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煤吧 关注:159,831贴子:6,330,642
  • 5回复贴,共1

大同煤矿文工团的前世与今生—艰苦着,快乐着,我爱上了这个团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纪事|这个团队这伙人—大同煤矿文工团的前世与今生③ —艰苦着,快乐着,我爱上了这个团队
原创 张枚同 云中两棵树 2024年11月20日 08:56 山西

上图:到部队慰问演出。

上图:温淑慧和常青树表演的小话剧《甜甜蜜蜜》在省市汇演多次获奖。

上图:群口快板《找兄弟》中的冯宝宏和昝殿林,此节目曾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演出。

上图:小话剧,表演者李凤英、白凤莲

上图:冯宝宏、王伟莉演唱的男女声二重唱。

上图:到最偏远的王村矿演出,王村矿的前身是劳改煤矿,叫“大青窑”,后并入大同矿务局。左1尹丽萍、左2谷军、左4王伟丽、右1刘丽珍、右2王晋。
题记—
在世俗的目光中,他们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微不足道的,就像岁月的时空中曾经掠过的一片淡淡的云,或早已被人遗忘,或从来就不为人们所留意。但风过留声,雁过留痕,他们毕竟在这一时空里存在过,且以一种特有的美和执著,树起了一座只属于自己的无字碑。我愿在这座碑上写下一些破碎的文字,与活着的老哥老弟们一起回忆那些远逝的往事,也对死去的老哥老弟们寄托一份长长的哀思。
艰苦着,快乐着,我爱上了这个团队
1973年春天,矿务局恢复工会组织,我被安排在宣教部。文艺队也归属工会领导。同年7月,我和“军管”邢吉祥又一起被调入文艺队,他任指导员,我任副队长,不久李彦华调离,我接任了队长职务。那时的文艺队干部是没有级别的,叫“黑板”干部,意思是可随意“擦抹”更换。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开始尝受到了文艺队的艰辛与苦乐。
那个年代的演出很多,但条件极为艰苦。没有像样的音响设备,只有两个高音喇叭,两三只普通话筒。灯光设备又笨又重,没有调光台,只在一个木箱里安了几排大小不同的手扳闸,下矿时还要带上长长的吊灯用的铁杆。服装导具都装在又大又厚的木头箱子里,装车卸车都要四五个人才抬得动。自然,下矿也没大轿车可坐,一部分人摇摇晃晃地坐在导具车顶上,剩下的男男女女就挤另一部大卡车,路多远也只能一路站着。夏天还好,到数九寒天,不论男女,每人穿一件和矿工们一样的劳保用品,黑帆布面的半大老羊皮袄,再捂上狗皮帽子,还是挡不住呼呼的寒风。一路下来,常常是腿脚没了知觉,嘴唇冻得黑青。演出结束后也没好饭吃,一碗烩菜一个馒头一个窝头。矿上的大食堂大多没有桌凳,就蹲在满地油腻脏兮兮的地上吃,吃完走人
……
但就是这样的条件,谁也不觉得有多苦,似乎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工作也本来就是这样。演出完回局的大卡车上,依旧精力旺盛的又说又笑又唱,好不快活。每每,卸完车还意犹未尽,都夜里十二点了,还要再打上几把扑克。那时我患有胃溃疡,妻多次劝我别太累了,后终因“屡教不改”,有天打完扑克我被关在门外了。李彦华见状,就故意站在我家门外大声说:真是的,卸完车还要开会,一开就没完,真是受不了……
年轻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呵,再苦再累也不觉得!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周焕宾的一曲二人台就成了车上大家一起吼唱的保留曲目,后来被戏称为“队歌”、“团歌”——
山头上那个盖庙,
(众吼)盖庙!
还嫌低,
(众吼)还嫌低!
娶老婆那个不如,
(众吼)哎——
打伙计!
……
他们乐观,他们无邪,他们真诚。他们甚至对于付出和索取这两个词的含义还没懂得去好好思索一番。
1973年7月,老齐又突发其想,要带领全队去石家庄学习。
