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吧 关注:181,172贴子:6,538,710

【忧容童子】英雄志烂尾的理论依据:论侠义文学的开放性传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小哎呀镇楼


IP属地:江苏1楼2013-08-21 21:49回复
    @secyear @修远DouD 向日所言怪文已完成


    IP属地:江苏5楼2013-08-21 21:51
    回复
      本文半是戏作 半是严肃 想法奇特 大家担待


      IP属地:江苏6楼2013-08-21 21:52
      回复

        =====================提前为英雄志真的烂尾打下一个理论基础=================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这句话曾引起轩然大波,至今争讼不休。08年我写了篇文章说【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方有英雄志】,讲英雄志有一条紧密互动的人物链条,在写法上为金古所无,方有其独特的地位。时光荏苒,如今已是五个年头经过,名剑俱坏、英雄安在,当年的口号,怕也该变成【金庸封笔古龙逝,剩个太监英雄志】。
        当然,我辈众人怀着殷殷期盼,都相信英雄志不会烂尾。但刻下,我们却已可开始总结《英雄志》一书的价值。依照孙晓【写完隆庆再完成英雄志】【隆庆一月一更,两月一回】的情况,我们可以估计下个五年之内,英雄志还不会完结,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这个新的【五年计划】内,暂时定义英雄志的文学地位。当然,为防野狗不测,这也是提前为英雄志真的烂尾打下一个理论基础,不至于身死为天下笑。


        IP属地:江苏9楼2013-08-21 21:53
        收起回复

          这话怎么说?所谓【烂尾】,可以以另一个词儿文饰,就是【开放性】。《雪山飞狐》中,小说的中心矛盾是很难处理的,于是金庸干脆不写最后一刀到底砍没砍下去。这就是借用了现代小说中的【开放性】,但是在主流文学中,【开放性】一般用来展示世界的无穷可能性,开放性的文本可以做多重解读。金庸在类型小说中的移植,却非故意制造歧义和多重解读,而是一种“耍滑头”。故而这是一种【伪开放性】。(个人观点,可以再辩,和主题无关。)
          但是《英雄志》一旦烂尾,却可以说是【其来有自】,他具有一种真正的【开放性】,并且并非移植于【现代文学】,而来自于中国传统侠义文学,我称之为一种【史官武侠传统】。


          IP属地:江苏10楼2013-08-21 21:53
          收起回复

            ==========================正宗侠义:史官和说书人========================
            既是传统,我不得不追根溯源,娓娓道来,入题缓慢之处诸位看官莫怪。
            《史记》作为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开山鼻祖之一,使用了一个极重要的技法:【合传】,即把看似不相干的人物因着某种主题合并起来一同造传,这不仅是节省笔墨,更有微言大义。最耐人玩味的如《屈原贾生列传》,写两个不同时代的苦逼屌丝文人,又如《老庄申韩列传》,分写两个道家人物两个法家人物,看似荒诞不经,却暗示了一条【权术】观念形成的隐线,这在后来发展出一套大学问,也即【君人南面之术】【帝王术】。
            这种暗藏主题将许多不太相关人物组织起来的【合传法】,在后世的小说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儒林外史》,使用一条松散的情节链条,写出了一组天下文人群像,虽是长篇小说,但【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因其如此,便无所谓严格的开头、中心矛盾和大结局,成了一部【开放的长篇小说】
            (关于中国文学大传统不再多说,请参看张大春在《小说稗类》中的附录文章《离奇与松散—从武侠衍出的中国叙事传统》,此文阐述了古典文学【将小说视为一种传记】的传统,长篇小说因【合传】而离奇松散、甚至拒绝因果关系,只录故事,并不负责对情节做出一个绝对合理的解释。此文和本文多所互证之处,不一一点出。)


