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鸡转群是指将青年鸡从育成鸡舍转入产蛋鸡舍的过程。转群是蛋鸡饲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转群环节把握好,可以使蛋鸡较大限度的发挥遗传潜能。正常情况下,养殖场一般在鸡群9-15周龄完成转群工作。鸡群从育雏育成舍转到蛋鸡舍,运输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及环境的变化,转群后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体重不达标、呼吸道、腹泻等,严重的甚至引发死亡。
在冬季,养殖户可以通过对蛋鸡舍与育雏育成舍无缝对接、运输过程关键技术控制、转群常见疾病的控制技术等相关关键技术的把控,实现青年鸡安全转群。一、蛋鸡舍与育雏育成舍无缝对接鸡群的品种、数量、健康状况、温湿度、光照和饲料配方等都是转群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其中温度和鸡群的健康状况是最难对接的。01温度对接温度对接的原则为转群后鸡舍的温湿度与转群前的相近,如果相差很多,就要提前做好升降温度或增减湿度的工作。我国很多蛋鸡舍在建设布局时,为了节约成本,不安装供暖设施。冬季气温较低,鸡舍内达不到鸡群所需要的温度,就会影响鸡群的生长。冬季青年鸡转群,为降低转群前后舍内温度的差异,需要尽可能提高蛋鸡舍的温度,降低育雏育成舍的温度。育雏育成舍降温育雏育成舍在转群前14天开始逐步增加通风量,逐渐降低舍内温度,最终将育雏育成舍的温度控制在白天18℃、夜间16℃,鸡舍温度最高不超过20℃。蛋鸡舍升温蛋鸡舍在转入鸡群前温度至少升温至13℃以上。鸡群进入蛋鸡舍控温鸡群逐渐转入蛋鸡舍的过程中暂时不通风。若舍内空气浑浊,可采用强制性短暂通风,当浑浊空气排出后停止通风,直至转群完成。蛋鸡舍进鸡后14天温度的控制蛋鸡舍在转群后1-3天以保温为主,尽可能和育雏育成舍衔接。4-14天结合外界温度,逐渐实现以最小通风量为主的通风模式,使鸡群逐渐适应蛋鸡舍环境。02健康对接免疫、投药、病史及鸡群当前的状态都属于健康对接的内容,其中前三项较容易获得,而鸡群当前的状态需要即时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体重均匀度、合格率,呼吸道情况等。体重均匀度和合格率需要抽测鸡群体重,一般采用随机抽测方式进行,在鸡舍的前、中、后、上、中、下9个位置点,每个位置点选取18只共162只鸡进行称重核算。关于呼吸道情况,在转群前三天晚上,一般选择在夜间8-10点进行呼吸道听诊,判断呼吸道症状,以便转入蛋鸡舍后采取治疗措施。二、运输过程关键技术控制运输过程关键技术控制包括转群车保温技术和防疫技术。01转群车保温技术冬季转群运输最难实现保温与通风的平衡。保温技术保温与通风的平衡主要取决于运输距离的远近:短途运输(时长小于40分钟)可以考虑密闭式的运输车,长途运输(时长大于40分钟)采用敞篷车。敞篷车前端、侧面以及尾端要注意遮挡,以风不能吹到鸡为基本原则。装鸡密度较为适宜的装鸡密度一般为鸡群投影面积的1.1-1.2倍。不同品种、日龄的鸡群,体重与体型差距较大,装鸡密度必然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可提前试用转群筐,根据试用情况来确定装鸡密度。02防疫技术转群是鸡与外界接触最广泛的一个环节,防疫工作也需要重点关注。一般要求转群车48小时内不接触疫情区域和其他养殖单元。转群车进入育雏育成舍要进行喷洒消毒(消毒后静置时间不低于20分钟),并对转群车的车轮进行微生物采样,采样检测合格方可进入场区。司机进行喷洒后进入场区,并要求全程不下车。装鸡后的车辆根据指定路线行走。指定路线不得经过疫区、屠宰场、生活区及其他人口紧密的场所,减少鸡与鸡、人与鸡的交叉感染风险。装鸡车辆的行驶速度普通道路控制在60公里/小时、高速控制在80-90公里/小时,运输时长尽量控制在10个小时之内。转群车辆进入蛋鸡场执行育雏育成场同样的防疫程序。三、重点关注疾病与应激转群后应该重点关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腹泻和冷应激。01转群常见疾病针对转群后容易出现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原发生的疾病,采用转群前2天、转群后3天使用万分之三的多西环素和泰妙菌素进行预防性投药,若转群后4-7天仍有较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继续使用以上药物,一般投药两个疗程后,就能得到有效控制。02冷应激冷应激控制的原则是转群后3天之内蛋鸡舍与育雏育成舍的温度差异控制在5℃以内,最高不超过8℃。转群后14天之内温差逐渐满足最小呼吸量的通风换气级别下的温度。03腹泻鸡舍的温湿度、光照、卫生条件、空气质量等控制得不好,也会导致蛋鸡发生腹泻。因转群导致的腹泻属于生理性应激腹泻,表现为料便、水便和粪便不成形,使用标准剂量的益生菌和抗应激的多种维生素制剂可得到有效控制。在发生生理性腹泻期间,不能调整饲料配方,否则会造成应激的叠加。合理应用以上技术对青年鸡转群的,可使转群后鸡群发生呼吸道的比例低于3%,腹泻发生率低于1%,传染性疾病发生率为0,体重均匀度85%以上,体重合格率90%。

