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学吧 关注:165贴子:17,270
老 子 通 解
老子著 均子解
题解(代前言)
通解者,旨在通俗、通顺、通达(通玄达真)地注解老子。然古典文言文用词极为简朴,含义极为丰富,再加上老子用词有时候有自己赋予的新义,因而老子每一个用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谁也不能下定论。所以单从语文角度考量是很难得出其确切含义的。只有把握住《老子》的主旨,才能对其用词的含义领会得较为贴切。然而《老子》一书主旨的确定却难煞了几乎所有阅读《老子》的人。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几乎所有阅读《老子》的人都认为老子所阐述的道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这就为我们确定《老子》的主旨提供了方向与契机。首先,人是宇宙产生的人,那么人在宇宙运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其客观的地位。那么《老子》一书就必然论及。其次,人的用神指向有两个:一个是“外向用神”,另一个是“内向用神”。那么《老子》一书也必然论及这两种用神(不过有些道友把“内向用神”说成是神秘主义。显然这些道友认为《老子》一书存在大的缺憾,至少缺失了人的一半用神指向——“内向用神”这一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应该可以确定《老子》一书对人在宇宙发展中的地位,对“外向用神”与“内向用神”对人体生命产生什么影响及其机理,以及如何把“外向用神”与“内向用神”优化配合进行了完整而深入地经典阐述。因此,只要我们站在宇宙系统运动的角度,把“人”当作宇宙系统在对立统一运动过程中,不断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存在物看待(从“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看出,老子就是这样看待的),来揣摩领悟所用词义,虽然有可能不是老子用词的原意,但基本上应该不会违背老子的整体旨意。本通解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注解的。正因为古典文言文用词极为简朴,含义极为丰富,虽然可以使行文简练、言简意赅,可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词义取舍的困难,因而就出现了见仁见智的纷纭局面。为了准确细致注解翻译文言文的含义,当感到有必要用现代哲学语言表达时,就用现代哲学语言表达,当感到自己所掌握的词汇里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时,自己就斗胆根据实际事物的特征性状及其功能创建一个词语进行表达。这个词语的含义则详细给出。如果觉得放在解释中不太顺当就把它放在题解(代前言)中,以避免由于用词含义多而产生歧义。这样一来就可能暂时牺牲一些通俗性(为了准确细致表达事物,必要时增添一些新词暂时牺牲一些通俗性也是迫不得已。但随着大家对现代哲学(如系统论)知识及相关词汇和新词汇的逐渐熟悉,其通俗性就显现出来了)。尽管本人已尽最大努力,然必竟是我解,是一种探讨,必然会掺入个人的主观观点,因而也必有偏颇甚至谬误或自相矛盾之处,望大德、大家海涵并指正,也望先哲先师老子能够谅解。自己每一次重新阅读,都会发现一些不足或错误之处。如果等到完全没有错误时再发表,恐怕永无面众之日。所以,不管有没有错误,只要感觉大方向、主旨说得过去,就战战兢兢地发表了吧。


IP属地:河北1楼2014-09-10 17:40回复
    词语注释
    老子阐述道之理的方法以比喻为主,把出现频率较高的或核心词语以及释译所用或创建的生疏词语列在这里以便查阅。
    【道】
    道所包涵的内容极其深邃和丰富,有人用涵盖一切、包罗万象来形容,可以说一点儿也不为过。既有宇宙本时空的始点,又有终点;既包括中间运动演化过程中的原理、规律、定理、定律、机理等法则,又包括运动演化和显化过程的轨迹形成的时空结构;甚至还包括宇宙本时空以外的其它时空。当然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人类所生存的本时空。目前来看,其它时空是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不能及的。老子在不同的语境所用的道字其含义会有所侧重,所以体悟《老子》要力戒拘泥。
    所以道的含义约有五个方面:
    含义1宇宙本时空的始点——初始状态;无限细小(其小无内)、均匀无别(其大无外)的全息状态;
    含义2宇宙本时空的终点——终极目的——吸引子;见吸引子注解;
