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10,581贴子:26,931,668
  • 12回复贴,共1

发个科普贴,不喜勿喷,不是复制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骑兵的


1楼2012-10-04 22:45回复
    轻骑兵,其战术应该不是正面冲击有准备的重装备的对手,但可以冲击队形散乱或士气低下以及装备比自己更轻的对手,这就是说,需要把轻骑兵的优势——机动性,转化为另一种优势,即对手的散乱队形,低下士气和更轻的更简陋的装备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才能投入决定性的攻击。
    首先说明一点,即:即使是轻骑兵也不可能单靠弓箭标枪等远程武器制胜。无论哪一个军事强国都没有这样的先例,一个是成本原因,有杀伤力的箭并不是便宜的东西,而弓箭的命中率也不高,更重要的是没有命中要害的弓箭并不能带来很大杀伤,身中数箭数十箭甚至夸张如杨再兴身上箭头有2升的人都还在抵抗。因此无论是谁也不可能单凭弓箭制胜。即使到了一战,甚至二战的中国战场,那样的火器装备情况之下大规模的肉搏战仍然是结束战斗的重要甚至主要手段。当然,对付实在装备低劣的只凭弓箭还是可以的。不过那只能算暴民不是军队。因此决定性的肉搏冲锋十分必要。
    而怎么把机动优势转化呢?这就牵扯到战略纵深问题了。
    对于一个没有战略纵深的国家来说,轻骑兵就是笑话。因为敌人扑上来的时候,你躲不开,就好比在一个山谷里遇上了一头猛犸象,你再多尼安德特人也是白搭,人家冲上来你挡不住,躲又躲不开,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大蹄子踩过来。我们不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在一个死胡同里,一头野牛正面遇上了十只狼,我只能说悲剧啊,剩下的只有肉泥了(硬生生踩过来夹着尾巴逃都没地方)。但是不是说自然界中是猛犸捕杀人类,野牛捕杀狼群呢?显然是可笑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机动性带来的优势,这种优势看不到,但是就是存在。
    


    2楼2012-10-04 22:46
    收起回复
      下面进人正题,怎么发挥机动优势。其实这一点我们的祖宗和狗的祖宗(狼)都知道,就是边缘骚扰搅乱队形,然后快速整队形成局部上的以多打一,以快打慢,以整齐打散乱。这样就获得了优势的转化。至于具体方法,我无法一一解释,一是本人能力有限,二是本人没那工夫。只说一种,就是蒙古人比较经典的打法。在蒙古对付波兰时使用的。
      首先,蒙古人采取攻势,进入波兰烧杀抢掠,逼波兰人交战,因为如果固守城堡就意味着等蒙古人一走波兰地区就可以饿死老鼠了。这是第一步,制造一个打野战的优雅环境(汗,我不是那个意思啊),事实上波兰人的尚武传统也不允许他们逃避。就这样,野战顺利开始。第二步那就是死皮赖脸的拖,臭不要脸的缠,没皮没脸的就是不和你交上手,哪怕跑到天涯海角。无论从马匹数量,耐力,还是个人骑术以及对这种严重不负责任行为的适应程度来说这个事都是蒙古人的特长。于是波兰国王认为对方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已经溃败了(拜托,人家还没开始打好不好)于是追击。
      众所周知,西方重骑兵(这时候还不是板甲骑士)在冲击时会列成严密的队形,这是有道理的,原因是他们用的矛有效攻击范围只有正前方一小块,列队才能让对方躲不掉,而波兰国王却没有发现自己其实已经乱了阵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动手因为这时候动手打赢了也是惨胜,对方马力未尽,斗志正盛,会死命抵抗的。于是蒙古人发挥了骑射优势,你们人不怕累,穿的跟米其林轮胎广告似的厚厚一层,总不成马也有盔甲吧?就算射不死你马也给他放放血。
      (什么,可以回射蒙古人?!别说弓箭比不过人家,你也不是吃这碗饭的。还有一点,向后射箭相对空气的速度要减去马的速度,想前射要加上马的速度。相对空气快了那就是阻力大了,减速快。那可不是相对对手的速度快啊。这一减一加,威力就更差的远了。所以在高速路上向后扔东西能砸死人,你想向前扔东西,表示毫无压力,迟早砸中你自己,根本砸不中前面的车。这才是蒙古歹射法的奥秘所在。明朝也总结过不可以轻易追击蒙古人的原因,就是这个。同样的弓箭人家搞死你不偿命。)
      于是追击追的心酸不已的波军,士气也跌了,马也累了,队形也散了,还丢了一整路因为马被放血致死只能步行的同伴。这时候醒悟,晚了。。。。。。蒙古人迅速整队,对面的也想收拢队伍,无奈头伸得太长,已经看不见屁股了。于是蒙古人列着堂堂之阵扑了上来。不要小看这个阵势,要是对面也列了阵那蒙古人不够看的,可是对方还是散兵队形呢。
      


