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吧 关注:17,691贴子:130,935
  • 0回复贴,共1

【深信因果】读经常给人思路开阔、灵感迸发之感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下,我们习惯于急功近利,终日营营汲汲,追求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读圣贤书,向内观照,躬身自省,便是无用之用,而我却常错把读经修行当成达到个人某种现实目的的途径,这样的做法完全悖离了诵经修行的原始初衷—消业障、去执心、提心性,实则是舍本逐末。
再者,我又因贪图功德而读经,导致心不清净、徒生烦恼。梁武帝曾问达摩祖师,自己是否有功德,达摩祖师回答:「没有功德。」《六祖坛经》:「武帝心邪,不知正法」,因为梁武帝居功自傲,贪图功德,不懂佛法,丢失了所有的功德。修行不仅在于「行」,还贵在修「心」,需时刻自省身口意,反思贪嗔痴慢疑五毒之念,依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去恶修善。
转念之间,我又明白了为何有时念经回向后,问题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如情感波折、人际不畅等等。排除那些隐藏的干扰,种种状况其实也没有纠结的必要。如果将佛经当做满足私欲的工具,简直是暴殄天物,违背大道正法,远离「至善」的境界。
读经常给人思路开阔、灵感迸发之感悟,让人获得更多正向的智慧能量,挣脱逆境,心性转好,易于正面思考,转心、转念,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心情好了,想得开了,情绪稳定,心无波澜,而这些才是我们最珍贵的无用之大用。
有人评价当今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太多为精致利己主义者,读书人多是负心之辈,究其原因,我想在于私欲过重,太着眼个人利益,太计较得失,少有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和为众生服务的高尚格局,不注重探寻精神层面的富足,和生命本真的意义,与圣贤的教诲渐行渐远。我们急需为忙碌的人生留出一点缝隙,去功利之心,做一些看似「无用」之事,回归至善之境。
格物是断烦恼,是消业障。物是物欲,欲望,欲望要把它断掉。格是格斗,这自己跟自己打仗,把自己的欲望战胜。战胜之后,智慧就开了,这个东西是障碍智慧的。烦恼、业障消除之后,自性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你的意才诚,你的心才会正,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而后致知,致知是开悟,真实智慧现前。所以你只要有物欲横在心里,你的心就不会开窍,你的心只会生烦恼,不会生智慧。你要想象惠能大师一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很令人羡慕。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心里没有烦恼、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这个心就常生智慧。我们要不把这些东西拔除,智慧怎么会现前?这是修行的根本,从根本修。」
有人觉得格物致知就是要我们克服自己的欲望,没有欲望人生岂不是没有乐趣?这是一种自我催眠的漂亮话,人如果只有依照欲望行走,内心只有充满要满足欲望的念头,就会越来越跟畜生道、三恶道相应,失去当人的资格,未来有无尽的苦等着。而格物致知,让我们可以守好本心,守好自身的言行,让我们至少不会堕落。
我们要如何透过佛法修行,让内心的自性光辉尽早透露出来?每天诵经、静坐、内观,莫小看这些每日重复的功课,日积月累,我们的心性就会渐渐越磨越光。佛法是教导我们了解世间的真相,以及内心妄想烦恼的根源,只要我们逐渐深入并暸然佛法于内心,就会将内心的乌云拨云见日,不再迷惘于邪见中。《六祖坛经》:「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华严经》:「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用佛法的修行,来清洗自己的内心,用格物来革除内心的各种杂想、妄念,要能放下财色名食睡,各种物欲享乐的执着心,不追求各种功利主义,内心的佛性才能彰显,是为致知。格物致知,是自己不断去实践内心修行的一环,当有更进步时,智慧就会更加透露出来,此时,能够觉察、发现自己有着更清净无忧的自在心即是!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20 20: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