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书院吧 关注:10贴子:73
  • 9回复贴,共1

孔子三见老子,三段话,说破天道玄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次相遇
孔子与老子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共话礼制,但更深刻的体悟来自老子对“上善若水”精义的诠释。在周王朝的藏书室中,老子以水为喻,启迪孔子道:“你为何不能效法水的德行呢?”孔子困惑不解,追问水的德行何在?老子淡定地回应:“善行的巅峰就如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居于众生所排斥之地,却更贴近道,这是谦逊的美德。江河能汇聚众河,因为它谦逊地位于下游,成为百川之王。水,宇宙中最柔弱之物,却能穿透坚硬的障碍,水滴石穿。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25 19:46回复
    柔克刚,弱胜强。无形之物能进入无缝之物,无声之教化和无为之利益胜过有为之行动。”孔子茅塞顿开,感悟道:“世人高高在上,唯有水居于下。人喜安逸,唯有水处于险地;人好洁净,唯有水在污秽之中。水之善行,众人所厌弃,故无人与之争,乃为至善之境。”在黄河畔,老子继续劝谕:“不与天下争斗,天下便无人与你争。效仿水的德行,最贴近于道。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25 19:47
    回复
      水最贴近于道,而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水避高趋下,不回流,善用地势的差异。深潭之水,清澈而宁静,却深不可测。水虽有流失,却永不枯竭。默默滋润万物,无求回报,这是水至善至仁之品格。”老子又补充:“戒骄戒躁,要顺应时势。否则,名声先行于人,声势如老虎咆哮。这样,谁还敢用你呢?”孔子听后恍然大悟。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25 19:47
      回复
        第二次相遇
        老子辞官归来,两位中国哲学大师在苦县曲仁里再度交流。这次谈论仁义,然而,老子不认同孔子对仁义的理解。老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认为追求仁义扰乱了人的本性。他指出:“人出生于这个世界,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有序周而复始,飞禽走兽和谐共存。这并非人为刻意,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25 19:48
        回复
          人生于宇宙间,有自己的生存之理。人的生死荣辱,都应该遵循自然之道。顺应天理,任凭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人的本性就显现出来。而人为的标榜仁义只会使人远离仁义。”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25 19:48
          回复
            第三次相遇时隔多年,孔子已名满天下,而老子隐居于世。这次,两位大师深入探讨何谓天道。老子说:“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语言无法传授,是常人智慧无法理解的。所谓得道并非真正得道,而只是体道。如果你试图像认识有形物体一样认识它,凭借眼、耳和语言,那永远无法理解道。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不能体悟到道的存在,道将无法保留。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需要在现实中得到印证,得不到现实印证的道,不能畅通前行。这是为何得道者虽然有内心的领悟,却不能向他人传授的原因。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25 19:49
            回复
              一个人如果只是希望从外界获取对道的认知,而不愿用心去领悟,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意教导他。“学问渊博并不一定理解大道,正如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无用的知识和辩术早已被圣人所弃,因此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道的状态。道深似海,高耸如山,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它们永无穷尽的动力。宇宙万物因得道的给予而不匮乏。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25 19:49
              回复
                老子的言论,如同涓涓细流,道尽天道玄机,孔子受益匪浅!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25 19:50
                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25 19:50
                  回复
                    感谢善知识的分享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26 0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