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商品价值体现在商品价格上
有一种观念认为,劳动价值是主观价值,是人们将具体劳动折算成抽象劳动,将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才产生出的主观价值。这种劳动价值只具有主观价值的意义,或者只具有立场的意义,因此对反映现实经济运动毫无意义。
这种观念忽视了,劳动价值并不是主观价值,并不是具体劳动折算成抽象劳动,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的产物。
这种观念不明白,劳动价值是真正客观的价值。
事实上,劳动价值与生产某个商品所使用的具体劳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商品的生产究竟花了多少劳动,并不会直接影响它的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抽象劳动没错,但这个抽象劳动不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把具体的直观的量,比如工作日,折算成抽象的主观的量,比如x量抽象劳动时间,的产物。
劳动价值作为抽象一般劳动,是从流通关系中抽象出来的。
但将“抽象一般劳动”这个范畴发展出来的人,在某本书的开篇以一种过于简单的口吻误导了你们不少人。
在流通关系中,价格是商品价值的最直观的表现,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证明。但这些表现与证明全都只是对于主观观念而言的。这种主观观念不在乎价值的存在本身,而只在乎确定价值的客观量。
商品的价值首先肯定不能体现在商品自己的身上,因为商品是要在交换中才能实现价值的,没有卖出去的商品当然没有价值。因此这种主观观念就认为商品价值客观的体现在它卖出去时所交换的货币量上。
这种主观观念忽视了,货币量之所以会被他认为是价值的体现,只是因为货币能购买商品。
货币如果不能购买商品,则货币本身也没有价值。
货币也会升值与贬值,这是任何主观观念都能在今天的现实中直观的找到的事实。
但主观观念认为,商品的价值与商品卖出以后的情况无关。
也就是说,对于主观观念而言,商品价值作为商品与自身的关系,只是一瞬间的发生在主观有限的买者与卖者间的简单交换关系。
商品价值只在这一瞬间存在,但主观观念显然没有对这种“一瞬间的存在”的自觉。它总是自以为自己把握到了商品价值的永恒的客观存在。
⑵商品价值受边际效用递增或递减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一个商品作为时刻准备出卖的东西去看待,就能够发现商品的价值总是在波动,没有哪一刻商品的价值是不受外界影响的。
这种总是受外界影响的客观情况,导致了另外一种主观观念的产生,这种主观观念认为价值受边际效用影响。边际效用,或者说,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数理模型理论,被这种主观观念认为是真正能说明价值的客观波动的理论。
这种主观观念认为有限的经济学数理模型能把握现实的人的普遍的非经济的需求变化。而对于发端自经济关系以内的客观的引起价值波动的原因,这种主观观念却放弃了考察。
以边际效用为真理的主观观念往往都会责备“劳动价值”忽视了客观的价值波动。这种主观观念一般认为“劳动价值”就是用生产价值的劳动来将商品价值死死的限制住的一种不必要的范畴。这种范畴并不能说明现实的价值波动,而只能用来表达一种可笑的缺乏现实性的立场。
边际效用论者并没有理解“劳动价值”这个范畴是如何从流通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因为他们主观的将边际效用从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剥离了出来,让边际效用只服务于特定的有限视域内的从现实的发展整体中抽离了出来的经济现象,从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对于它们使用边际效用来解释的那些现象的客观影响。
劳动价值是总体范畴,而且这个总体不仅包括空间性,也包括时间性。但不止包括空间与时间。劳动价值范畴中还包括黑格尔辩证法中最精髓的“自身回归”和“在运动中持存”的对立统一式辩证法。
这样一个貌似只是同生产有关的范畴何以诞生自流通关系中呢?