            IP属地:江苏12楼2013-08-21 21:54
            收起回复

              作为近代武侠小说的鼻祖,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和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更是将这种【侠义文学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江湖奇侠传》由赵家坪水陆道场之争入手,写湖南地头的侠与盗,也写昆仑、崆峒两大派系之争,但主剧情条基本没动过,而且结局早已发生。作者每每在全知视角下说话,说为了完整的了解这场争斗,我们必须要知道某某人的故事,于是便转入该人传记。此人在接下数页之中独当一面,但是很快复又消失不见,并不见和主剧情发生什么关系,只是由他又引出别人来,似一千零一夜般,复又把故事传递下去。
              一方面,这造成了通篇结构极其松散,甚至一笔荡开写了茫茫多回的“刺马案”,却对于主剧情高潮的“火烧红莲寺”只得寥寥数页。最后的结尾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至于两派的仇怨,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释。不过在下写到这里,已不高兴再延长下去了,暂且与看官们告别了。以中国之大,写不尽的奇人奇事,正不知有多少?等到一时兴起,或者再写几部出来给看官们消遣。】
              老子不高兴所以就不写了,平江不肖生这个太监,做的强悍。
              但另一方面,小说言之凿凿、或断或续,将整个系谱打造成了一派史书气象,并自谓:【此书取材,大率湘湖事实,非向壁虚构者也。】,不负他【江湖奇侠传】的初心本旨。
              《蜀山剑侠传》则从李英琼父女避世川中说起,引出峨眉派和五台派的斗剑,又是两大派系正邪之争,主剧情主要针对的是峨眉第三次斗剑,却从未直写,只当成一件既成事实间或提上两笔。故事也非线性连贯发展,有联系的故事之间相隔甚远,作者反倒旁逸斜出、不急不慢地叙说新出人物的来历、背景。这种写法十分违背普遍阅读习惯,但若从【侠义文学传统】上看来,正相契合。还珠楼主按这种写法,恐怕也并非因天朝成立而不得不弃笔,大概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和平江不肖生一样,做个理直气壮的太监。
              说了如此许多,其实大家顾名思义,从《刺客列传》到《三侠五义》《七剑十三侠》再到《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传》,单看标题,【史官】和【合传】种种特性,便已俨然其中矣。


              IP属地:江苏16楼2013-08-21 21:55
              收起回复

                =========================金庸古龙对传统侠义的背叛=======================
                西方奇幻有【史诗奇幻】和【剑与魔法】的两大分类,中原武侠,也可以分为【史官武侠】和【传奇武侠】。所谓【传奇武侠】,便是源出唐代传奇,单写一个武侠故事,有首尾、有中心,如《聂隐娘》《红线盗宝》等短章若是。因为传奇故事本就出于佛老之言,以描写光怪陆离为能,自也没有史家特质,无树碑立传之心。
                金古之作,大部分是【传奇武侠】。古龙小说尤其紧扣核心,比如《多情剑客无情剑》第一部主要围绕金丝甲展开,甚且出现大量龙套人物连续相杀的场景,在【史官武侠】中每一个出现人物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可是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结构式的人形道具了,用完就死,是【封闭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第二部则紧扣小李探花和上官金虹之战,出现人物用手指就属的过来了。李寻欢遇到自己的“蒸笼”,解开了“枷锁”,释放力量、一刀必杀,K.O.,干净利落。又如《天涯明月刀》,傅红雪从头到尾一直寻找那寓言般的人物公子羽。结构,这时也成为寓言寓意的一部分,不容横生枝节,也是【封闭的】。


                IP属地:江苏18楼2013-08-21 21:56
                收起回复

                  金庸的路数则比较难以捉摸,前文已论及,他写了一些【伪开放性】的桥段。一方面,他的拿手绝活是用【秘籍】为核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这和古龙的侦探式剧情一样,往往秘密解开的时候,情节就进入高潮而结束了,这无疑是【封闭的】。另一方面,金庸又常通过制造【江湖系谱】来使剧情磅礴壮观,如《射雕》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倚天》中的光明左右使和四大法王,《天龙》中的南慕容北乔峰等等。这给读者带来一种精彩纷呈的观感,但和【史官武侠】不同,金庸并不是要分别写这些天王法王们的故事,而是耍了个技巧。当详写这一系统中的某个人物时,和该人物处于同一层次的其他人物也会被读者重视,当他们终于出现的时候,带来的戏剧性效果将翻倍。比如读者醉心于杨逍的时候,便想知道范遥在哪里。当读者看到【紫衫龙王】黛绮丝身份揭开时,自也会大为惊叹。如果没有【系谱】的烘托,这种期待和惊奇都会大减。但说白了,这还是偏于技巧。
                  当然,在张大春的《离奇与松散》中,他以《天龙八部》立论,自然是认为《天龙八部》符合了【侠义传统】,是一部【无人不悲、无情不孽】的【合传】。但我始终觉得,《天龙八部》虽说有三个主人公:乔峰、段誉、虚竹,但是真正的传主只有乔峰一人。段誉的【认爹】是荒诞的,虚竹的【梦姑】是荒诞的,甚至慕容复的【复国】也是很荒诞的,皆无法和乔峰的世界观争衡,他们的情节更像是插科打诨的闹剧串场,只有在乔峰登场时才一变而为探讨民族问题的正剧。孙晓就曾评价过:“从慕容复的眼中批判段誉,一旦跳脱妒嫉的层次,那会是什么样的猛烈而悲哀的控诉呢?从游坦之(命运的弃儿)眼中看虚竹(梦郎的巨阳),那又会有什么样的火花碰撞呢?”如能写出这样的对抗,这些人物才能成为【传主】,这才是一部【史官武侠】。