      3楼2012-10-04 22:48
      收起回复
        队形的优势在格斗中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阵型的作用,想象一个重装骑士面对着向他扑来的两到四名蒙古人(因为他们散了,蒙古人整队快,队形更加密集)如果他没有选择掉头就跑的话,会是这样——他举着矛的正前方不会有人的,很明显,人家又不傻,一匹马的宽度挤一挤总是有的。。。。。。这时候如果该骑士没有换武器,那他其实已经死了,拿着个伤不了人的长矛干嘛用啊?!(前面说过过长的长矛是一种职业军队列阵才能使用的东西,不排除超人能用这家伙肉搏,但这种能把个长矛轮转如飞的人绝对是珍稀品种)从他身边掠过的蒙古人轻挥狼牙棒,一颗大好头颅化为乌有。。。。。。如果他换了武器,也就是长剑,重锤之类的,也无妨,在他右边的注意防守(用武器卸力或躲开),左边的狼牙棒或者弯刀依旧挥来(左撇子反之)。注意,盾牌是无法抵挡两马高速交错时棒,锤之类重兵器攻击的,甚至马刀在这时都能砍开三十厘米的木桩
        可以想象,这些勇敢者顷刻间化为灰烬,但只有少数人在死前有机会砍到一个蒙古人,还不一定砍死了。其他胆怯的一定掉头就跑,这下后面刚整的队全泡汤了,而且这一次甚至有很多屁股对着敌人的,蒙古人只需挺起手中的武器,砍上去就行了。这种连锁反应根本无法遏制。除非有极好的通信手段或者后阵中有个绝世名将,让他的军队后撤,列阵,前面来的不管是敌是友一律捅死。可惜,这种小概率事件不是战争是应该希望的。
        


        4楼2012-10-04 22:49
        回复
          这就是轻骑兵对付重骑的战术之一,还不包括设伏,长时间拖延之后夜袭,始终不接触抢完了就走的流氓打法等很多种方法。而重骑兵对付轻骑兵只有两种办法:一、祈祷对手傻到与自己正面交手;二、攻其所必救,以逸待劳。但是,在打蒙古这样的对手时,根本没有合适的必救之处。而且欧洲没有万里长城可守。而且长城也有被击破的可能。
          这就是大纵深作战的轻骑兵的威力。
          但是欧洲人为什么没有发展轻骑兵呢,还是那个问题——纵深。欧洲普遍存在的是小国,这些国家不可能让轻骑兵避实就虚,也无法实施战略机动。因为你没有那么大的国土,总不能在第三国地界上打吧?!当时的俄罗斯还是一系列公国呢。另外欧洲也没有那么多马。而当后来欧洲出现了一些大国之后,轻骑兵也就相应的有了发展。
          所以轻骑兵绝对不是历史的退步,在中国,骑兵其实经历过一个轻----重-----轻——重的过程,在唐时大部分重骑兵被淘汰了,在宋朝,重骑兵又有了一个兴起,其原因让人很难堪——宋朝无力组织大规模骑兵作战,所以异族不用担心轻骑兵战术。只打打步兵,当然用不了那么多花哨。重骑冲锋非常管用。
          


          5楼2012-10-04 22:50
          回复
            接着分析一下蒙古人的肉搏能力


            6楼2012-10-04 22:51
            回复
              简析蒙古军队的肉搏战使用频率和能力。
              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蒙古军队之后发现这其实是一只有很强格斗能力并经常使用肉搏战的军队。