这得从刚才的对价值波动的追问开始,因为劳动价值是对商品价值进行彻底追问后得出的结论。
劳动价值并不是诞生自一些所谓的亲底层人士者所认为的立场,也不是诞生自一些误读中所以为的“对劳动创造一切价值这个事实的无条件无中介的客观陈述”。后者往往也同把价值当成货币的人一样,认为劳动价值是折算具体劳动的产物。
商品价值为什么会波动呢?有人说,因为供需从来都不固定,商品价值自然就会波动。
这个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片面的。
供需不稳定只解释了价值波动的原因,但却没有解释价值“波动”的实体究竟是什么。而边际效用论者就是因为把这个“波动”的实体简单的归因于需求,才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可以说,边际效用论者是难以区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因为他们认为使用价值,或者以需求表示的价值的变动,一定会导致商品价值的变动。
有一种观念认为,劳动价值是主观价值,是人们将具体劳动折算成抽象劳动,将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才产生出的主观价值。这种劳动价值只具有主观价值的意义,或者只具有立场的意义,因此对反映现实经济运动毫无意义。
这种观念忽视了,劳动价值并不是主观价值,并不是具体劳动折算成抽象劳动,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的产物。
这种观念不明白,劳动价值是真正客观的价值。
事实上,劳动价值与生产某个商品所使用的具体劳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商品的生产究竟花了多少劳动,并不会直接影响它的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抽象劳动没错,但这个抽象劳动不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把具体的直观的量,比如工作日,折算成抽象的主观的量,比如x量抽象劳动时间,的产物。
劳动价值作为抽象一般劳动,是从流通关系中抽象出来的。
但将“抽象一般劳动”这个范畴发展出来的人,在某本书的开篇以一种过于简单的口吻误导了你们不少人。
在流通关系中,价格是商品价值的最直观的表现,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证明。但这些表现与证明全都只是对于主观观念而言的。这种主观观念不在乎价值的存在本身,而只在乎确定价值的客观量。
商品的价值首先肯定不能体现在商品自己的身上,因为商品是要在交换中才能实现价值的,没有卖出去的商品当然没有价值。因此这种主观观念就认为商品价值客观的体现在它卖出去时所交换的货币量上。
这种主观观念忽视了,货币量之所以会被他认为是价值的体现,只是因为货币能购买商品。
货币如果不能购买商品,则货币本身也没有价值。
货币也会升值与贬值,这是任何主观观念都能在今天的现实中直观的找到的事实。
但主观观念认为,商品的价值与商品卖出以后的情况无关。
也就是说,对于主观观念而言,商品价值作为商品与自身的关系,只是一瞬间的发生在主观有限的买者与卖者间的简单交换关系。
商品价值只在这一瞬间存在,但主观观念显然没有对这种“一瞬间的存在”的自觉。它总是自以为自己把握到了商品价值的永恒的客观存在。
⑵商品价值受边际效用递增或递减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一个商品作为时刻准备出卖的东西去看待,就能够发现商品的价值总是在波动,没有哪一刻商品的价值是不受外界影响的。
这种总是受外界影响的客观情况,导致了另外一种主观观念的产生,这种主观观念认为价值受边际效用影响。边际效用,或者说,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数理模型理论,被这种主观观念认为是真正能说明价值的客观波动的理论。
这种主观观念认为有限的经济学数理模型能把握现实的人的普遍的非经济的需求变化。而对于发端自经济关系以内的客观的引起价值波动的原因,这种主观观念却放弃了考察。
以边际效用为真理的主观观念往往都会责备“劳动价值”忽视了客观的价值波动。这种主观观念一般认为“劳动价值”就是用生产价值的劳动来将商品价值死死的限制住的一种不必要的范畴。这种范畴并不能说明现实的价值波动,而只能用来表达一种可笑的缺乏现实性的立场。
边际效用论者并没有理解“劳动价值”这个范畴是如何从流通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因为他们主观的将边际效用从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剥离了出来,让边际效用只服务于特定的有限视域内的从现实的发展整体中抽离了出来的经济现象,从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对于它们使用边际效用来解释的那些现象的客观影响。
劳动价值是总体范畴,而且这个总体不仅包括空间性,也包括时间性。但不止包括空间与时间。劳动价值范畴中还包括黑格尔辩证法中最精髓的“自身回归”和“在运动中持存”的对立统一式辩证法。
这样一个貌似只是同生产有关的范畴何以诞生自流通关系中呢?
这得从刚才的对价值波动的追问开始,因为劳动价值是对商品价值进行彻底追问后得出的结论。
劳动价值并不是诞生自一些所谓的亲底层人士者所认为的立场,也不是诞生自一些误读中所以为的“对劳动创造一切价值这个事实的无条件无中介的客观陈述”。后者往往也同把价值当成货币的人一样,认为劳动价值是折算具体劳动的产物。
商品价值为什么会波动呢?有人说,因为供需从来都不固定,商品价值自然就会波动。
这个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片面的。
供需不稳定只解释了价值波动的原因,但却没有解释价值“波动”的实体究竟是什么。而边际效用论者就是因为把这个“波动”的实体简单的归因于需求,才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可以说,边际效用论者是难以区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因为他们认为使用价值,或者以需求表示的价值的变动,一定会导致商品价值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