在冬季,养殖户可以通过对蛋鸡舍与育雏育成舍无缝对接、运输过程关键技术控制、转群常见疾病的控制技术等相关关键技术的把控,实现青年鸡安全转群。一、蛋鸡舍与育雏育成舍无缝对接鸡群的品种、数量、健康状况、温湿度、光照和饲料配方等都是转群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其中温度和鸡群的健康状况是最难对接的。01温度对接温度对接的原则为转群后鸡舍的温湿度与转群前的相近,如果相差很多,就要提前做好升降温度或增减湿度的工作。我国很多蛋鸡舍在建设布局时,为了节约成本,不安装供暖设施。冬季气温较低,鸡舍内达不到鸡群所需要的温度,就会影响鸡群的生长。冬季青年鸡转群,为降低转群前后舍内温度的差异,需要尽可能提高蛋鸡舍的温度,降低育雏育成舍的温度。育雏育成舍降温育雏育成舍在转群前14天开始逐步增加通风量,逐渐降低舍内温度,最终将育雏育成舍的温度控制在白天18℃、夜间16℃,鸡舍温度最高不超过20℃。蛋鸡舍升温蛋鸡舍在转入鸡群前温度至少升温至13℃以上。鸡群进入蛋鸡舍控温鸡群逐渐转入蛋鸡舍的过程中暂时不通风。若舍内空气浑浊,可采用强制性短暂通风,当浑浊空气排出后停止通风,直至转群完成。蛋鸡舍进鸡后14天温度的控制蛋鸡舍在转群后1-3天以保温为主,尽可能和育雏育成舍衔接。4-14天结合外界温度,逐渐实现以最小通风量为主的通风模式,使鸡群逐渐适应蛋鸡舍环境。02健康对接免疫、投药、病史及鸡群当前的状态都属于健康对接的内容,其中前三项较容易获得,而鸡群当前的状态需要即时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体重均匀度、合格率,呼吸道情况等。体重均匀度和合格率需要抽测鸡群体重,一般采用随机抽测方式进行,在鸡舍的前、中、后、上、中、下9个位置点,每个位置点选取18只共162只鸡进行称重核算。关于呼吸道情况,在转群前三天晚上,一般选择在夜间8-10点进行呼吸道听诊,判断呼吸道症状,以便转入蛋鸡舍后采取治疗措施。二、运输过程关键技术控制运输过程关键技术控制包括转群车保温技术和防疫技术。01转群车保温技术冬季转群运输最难实现保温与通风的平衡。保温技术保温与通风的平衡主要取决于运输距离的远近:短途运输(时长小于40分钟)可以考虑密闭式的运输车,长途运输(时长大于40分钟)采用敞篷车。敞篷车前端、侧面以及尾端要注意遮挡,以风不能吹到鸡为基本原则。装鸡密度较为适宜的装鸡密度一般为鸡群投影面积的1.1-1.2倍。不同品种、日龄的鸡群,体重与体型差距较大,装鸡密度必然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可提前试用转群筐,根据试用情况来确定装鸡密度。02防疫技术转群是鸡与外界接触最广泛的一个环节,防疫工作也需要重点关注。一般要求转群车48小时内不接触疫情区域和其他养殖单元。转群车进入育雏育成舍要进行喷洒消毒(消毒后静置时间不低于20分钟),并对转群车的车轮进行微生物采样,采样检测合格方可进入场区。司机进行喷洒后进入场区,并要求全程不下车。装鸡后的车辆根据指定路线行走。指定路线不得经过疫区、屠宰场、生活区及其他人口紧密的场所,减少鸡与鸡、人与鸡的交叉感染风险。装鸡车辆的行驶速度普通道路控制在60公里/小时、高速控制在80-90公里/小时,运输时长尽量控制在10个小时之内。转群车辆进入蛋鸡场执行育雏育成场同样的防疫程序。三、重点关注疾病与应激转群后应该重点关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腹泻和冷应激。01转群常见疾病针对转群后容易出现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原发生的疾病,采用转群前2天、转群后3天使用万分之三的多西环素和泰妙菌素进行预防性投药,若转群后4-7天仍有较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继续使用以上药物,一般投药两个疗程后,就能得到有效控制。02冷应激冷应激控制的原则是转群后3天之内蛋鸡舍与育雏育成舍的温度差异控制在5℃以内,最高不超过8℃。转群后14天之内温差逐渐满足最小呼吸量的通风换气级别下的温度。03腹泻鸡舍的温湿度、光照、卫生条件、空气质量等控制得不好,也会导致蛋鸡发生腹泻。因转群导致的腹泻属于生理性应激腹泻,表现为料便、水便和粪便不成形,使用标准剂量的益生菌和抗应激的多种维生素制剂可得到有效控制。在发生生理性腹泻期间,不能调整饲料配方,否则会造成应激的叠加。合理应用以上技术对青年鸡转群的,可使转群后鸡群发生呼吸道的比例低于3%,腹泻发生率低于1%,传染性疾病发生率为0,体重均匀度85%以上,体重合格率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