                  IP属地:江苏19楼2013-08-21 21:57
                  收起回复

                    但不论如何,金庸吸收了很多【史官武侠】中的技法和奥义,在【传奇武侠】中也建树颇丰,可谓集两家之大成者。而《英雄志》的地位,也就呼之欲出了,那便是:【传统侠义文学(史官武侠)的正宗传人】,不烂尾也是,烂尾更是!
                    喘口气 来个美女



                    IP属地:江苏21楼2013-08-21 21:59
                    收起回复

                      =========================英雄志对传统侠义的回归=========================
                      在拙作《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方有英雄志》中(http://tieba.baidu.com/p/567487583),我从秦霸先入手,讲了一系列世界观互相抗衡、互相影响的【英雄】,无疑他们都是【传主】,不论是【观海云远】【卓宁天方】还是【江柳刘】,他们的世界观一环扣着一环,却又各自牢不可破,和天命相抗争。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引用书中的两段话:
                      【霸先公一意孤行,致为奸人所趁,固然死不足惜……但他因仁义而死,那就不再是一家一姓的小事了。”陆孤瞻叹了回气,幽幽又道:“试想行仁义者受天罚,还有谁愿成仁尽义?非只秦仲海见到了父亲的死,连那江充、刘敬、柳昂天、卓凌昭、杨肃观、伍定远……天下每一位英雄豪杰都亲睹了傻子的下稍。诸位,你若也是英雄,你会怎么做?】
                      (第17卷第5章《怒者道之勤》)
                      【黑暗降临,修罗现世,南瞻部州即将大乱,屹立达三十余年的景泰王朝,也将落幕。
                      在这浊浊尘世之中,景泰与武英便如两道绳索,把每个人的命运牵连在一块儿。好似一道不得不过的关卡,无论狡猾如江充、聪明似刘敬、还是忠诚如武德侯、武勇似柳昂天,不管人在庙堂,抑或是亡命江湖,只要还活在世间,每个人都会遇到一次无路可逃的生死抉择。
                      当命运之神降临的时刻,每个人物都会面向审判的殿堂,把自己的志业交出去。然后,用眼泪与鲜血,写下属于他们的……
                      英雄志。】
                      (第15卷第二章《万夫莫敌》)


                      IP属地:江苏22楼2013-08-21 21:59
                      回复

                        这两段话堪为《英雄志》的解题之语。我想画一幅结构图来表达这层意思:先画一个向上的大箭头,下面写着【人】,上面写着【英雄】。
                        在【人】的斜上方,箭头的左右,各自写上【庙堂(政治)】和【江湖(武林)】。在【人】的下方,也写上【权】【钱】【剑】三字。这些东西把【人】团团围住,让他喘不过气来。
                        那向上的箭头,就是【人】的突围,【英雄】的诞生,也就是【志】——英雄志!
                        至于【英雄】是哪些人,我想观海云远、卓宁天方、秦江柳刘他们都是,这也即【志】的第二层含义,史传【志书】,《东周列国志》的【志】。
                        【英雄志】,我曾经翻译成Ambitions of Heroes或者Chronicles of Heroes。后一种解释,即突出了《英雄志》的【史官传统】和【正宗侠义】。
                        从人物上看,他多线叙事,前期多以【观海远远】为主视角,后期更是以大批小人物为主视角,虽然影响了部分读者的阅读快感,但更大程度上的拓宽了作品的【开放性】。《天龙八部》如其名,试图建立八个视角全景展现世界,但失败了。而《英雄志》从苏颖超、傅元影写出了宁不凡,从伍崇卿写出了伍定远,从王一通写出了四大主角,如果他还将从陈得福、娟儿、九华三姝身上写出更高的人物更高的命意,那么《英雄志》不仅完美的继承了【史官传统】,更是将这种传统的【微言大义】发展到了顶峰。
                        从情节上看,《英雄志》更是野心勃勃,目前写到的群英毕集红螺寺,已经是要在此地一炮而终的架势,如果圆满收尾,则是成功地将【开放的人物系统】收束在【封闭的情节系统】中,兼具了【封闭性】和【开放性】。如果《英雄志》就此烂尾,或是作者如不肖生那样霸气地宣布:【在下写到这里,已不高兴再延长下去了,暂且与看官们告别了。】,至少他还继承了【正宗侠义】的文本开放性、情节开放性。
                        如此一番立论,终于将《英雄志》推上两不吃亏的局面,我为野狗鼓吹至此,野狗当为我感动了吧。