老齐是石家庄人,一家老小都在国棉四厂工作。我们到石家庄后,就住在国棉四厂。正是暑假期间,小学校的教室就成了我们的宿舍,课桌拼在一起就是床。男女都一样。石家庄是全国有名的四大“火炉”之一,时值盛夏,酷热难当。我平生头一次尝到了身居“火炉”中的滋味。热,从早到晚的热,让人透不过气来;从早到晚的大汗淋漓,无处可躲,无处可藏。那时还不知空调为何物,吃饭时头上有电扇吹着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但汗水依然不停地顺着脸颊和胳膊往下流。那时更没听说过什么叫“桑拿”,现在想起来,那些日子我们就一直是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桑拿”呢。
当地的人们每天一到傍晚就将凉席铺在马路边,浇上凉水,穿一条大裤衩,摇着大蒲扇喘息,乘凉,但也要一直等到夜半一点钟之后才能睡一会儿,到早上四点多钟天就又开始热上了。我们也曾试图学着老百姓的样子到大操场去睡觉,但被老齐发现,又被赶回教室,闷着,蒸着。中午根本不可能入睡,大家就只穿条裤衩躺在课桌上,打一盆凉水放在身边,将毛巾蘸湿了搭在胸前。但要不了几分钟,凉毛巾就变成了热毛巾。这时,常常听到隔壁教室里传来张凤翔的叫声:“妈呀,不能活了──”
石家庄的西瓜很便宜,八分钱一斤。热得不行,就买西瓜吃。安亚年年纪最小,张礼亭就常指使他去买西瓜。一天,老张终于吃坏了肚子,不住气地往厕所跑。大家乐了,都学着老张说话的语调说:“妈的,只觉得一股邪风吹来……”
到石家庄什么也没学到,只看了歌舞团的几次排练,然后就是搞了几场慰问演出。演出更是苦不堪言。天本来就热,还得穿上厚厚的服装,又有灯光烤着,每个节目下来,演员们都是汗流浃背,脱下衬衣都能拧出水来。演出时舞台两侧都放着两大保温桶冰棍,大家就不停地吃,有的往身上抹,用以降温。有一天演出完坐着大卡车回驻地,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被浇得浑身透湿,却高兴得嗷嗷叫:妈的,总算痛痛快快地凉快了一回!
那时,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矿务局有支农任务,文艺队因此常到农村慰问演出。
农村没有俱乐部,演出都是露天,又多是农闲的冬天。大同地区冬天风特别大,特别冷,舞台上只生一个火炉,形同虚设。在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下,跳舞的孩子们穿着单薄的服装冻得上牙直打下牙。一旦碰上正迎着北面的台口,唱歌的演员连嘴都张不开。这时,张礼亭就有了说辞:“别叫苦,当演员就得什么情况下都能演!过去的剧团不都是这样?这才要你的真功夫!”有一次在白杨路露天演出,风刮得幕布都飘到了天上,台下只站着几十个观众,但大家依然按步就班认认真真地演出。演出结束后村里给吃莜面,找了十来个老太太盘着腿坐在炕上,两腿间放一块石板搓莜面窝窝。灯光很暗,黄滨进屋看了一眼,出来后捂着嘴到处说:“嘿嘿,大腿上干开啦!嘿嘿,大腿上干开啦!”惹得大家一阵哄笑。从此,人们便时常学着老黄的样子说:“嘿嘿,大腿上干开啦!大腿上干开啦!”
也是因为年轻吧,那时大家似乎只知道乐,不知道苦。
让队员们最高兴的事还是到部队慰问演出。部队条件好,吃住都是一流的。那时文革还没结束,局里还被“军管”着。局里的军管领导中,解洪范、丁永超政委都是205师的,文艺队主管老齐和指导员邢吉祥也是205师的。所以我们慰问的部队多以205师为主,也到207师和驻张家口一带的65军演出过。
我们头一次是去的65军。一位姓宋的副军长和一位名叫杜长清的后勤部长负责接待。每到一个师,都有战士敲锣打鼓列队欢迎,先开茶话会,桌子上摆满了水果、糖果、点心,“牡丹”“恒大”是那个时期最好的纸烟,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负责接待的杜长清部长嘴上不停地说:“吃呀,吃呀,吃不了装上,要不剩下就好活了那些兔崽子们啦!”这句话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就成了大家的口头惮:“吃呀,吃呀,吃不了装上!”。
茶话会结束,宋副军长就会用浓重的山东口音说:“下面请大家吃便饭。”说是“便饭”,规格可不一般。大鱼大肉是矿上演出从来没见过的,居然还有大龙虾和茅台酒。那时别说是龙虾,就连海参也没吃过。吃饭时那位杜长清部长很少上席,总是一个人端一盘海参边吃边沿桌转悠。队员们就羡慕地说:“看杜部长,一个人吃一盘海参呀!”有一次到孔家庄演出,吃了一道特殊的炒鸡丝。炊事员捉来活鸡,当众将鸡胸脯前的毛拔光,用刀将两块胸脯肉血淋淋地割下来,切成肉丝去炒,太残酷了!看得人心惊肉跳,女队员们更是捂着眼睛不敢看。