    含义3宇宙本时空中间运动演化和显化过程中的原理、规律、定理、定律、机理等法则;
    含义4宇宙本时空中间运动演化和显化过程的轨迹形成的时空结构;
    含义5宇宙本时空以外的其它时空。
    【德】
    一种物质(道、人或物)在系统中运动时对其它物质(人或物)或自身能产生的作用(或功能)叫德。
    【道德】
    含义1古含义,道德就是道之德。
    含义2现代含义,道德就是古含义的德。一个人的道德是从生成自身的精子和卵子时开始,到谈论他的道德时为止,所有纳入其形体内部有形物质和无形信息的总和叫道,由这些物质和信息(包括遗传基因和父母的意识状态及社会意识状态)对其他人和物或自身所能产生的作用叫德。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道德就是他在既定的对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健疾、安危的判断标准产生的心理支配下的思维行为对他人它物或自身产生的作用。如果这个作用合于道,就称之为上德、玄德或孔德,属于此人的本征功能。如果这个作用不合于道,就称之为下德,属于此人的末征功能。
    【天】
    含义1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及其运动时空(包括始点和终点以及中间过程);
    含义2地球以外的时空和星球;
    含义3宇宙所有星体以外的时空。
    【地】
    含义1地球;
    含义2宇宙中所有的星体。
    【天下】
    含义1概指一切社会中的人,人们,世人;
    含义2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及其运动时空。
    【神】
    神元体及其功能——思维。
    【国】
    含义1身体,形体,人体皮肤以内的有形体。
    含义2人类社会的一定阶段的存在形式——国家。
    【民】
    含义1对于人体意为身隐气(形隐气);
    含义2对于社会意为人民、民众、人们。
    【君】
    含义1神,神元体。
    含义2主导、主要。
    【宗】
    含义1总纲,宗旨。
    含义2根本。
    【自然】
    自己本原的样子——自己本原的存在过程中的形式和状态——用现代哲学语言说就是自组织系统;
    【系统】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及其在时空中所有运动轨迹组成的时空结构整体叫系统。
    【自组织系统】
    自组织就是在没有特定外力作用或干预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从自在到自为的自我创造、自我产生、自我发育、自我生长、自我形成、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成熟的过程(时空结构)。具有这种自组织过程(时空结构)的系统叫自组织系统。
    【吸引子】
    在自组织系统中,能够自始至终引导系统(事物)经过运动发展实现最终目的或最终目标,并贯穿于事物始终的原始因素的终极状态或目的态(势)的点集&合(避百度讳),叫该系统(事物)的吸引子。
    【逃逸素】
    在自组织系统中,由事物(系统)的发展规律知,事物(系统)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因此系统中总是存在着干扰、阻碍、逃离或脱离吸引子的制约,企图拖曳系统偏离吸引子制导下实现最终目的运动轨迹,或干脆自己逃出系统的约束自行淘汰的因素,这种因素我们可称之为逃逸素。在系统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对系统的吸引子所制约的运动轨迹起干扰、离散或从反面起辅助推动作用。同样是系统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或因素。
    【本征功能】
    由环境孕育出来的系统,总是根据环境母系统吸引子的要求,为实现最终目标担负一定的使命。为实现母系统根据吸引子的要求赋予的使命而具有的功能叫本征功能。
    【末征功能】
    由环境孕育出来的系统中,总是存在着企图脱离环境母系统吸引子制约的逃逸素,这种逃逸素干扰系统履行母系统吸引子赋予的使命,拖曳系统偏离实现最终目的运动轨迹的功能叫末征功能。
    【形隐气】
    有形物质弥散在自体中及周围无形无状的只有神元体才能体察到的气称之为形隐气。
    【身隐气】
    把生命的形体弥散在自体中及周围无形无状的只有神元体才能体察到的气称之为身隐气。
    【神隐气】
    神经系统弥散在神经系统中及周围无形无状的只有神元体才能体察到的形隐气特称神隐气。简言之,就是神经系统的形隐气特称神隐气。
