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细雨中吧 关注:416贴子:44,351

中华瑰宝 良渚文化玉器精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良渚玉器概述 
  矿物学研究显示,良渚玉器最主要的原料为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同时蛇纹石、叶蜡石、萤石、绿松石、玛瑙等似玉美石也占有少量的份额。良渚软玉的性状虽然相当丰富和繁杂,但仍可以大致归纳出依器类而作选择的两大类。两类玉料的性状差异类似于后世和田玉中的仔玉与山料。一类质地细腻,含杂质和杂色较少。未受沁时,呈半透明的淡湖绿或绿色。受沁后,随着玉料堆积密度的降低与显微结构的变松,造成光线的漫射,逐渐白化变成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即所谓的"鸡骨白"或"象牙黄"。这类玉料多用以制琢琮、钺、璜、冠状器等器型。另一类所含杂色和杂质明显多于前一类。未受沁时,呈墨绿色,受沁后,器表常呈现出由乳白色网状纹理与浓淡不一的色块形成的斑杂画面。受沁后不呈"鸡骨白"是后一类玉料最根本的特征。此类玉料主要被选用以制琢璧和良渚晚期的高节琮等一些器型。 
  在良渚玉器制琢工艺的某些环节上,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焦点之一是"砣"的问题。一些玉器表面留存类似等径圆的圆弧状切割痕迹,分别被读识为"以筋、弦等柔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和"砣切割"。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良渚治玉过程中使用了在快轮制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机械装置,其中以管钻机械最具代表性。在玉料的切割阶段,虽然不能排除使用机械装置的可能性,但尚未发现有明确使用"砣"的痕迹。仔细观察,良渚玉器上保留的弧形切割痕迹与商周时期砣切割痕迹有明显差别:良渚弧形切割妆 呈弧形抛物线状,切割后留下的台痕较柔和,位于切割方向的内弧;而商周砣切割留下径圆形状的痕迹,切割后留下的台痕多生硬,位于切割方向的外弧。由此判断良渚玉器上的绝大多数弧形切割痕迹都是线切割的杰作。线切割还被用于拉割玉镯中孔等直径较大的穿孔和透雕纹饰。除线切割外,良渚玉器表面也常见到以片状硬性的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锯切割痕迹。线切割和锯切割是良渚时期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玉料和提高效率而采用的行为有效的解玉手段。 
  争论的焦点之二是琢刻纹饰的工具,良渚玉器的纹饰琢刻方式有浅浮雕结合阴线刻,透雕结合阴线刻和纯粹的阴线刻等。至于琢纹工具,曾有鲨鱼牙齿、燧石小刻刀和天然钻石等多种见解,虽然近来多数人已接受高硬度细石器为良渚玉器琢纹工具的观点,但对于如何运作仍见仁见智。出土良渚玉器中素面无纹的占绝大多数,表示纹饰的琢刻并非一般人都能胜任。有件琮式镯,在宽仅3.5毫米的凸棱上竟然镌刻了十四条细密的凹弦纹,须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分清它们彼此的界限。如此鬼斧神工在现代似乎也只有微雕大师才堪胜任。因此,有学者认为雕玉是良渚时期既尖端又神圣的技术,很可能只有巫觋才够格参与,也有学者提出当时可能存在两种玉工,一般玉工从事井矿、解料、成型和磨制粗坯的工作,显贵者则垄断琢纹的资格和技术。依照出土情形和器物形制两方面的差异,良渚玉器可以区分为单体件与复合件两类。单体件顾名思议指器型完整。使用时不需要跟其他器件复合就具有独立功能的玉器。而复合件则相对于单体件而言,专指那些与其他器件复合后才具有完整功能的玉部件。 
  良渚单体件玉器和种类并不丰富,仅有琮、璧、玦、镯、勺、匕等少数器类。其他种类的良渚玉器多数属于复合件。依形制与复合形式的差别可将良渚复合件玉器再分为组装件。组佩件、穿缀件和镶嵌件四类。凸榫、卯眼、凹槽、销钉孔、穿孔、钻眼以及未经抛光的粗糙面等都是复合件玉器最基本的形体特征。 
  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早期主要是龙首纹,显示出江淮地区玉器对良渚文化的影响。龙首纹主要琢刻在圆形环、镯状玉器的外缘,也有个别圆雕作品。兽面纹的出现表明良渚文化自己的玉器纹饰已经成型,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兽面纹就是龙首纹变异而来的。神人兽面图像及其简化与抽象的图案,是良渚中晚期玉器上最普遍的纹饰内容,并且也成为玉梳背等一些玉器造型的圭臬。 
  良渚玉器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自然不是一次精品展或一篇导读文章所能涵括和传达的。作业中国文明的特质之一,对玉器的崇尚源远流长,儒家文化更赋予玉以"十一德"、"五德"的道德内涵,"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些耳熟能详的辞句正是中国玉文化的精髓所在。不过寻根溯源,落脚点仍然离不开良渚玉器,以玉器为代表的良渚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周边诸考古学文化渗透、穿插,将其文化因子特别是玉器化入到周边诸考古学文化的肌体之中,依赖于这些考古学文化对良渚玉器的禀承、传递和发扬光大,以琮、璧、钺为代表的良渚玉器最终才得以融会到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玉礼器系统之中,并占据醒目的地位


1楼2006-09-28 16:45回复
    良渚文化 琮 
    说明:1986年浙江省馀杭县反山出土,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8.8、射径17.1-17.6、孔径4.9厘米
      该琮黄白色,有不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迂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与兽面复合的图像,共八个,系首次发现。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这一种人与兽面复合图像为良渚人崇拜的神徽。
      分为四节作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四角相同,左右对稀薄。
      这件玉琮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头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2楼2006-09-28 16:46
    回复
      史前 良渚文化胸饰


      3楼2006-09-28 16:46
      回复
        史前 良渚文化管珠一


        4楼2006-09-28 16:47
        回复
          史前 柄形


          5楼2006-09-28 16:48
          回复
            良渚 玉琮


            6楼2006-09-28 16:48
            回复
              良渚文化 


              7楼2006-09-28 16:49
              回复
                史前 


                8楼2006-09-28 16:49
                回复
                  史前 


                  9楼2006-09-28 16:50
                  回复
                    史前 


                    10楼2006-09-28 16:50
                    回复
                      史前 钺端


                      11楼2006-09-28 16:51
                      回复
                        史前 钺冠


                        12楼2006-09-28 16:51
                        回复
                          史前 


                          13楼2006-09-28 16:52
                          回复
                            史前 牌饰


                            14楼2006-09-28 16:53
                            回复
                              史前 牌饰


                              15楼2006-09-28 16: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