吃着山珍海味,喝着茅台酒,在那个物质生活水平还非常低劣的年代,这不只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为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居然被当成了贵宾。
到部队演出,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喝酒了。部队专门找一些酒量大的战士陪酒,我们的队员年轻好胜,常有被灌倒的。我也曾被灌醉过。记得有一次刘怀芝副局长带我们在郝家寺炮团演出,喝的是草原白,我们叫“闷倒驴”,这次一下就被放倒11个,连老齐也喝高了。好在离文艺队驻地很近,醉一个用车往回送一个。后来回到文艺队,我看见傅玉华就趴在洋琴盒子上,醉得一塌糊涂,嘴里不停地叫嚷:“谁他妈把炕烧得这么烫!要烫死人了!……”周焕宾则躺在木工房的长凳上,呼呼地睡着,嘴角上口水流得老长。
当然,我们也有过 “战绩辉煌”的时刻。一次在205师演出,中午喝酒,喝到后来,炊事班全体上阵,想后发制人。我们则仗着人多,轮番上阵,车轮战术,炊事员们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我们年轻的队员们却不依不挠,硬是端着酒碗满山坡追着灌。到吃晚饭的时候,解洪范政委来了,见大家都还没吃饭,跑到炊事班一看,整个炊事班的人还都睡得没醒来。这事后来就成了文艺队喝酒史上的趣谈。
除了“支农”和“拥军”,到兄弟煤矿慰问演出也是常有的事。
那几年,文艺队曾到过开滦、轩岗、霍县等矿务局慰问演出。到开滦演出是工会副主席潘文龙带队。差不多开滦矿务局的每个矿都去过了。
那时演出的剧场和舞台都很简陋,根本谈不上什么舞美灯光,连吊灯杆都没有,所以装台就成了苦力活,苦营生。为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我给队员们的分工很细,乐队装头排灯,演员队装二排三排灯,舞蹈队装天幕区。要装灯,就得先往起吊灯杆。要吊灯杆,就必须先在顶棚上固定滑轮,拴绳子。于是,队员们就必须有“飞檐走壁”的本领,在舞台头顶空空荡荡的屋架木梁上走来走去。我那时还年轻,也常常上屋顶和队员们一起装台。记得是在开滦古冶矿装台,多年未用过的舞台上面的横梁尘土足有一公分厚。当我装完台从屋顶上下来时,白背心成了黑背心,头脸也像刚从矿井里钻出来的一样。这样的情况那时常常碰到,大家习以为常,也就哈哈一笑而已。
还记得,我和老作家孙谦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中。那是1975年夏,陪同孙老下矿体验生活的妻征求他的意见要不要看文艺队演出,孙老说“看,当然要看。”并且提出下午就要来俱乐部。妻说,下午装台,晚上才演出呢。孙老说,“那就去看他们装台,看看你家张枚同。”妻陪同孙老来到俱乐部时,我正和文艺队的人忙乱着装台。妻让人把灰头土脸的我叫过来,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见到孙谦老师。因为还要装台,没说几句话我就又去忙活了。没想到就这样短短的一个照面,就这样不经意的几句话,孙谦老师竟记得清清楚楚。后来在为我们的短篇小说集《拉骆驼的女人》写的《序》中,孙谦老师用很感人的语言叙述了与我的“一面之交”,他写道:看我怎样从尘土飞扬的舞台深处走出来,怎样摘下蒙了一层尘灰的眼镜露出了笑容,他还说,一个大学艺术系教师能如此这般走进煤矿,走进矿工,这让他很感慨……可是,说真心话,我是真的觉得我就应该和大家一样呵。
灯必须装得牢固,不然就会出舞台事故。一次在王村矿演出,卸台时二排的一个灯突然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一个队员的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险些丢了性命。
当时设备明显比较差,也常常因此造成危险。有次在霍县局演出,鲁顺义正在装调光盘,突然短路着火,右手被电弧烧伤,也差点送命。