    【神元体(神经系统综合单元体)】
    由有形的神经(或类神经)系统以及弥散在其中和周围的神隐气及其神(性质、性能、功能和效能)混合共融体称之为神元体。
    【神然体(自组织系统必然到达的终极目的体)】
    神元体在自为自组织下无限分形生长充分蚕食占有整个形体后,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形体及其形隐气,就是老子说的“有国之母”,便称之为神然体。她是宇宙自组织系统必然到达的终极目的体。由此便知:她就是宇宙自组织系统的吸引子。
    【冲气】
    对于非生命体,其形隐气与质隐气相互浸润混合形成的合气是该非生命体的冲气,由于二者合而不同,所以又可以叫和气。生命体的身隐气与神隐气相互浸润混合形成的合气是该生命体的冲气。神元体通过神隐气统摄主导身隐气,身隐气与神隐气在神元体的统摄或主导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以此维系生命体的进化发展。在生命的社会中,政治则是经济与文化互相浸润混合形成的和气,所以政治便是生命社会中的冲气。
    以文会友,以文交友,如果能交到一位女友作为伴侣更好。


    IP属地:河北2楼2014-09-10 17:42
    收起回复
      上篇 道经
      一章 无欲观妙 有欲观徼 众妙之门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无⑦,名天地之始⑧,有⑨,名万物之母⑩。故常无欲⑾,以观其妙⑿;常有欲⒀,以观其徼⒁。此两者⒂同出而异名⒃,同谓之玄⒄,玄之又玄⒅,众妙之门⒆。


      IP属地:河北3楼2014-09-10 17:43
      收起回复
        注释
        ①道:老子所说的道包涵的内容极其深邃和丰富,有人用涵盖一切、包罗万象来形容,可以说一点儿也不为过。既有宇宙本时空的始点,又有终点;既包括中间运动演化过程中的规律、原理、定理、机理等法则,又包括运动演化过程的轨迹形成的时空结构。甚至还包括宇宙本时空以外的其它时空。当然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人类所生存的本时空。目前来看,其它时空是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不能及的。
        此处是指宇宙的本原及其运动时空结构以及用人类语言阐述的道理。道理比如像我们现代认识的系统论的吸引子、层次、本(或末)征功能及运动三大规律、资源共享、金字塔等原理、定律、定理等道理。
        ②道:此处是指讲、说、叙述、讲述、表述、描述、表达等。
        道可道:道是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如口语、文字语言、图案语言、形体语言、思维语言等)的。
        ③常:每时每刻的、经常的、一直的;正常的、真实的、本然的、客观的。道:含义同①。
        常道,每时每刻的道的真实的自身本然的正常状态。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或近似表达的,但是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每时每刻、普遍存在的生长万物的正常、真实、本然的道。
        进一步翻译就是
        宇宙的本原及其时空结构是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近似表达的,但是表达出来的就不是每时每刻、普遍存在的生长万物的正常、真实、本然的宇宙的本原及其时空结构。
        表达的所用的语言已经漏掉了大部分信息,已经不是宇宙本身或原貌。
        这句话一方面说明道作为原始物质,是一般人的感官不能觉察的,只有行道到达一定境界才能体察到她的体性。因此,这不光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语言贫乏,因而不能用语言把这个道所包含的内容描述得十分细致、具体准确和完善。再一方面,即便是科技发展语言丰富的今天,也同样不可能用语言(口语、文字等)及其它表达方法把任何一件事物或事情丝毫不差地描述出它正常的、真实的、本然的状况和状态。就是说你不管用什么方法也不能给大家表达出一个能吃的苹果。就算用最形象的照相技术也不能把一个真实的苹果照过来给大家吃。“即便是表达能力极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一览无余地传达出来,因为表达方法本身就和实际存在着差距,表达方法所描述的是客观实际的侧面或剖面,而客观实际是一个联系极为紧密的时空整体,因此侧面或剖面代替不了时空整体!”