              7楼2012-10-04 22:51
              回复
                首先,蒙古军队每克一城都会留下工匠,那么蒙古人应该拥有数量远远超过对手的工匠,这些工匠去了哪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生产力决定了战争方式的可选范围,他对研究战法是有重要意义的。关于工匠的去向,我们可以做两种分析,如果蒙古军随身携带这些工匠,那么他们必然是一直完全不担心敌人近身肉搏的军队,因为工匠们绝对不会是好骑手,也就使蒙古人丧失了高速机动能力。而如果这些工匠是运到后方,那么他们的任务只能是——打造兵器甲胄。拥有了大量工匠并拥有了各国技术的蒙古人绝对有能力装备当时最有效的盔甲和兵器。在所有的武器中,制造盔甲是最需要熟练工的,因为工作量巨大且每一步都不是未经训练之人可以承担的。从这一点上分析,蒙古人很有可能大量装备了精致的盔甲,而不是以游牧的形态去作战的。(另外说明一点,攻城武器的制造并不需要如此大量的技师,海量民工加上少数指挥人员和技术工种就行,主要是力气活而非技术活,关键是物资,民工和监工)。
                其次,从网上并不详实的资料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蒙古军队中应该编有数量众多的重骑兵。注意,这里的重骑兵并不是骑兵坦克,而是负责格斗的骑兵,他们身上不是板甲,但从职能上分析,也绝对不会是轻甲。当时的欧洲也并没有比链甲,锁子甲和鳞甲更好的盔甲,板甲是一两个世纪之后的事。综上所述,蒙古人以格斗作为攻击手段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9楼2012-10-04 22:51
                回复
                  下面来分析战例
                  首先,蒙古军队有一个巨大但经常被忽视的特点——屡屡攻城且基本攻无不克。这并不是几件火器,几种弩炮就能解释得了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攻城是以肉搏战为主的战斗方式,并且攻方要有良好的防护手段,否则将伤亡巨大而得不偿失。反观蒙古人似乎并不惧怕攻城。甚至可以说十分擅长攻城,这就说明了蒙古人绝对拥有高于对手的装备和搏斗技能!而不是像一般认识中依靠耍赖的不近身战法。也许有人说蒙古人攻城是靠俘虏和佣兵,这种话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如此艰苦的战斗,这些人根本就靠不住,必须有大量蒙古人带队和压阵。炮灰之所以叫炮灰而不是敢死队,是因为他们的装备,战斗技能,战斗欲望和对损失的接受能力都不行。即使是雇佣兵也不能让他们去攻击玉龙杰赤这样的坚城。但蒙古西征时打下的坚城可不止一座两座,甚至是数以十、百计的。如果蒙古人对对手没有压倒性肉搏优势,就他那人口基数死也死光了。
                  上面已经从理论上分析了蒙古人可以装备重甲,也取得了对敌人的肉搏优势。下面分析一下几个具体的例子以便对蒙古人的标准战法有一个了解


                  10楼2012-10-04 22:52
                  回复
                    选择战例——八鲁湾之战和艾因贾鲁之战,这两战皆是蒙古人辉煌的——————败仗……
                    我之所以用这两场战斗原因有二:一、这两战由于意义重大,因此资料比较详尽。二、这两战蒙古人都打得比较死板,且面对的是数量远超过自己的对手。我个人一直认为死板的将军才是研究标准战法的最佳手段,屡出奇谋往往并不能反应出一支军队的真正实力。就像有些将军能带骑兵翻山越岭,但并不是说他的骑兵就是靠山地战吃饭的,有的战例中用坦克在沼泽地作战,但也不是说坦克就适合沼泽地带。偶尔出了一次弓箭产生较大作用的战斗也不能说弓箭就是制胜法宝。只能说面对特殊情况不得不用特殊手段一搏。教条主义的将军往往反映了一支军队的标准战法


                    11楼2012-10-04 22:53
                    收起回复
                      八鲁湾之战:
                      当年春,成吉思汗闻知扎兰丁拥重兵盘踞哥疾宁地区,急令失吉忽秃忽与帖客扯克率领3万士兵进军哥疾宁,牵制扎兰丁的军队,保障拖雷军在呼罗珊地区的任务顺利完成。4月,扎兰丁率军从哥疾宁北进至八鲁弯(今阿富汗恰里卡尔东北)。成吉思汗闻讯后, 命令失吉忽秃忽军进至八鲁弯,与扎兰丁军对峙。扎兰丁在此已聚集了10余万军队,他自率中军,以阿明灭里军为右翼,阿黑剌黑军为左翼。
                      失吉忽秃忽考虑寡不敌众,密令军中扎了许多草人,置于军后,仿佛似援军一般。临阵时,前面的军士,仍照常厮杀,战至半酣,将草人载于马上,从后推至。札兰丁军果疑有后援,渐渐退却。独札兰丁奋然道:“我众甚盛,怕他甚么?”随即率军两翼包抄,将失吉忽秃忽军围住。失吉忽秃忽知计谋已被识破,忙令军士视旗所向,冲出敌阵。谁知敌军已四面合围,似铜墙铁壁一般,失吉忽秃忽自觉顾命要紧,只好率众突围,冲开一条血路,向北而逃。敌骑乘势追杀,蒙古士兵死亡无算,军械马匹,亦被夺去不少。自蒙古军西征以来。这算是第一次惨败。
                      


                      12楼2012-10-04 22:53
                      收起回复
                        很明显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强敌蒙古人似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使用放风筝战术,而且蒙军也并不在意山谷这种明显不适合放风筝的地形,这说明这种战术似乎并不那么受蒙古人青睐。蒙军主帅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列阵对决。我只能说,放风筝这种战术似乎根本就不在蒙军主帅脑中占据什么地位。
                        而事后成吉思汗在对失吉忽秃忽的批评中也没有提及放风筝,反而说山谷的地形不适合骑兵的大规模冲锋而是骑兵陷入了原地作战……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很可能放风筝战术只是一次经典的巧计,被当做新鲜事来记录的,实际功效并不怎么样。否则蒙古大汗,人杰铁木真没理由不推崇这一战术而不在这一次事件中提出。
                        


                        13楼2012-10-04 22:54
                        回复
                          搞完收功。。。手打勿喷


                          17楼2012-10-04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