                        IP属地:江苏23楼2013-08-21 22:00
                        收起回复

                          在“布袋戏“中,并没有固定的主角,素还真、一页书、叶小钗是经常诈死或等待复活中的,所以戏份由大批正邪人物共同支撑,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相对完整的,却又是断续的。(而【传奇武侠】为了情节的封闭性只能把剧情集中在主角身上。)常为大家称道的万年不死反派鬼王棺,素还真最可怕的敌人欧阳上智,三起三落的北辰元凰,这些人命很长故事也长,往往中间消失一段时间,过几档剧集之后又卷土重来,充分体现了传统武侠叙事的【断续性】,这种表现手法并不输于一个【连续性】的主线故事。
                          比如当【出手金银】邓九五沉潜许久,重出江湖为圣阎罗效力时,已经经历一段人生沧桑空白的他,是正是邪?因为断续的情节使得我们无法揣测他的内心,不知道他在布划什么,直到最后一幕,我们才发现他是正非邪,他是变邪为正之后又潜伏在反派中的。直到最后一幕,他却又计败身死,回顾一生,多少苍然,怎不惹人泪如雨下!
                          所以《霹雳布袋戏》具有独特的情节表述系统,可以做到永远不断档,英雄辈出,豪杰交代,上演了一幕幕江湖争霸史,而历史正是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从史艳文系统接续到素还真系统,可说是四十多年来精彩不断,足为传统侠义文学与当代表现方式的完美结合。(民国五十九年开播,1970-2013)


                          IP属地:江苏26楼2013-08-21 22:03
                          收起回复

                            这种传统文学模式在西方并不常见,也就是近年才有了《冰与火之歌》《玛拉兹英灵录》这样的【不连续史诗】(这点有待讨论,《冰火》也可能是【伪断续】【伪开放】的)。在中国,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独有传统,使其现代化、后现代化。博尔赫斯从《一千零一夜》中发现了后现代灵感源泉,张大春则用《城邦暴力团》力证了我国传统侠义文学的后现代价值。
                            张大春在《离奇与松散》中是这样总结的:
                            【我们只能说:从武侠衍生出的中国小说叙事传统从未因循“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立法,无论是现实、史传或传奇,也都没有一个像建筑物的类喻式结构。结构不是美学上的回答,它只是说话人和小说家为了完成叙述而提出的种种假设。】
                            在《城邦暴力团》中,他完美实践了自己在《离奇与松散》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并成功地把这部小说写成了一本【后现代武侠】。
                            故事从“我“出发,断续地回忆过去,主要展现了民国从抗战到来台很长一个历史时段内的江湖与庙堂之争,也即青红帮的起落。但是这种回忆是东拼西凑的,从某个人物的角度回忆到一半,故事线就断了。在彭师母的故事中,欧阳昆仑还是一个奇遇少年。要想知道欧阳昆仑的完整故事,得“我”从“现在”出发,多次借助别人的回忆拼凑出来。当我们最后知道欧阳昆仑在来台的海船上被人一铡削了脑袋,浮想他不连贯不完整的一生,忍不住戚戚然一阵唏嘘。彭师母把彭师傅当做欧阳昆仑的替代品,由此慢慢牵出了彭子越的故事,在最后一次回忆中,我们终于知道彭子越就是【义盖天龙纹强项岳子鹏】,解开了故事一开始的谜题。当然和金古小说不同,这一谜题并不是驱动情节的【核心】,顶多算一个牵引“现在”故事的悬念,和“现在”故事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回忆“以前”。


                            IP属地:江苏27楼2013-08-21 22:03
                            回复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不习惯、不喜欢这种“断续叙事”,我只能反复强调我自己的感受以为例证。有人看《城邦暴力团》觉得唠叨、混乱、难读,我则是一口气熬了通宵看完的。)
                              除此之外,小说还有两点和【传统侠义文学】相印证。一是,在“以前”这个层面之后,还有一个“更以前”,也即张大春耍宝炫学式地讲述众人的武功来历,一一回溯到雍正时期【江南八侠】的【系谱】之中。这是他对于【传统侠义文学存在一个隐秘的、可考的、史传式的系谱】的实践,配合整个作品【帮会史】的氛围,隐隐勾勒出自古以来的江湖与庙堂之争、侠与国家之辩,草蛇灰线,耐人玩味。其中,又通过万砚方一语道破:
                              【随后,万老爷子又沉声嘱咐了几句:“记着,庙堂太高,江湖又太远,两者原本就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勾当。日后又谁大言不惭地提起什么救国救民的事业来,便是身在江湖、心在庙堂的败类!便是挑起光天化日之劫的灾星!便是祖宗家门的大对头!”】
                              直接挑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于马下,暗合《英雄志》主题,极为振聋发聩。


                              IP属地:江苏28楼2013-08-21 22: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