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80,208贴子:16,761,893

导师给的两个有趣问题很简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格拉底Apology的讲义上。两个问题8u怎么选。
第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遭受了最爱的人蒙骗,ta对你说有一个药物可以让你忘掉痛苦并让你觉得ta一直爱着你你会同意使用吗?没有副作用。
第二个问题,你会选择穿越到过去但是没有带任何记忆回到十年前吗。也许会经历不同的事情但是痛苦和快乐都是相等的。(你也可以理解为痛苦和快乐是和你原来十年所经历的一样多)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1-21 15:18回复
    人生观属于体验派的会。
    “宁愿你骗我一辈子”,是很著名的台词。
    十年喝一次孟婆汤吗,现代大郎们的寿命一般是八十多年喝一次。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21 15:31
    收起回复
      1 选择谁是你
      2选择如何看待死亡
      直接扎导师车胎就行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11-21 15:45
      收起回复
        感知和记忆是意识中很重要的部分,就像直升机的陀螺仪,是人用来分辨真实和虚幻,维持意识方向的。这就产生两个疑问,1忘记痛苦后的我还是我吗?2穿越是意识穿越,还是旧的意识消失,复制产生新的意识?再回头看楼主的问题。
        第一个,忘掉痛苦并让你觉得ta一直爱着你,这就是很可怕的副作用。如果这种药物存在,人类将会很难定义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一个人。
        第二个,就算带着记忆回到十年前,都不能保证醒来的是自己(自己原本的意识持续),还是拥有相同记忆的另一个人(自己原本的意识消失)。你现在还不保留记忆?


        IP属地:浙江4楼2024-11-21 17:05
        收起回复
          1.不会2.不会


          IP属地:马来西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21 17:09
          收起回复
            >《苏格拉底的申辩》(古希腊语:Ἀπολογία Σωκράτους Apología Sōkrátous) 是柏拉图《对话录》的其中一篇,此书记录了苏格拉底接受审判时的个人辩词。苏格拉底辩驳对于他“腐败青年, 不信仰众神而新立神祇”的种种控诉。其演讲没能阻止对他有罪的判决,苏格拉底被判以死刑。


            IP属地:北京6楼2024-11-21 17:10
            回复
              不会
              不会


              IP属地:山东7楼2024-11-21 17:11
              回复
                假设我会毫不犹豫地相信这个告诉我药效的人说的话,那么第一个我有可能会选,而且我相信很多人也会选,尤其是在失恋的时候想摆脱这种感觉。对第一个选否的人忽略了负面因素对选择的影响。如果把第一个问题改成,如果你没有遭受任何负面的事,但是如果你毫不犹豫地相信“如果吃下药丸,就能感受到你活在天堂,感到比当前状态大得多的快乐和幸福,直到寿终正寝过完一生,虽然这种感受是虚假的,那么你愿意吗?这个问题就不同了。可以得出结论,根本上是一个效益计算的问题。在失恋时,人可能觉得继续这样活着没价值,不如吃这种药丸让现实中的自我死亡,取而代之以幻觉中的自我。在什么负面也没有的时候,人就会觉得让现实中的自我死亡的总效益为负而且绝对值很大,就会拒绝。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11-22 00:51
                收起回复
                  第二题不是很明白。是只有十年的记忆消失但这十年之前的不消失,还是说全部都消失?如果是全部都消失那肯定不会选,因为这代表自我的死亡。如果是只有这十年消失,那一个人有可能会选,也可能不会选。根本上还是效益计算的问题。如果这个人当前获得了十年前所没有的技能或成就,而且他/她感觉如果退回十年前有相当高的概率由于选择了其他道路而失去这些技能或成就,最终导致更不理想的局面,那么就不会选择。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11-22 01:01
                  收起回复
                    所以说,如果导师企图把这两个问题当成思想实验,依据直觉导出某个哲学结论,那恐怕除了决策理论的最一般结论之外,什么也得不出来。比如得出结论“真实比虚假有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错误结论了,因为我们不一定认为真实比虚假更有价值。即使学生普遍给第一个答案“否”,也得小心这个证据。这个证据有一个干扰因素你作为实验者要排除,就是学生没有切身体会失恋者的痛苦,因为他们当前的精神状态是舒服地坐在椅子上听讲的结果。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11-22 01:05
                    收起回复
                      又想了一下,我觉得我可能误会了这两个问题的目的。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涉及了“自我的死亡”。第一个例子里,永远进入幻觉世界直觉上是自我死亡,第二个例子如果是记忆完全消除,那直觉上也是自我死亡。所以如果假设回答者完全是不受非理性因素干扰的,而且直觉的答案确实都是不,那么这可能得出结论:我们害怕死亡是因为害怕自我消失。
                      但是苏格拉底不害怕死亡,是因为他认为灵魂会不朽。
                      如果是这样,那这个讲义就有道理了,它是想告诉读者,苏格拉底死亡不可怕这个结论的关键前提是“灵魂不朽”,如果这个前提是假的,那么死亡就应该是可怕的。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11-22 02:01
                      收起回复
                        1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22 06:21
                        回复
                          2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22 06:21
                          回复
                            3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1-22 06:21
                            回复
                              4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1-22 06: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