还有一次在某矿装台,导具组50多岁的陈宝珠师傅和另一名队员抬着一根吊灯杆从后台往前台走,陈师傅是倒退着走的,没注意到后面的乐池,一失脚忽然仰面朝天跌进了深深的乐池,造成颅内出血,经抢救才保住性命,却落下了终身残疾。
那时这样的事常常发生,但条件就是如此,很少有人在乎,甚至连工伤都不懂得报备。
……
在许多人世俗的眼光里,搞文艺就是说说唱唱,蹦蹦跳跳,却不知其中也有艰辛,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再说说在开滦的演出。本来在开滦演出很顺利,但到了范各庄矿时,从晋华宫矿借来的女演员张淑芳不知怎么突然“撞客”了。红头胀脸,满口粗声粗调用一个男人的口气说些莫名其妙的话。一犯起病来力气大得出奇,几个人都按不住。嘴里直喊着要找“张淑芳”,矿上的医生赶来为她打了“镇定”也不管用。我因为要负责演出,这事自然就由指导员邢吉祥管了。老邢被折腾得很苦。好在有沈艺华。老沈懂医道,会针灸,性格又好,干什么事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总是笑嘻嘻的。老沈办事认真且严谨,平时有什么需要做的导具,只要能自己做的,他总是亲手来做,而且活儿做得很细,从台下看,效果非常好。自小张病后,老沈就每天守着病人,一边给她在头上和脚心针灸,一边又作些理疗,还像个慈祥的老人一样慢慢用话开导,那种耐心是常人所没有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几天后,小张的病好了许多,我们的演出也结束了。回到局里后,人们都传说,就在那些天,小张的恋人,一个北京插队青年在北京去世了,所以小张被“撞客”上了。这种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清楚,反正事情都过去了,但确实有几分怪异。谁知道呢,超自然的力量或许还是存在的吧?
之所以提起这件事,其实,我想说的是另一句话:这伙人热爱着这个事业,同时也像热爱自己的家一样爱着这个团队!
到霍县矿务局演出是1976年7月下旬,由局工会副主席潘文龙带队。那一次我们好牛气。因为在这之前,电工郭占华自己动手悄悄地装了一对大音箱。每个箱子里高低音三个大喇叭,声音大,音色也比以前的高音喇叭好听得多。每次装完台试音响时,我总是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听,炮声似的低音让人感到震撼。演出的第一个节目是合唱《翻番战鼓》,词和曲都是我写的。有了好音响,队员们唱得更带劲了。我在台上指挥,看到大家的那么卖力,听着台下的掌声,自然也非常激动。时至今日,许多队员都还记得那旋律。2019年在湖南卫视采访我的专题《时光的旋律》中,冯宝宏、温淑慧等老队员还很激情地回忆起那振奋人心的场面,并当场唱出了那支歌的旋律——
翻番的战鼓,
擂起来,擂起来,擂起来——
翻番的战鼓,
擂起来,擂起来,擂起来——
……
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为了热爱而执著,为了热爱而奉献!
(未完待续)


IP属地:山西1楼2024-11-20 10:13回复
    、淋淋170、磕r北H悸k赘o燎.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百看不厌。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20 16:52
    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20 16:56
      回复
        今天无意中看到公众号,觉得挺好就转发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20 20:29
        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21 03:46
          回复
            再品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21 04: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