿写信给洪督,你要凑齐五万战兵才能解围,就是说你要从其他地方调四万战兵来援,很多论者说洪最终也根本没凑够四万。在书中,照说,来勤王的都该是战兵,可是书中描写,显然宣大和秦军有部分守兵冒充战兵,而辽军可能大部分都是守兵。勇卫营可能全员战兵。水平强的卢洪孙的标营可能大部分是战兵,484章,孙传庭“本官遣散抚标全数重募,第一批抚标营,一千五百三十九人,无论步骑,皆是本官亲自一一挑选,所有甲仗兵牌由本官亲授。”这是说全部达到战兵。可是后面“如此,秦军方有五千可用之兵,巡抚陕西两年之间,本官正是用此五千秦军,生擒高迎祥,灭流寇大小十五营。”这五千全是战兵么?老孙就没个明白话了。
在吧友交流中,我称战兵是不可靠的战力,在不同的形势下会展现不同的战力。因为朝廷付给他们的只能让他们出力,不能让他们出命,而他们实际得到的更只能让他们出小力。看看宣大三人组,不就如此么?
如果说守兵顶多对标清军的包衣,战兵顶多对标清军的披甲兵。那么更可靠的战力,就要看家丁了。(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