        ④名:名称、名字、名誉(好处)。
        ⑤名:说出、名状。
        ⑥常名:永恒不变的名称或好处;
        名可名,非常名。
        能够说(叫)出,可以名状(描述)的名称或好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或好处。
        这句话说明了任何事物(物体、万物的具体事物)在每一瞬间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了任何事物(物体、万物的具体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这一道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生命在一刹那间,既是他自己,但又是别的什么东西。
        ⑦无:道的体性(存在状态或性状)是“无”;无是指没有我们用普通感官感觉到的物质;
        ⑧无,名天地之始:我们把生天地以前,道这种“无”的体性(存在状态和性状)称作天地的始点;
        ⑨有:无中之有,无中有生天地以及万物的信息甚或终点的信息;
        无是指没有我们用普通感官感觉的物质,但并不是什么东西也没有,如果真的什么东西也没有,那么就不可能生出天地。因此无中有生天地以及万物的信息甚或终点的信息。
        ⑩有,名万物之母
        我们把无中孕藏的生天地以及万物甚或终点的信息称之为万物之母;
        ⑾常:经常、时时刻刻、一刻不断地,有的版本为恒,意思相同。
        欲:神元体采用某种思维模式的使动指令,即思维的发轫点。
        无欲:神元体没有发出采用任何思维模式的指令。也就是神元体呈现出元神寂然不动、虚灵明静之体性。亦即《六祖坛经》之“外离一切相”。
        ⑿妙:细微、深奥、深邃处都体察得真真切切、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此时,宇宙时空被压缩在数学上所称无限小的一个点上的全息状态,呈现出天人合一,通贯始终。
        ⒀有欲:神元体发出体察神元体自身运动状态的思维模式指令,即发出体察思维模式指令。
        ⒁徼:边界,宇宙的边界有六,(1)始点、原点;(2)归宿、彼岸、终点、终极目的(标),就是万物发展上升一个大螺旋以后的最高形态(境界)或称最终结果即正果;用系统论的话来说,就是宇宙自组织系统的“吸引子(神然体)”;(3)阴;(4)阳;(5)无;(6)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无事时,神元体不发出实行任何思维模式的指令,以此来真真切切、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地观照细微、深奥、深邃的神元体无形无象、寂然不动、与道相合、虚灵明静之体性。应事时,神元体发出体察神元体自身运动状态的思维模式指令,以此来观照始终、阴阳、无有宇宙这六徼混而为一、与道同体的神元体无形无象,但有信息聚散的感而遂通之体性。
        这句话是说,人们应该时时无欲观妙,刻刻有欲观徼,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谷神不死”,前念后念,念念不断,“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就是神元体这个“主人公”主动体察各种思维状态,即“观”寂然不动、无净无垢、与道同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元神空中妙有之静态,“观”感而遂通与道同功的识神能聚能散的空中妙有之动态。察所一如或称神守一如。察,即“主人公”体察之意。所,即“主人公”体察之对象,亦即思维状态。就是说察与被察、守与被守合二为一。如往如来,如来如往,如如不动,时空被压缩在数学上所称的无限小的点上。由是,而通察宇宙运动之始、运动终极之果以及中间的演化和显化过程。
        后世气功家所说的不同层次的似守非守,勿忘勿助,如对所守的窍点、外气、内气、乃至神意自身,均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⒂两者,指“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⒃同出,即同出于心(神)的主观能动体认功能。
        异名:名称不同;
        ⒄玄:深不见底的幽深之黑叫玄,无限之深叫玄;深奥难测叫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欲观妙、无欲观徼这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说得是同一个东西,可把她叫做深奥难测的谷神、真意、道心、圭臬、规中,或真心、正念、正觉等。
        ⒅玄之又玄
        谷神、真意深之又深,奥了又奥;
        ⒆众妙之门。
        是洞悉世间(天下或宇宙)一切奥秘的唯一门径(必由之路)。
        需要强调的是要坚持一个恒(常)字,即时时、处处、事事,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IP属地:河北4楼2014-09-10 17:44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道是可以用各种方式近似表达的,但是表达出来的宇宙的本原及其时空结构,就不是每时每刻、普遍存在的生长万物的正常、真实、本然的宇宙本原及其时空结构本身。能够说(叫)出,可以名状(描述)的名称或好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或好处。我们把生天地万物的“道”这种“无”的体性(存在状态和性状)称作天地的始点;把无中孕藏的生天地以及万物甚或终点的信息称之为万物之母;所以把无名利得失之私欲、无一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思维模式作为正常的思维模式,用以真真切切、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地观照细微、深奥、深邃的宇宙无形无象的、天人合一、通贯始终的本质存在状态;把主动反观内视、体会察照的念头作为正常的思维状态,以便观照始点终点、阴阳、无有这宇宙六徼混而为一与道同体的无形无象的神元体自身。有欲观妙、无欲观徼这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说得是同一个东西,把她叫做深奥难测的谷神、真意。谷神、真意深之又深,奥了又奥;是洞悉世间(天下或宇宙)一切奥秘的唯一门径(必由之路)。


          IP属地:河北5楼2014-09-10 17:45
          回复
            体悟
            宇宙从无形无象无名之道(道亦强名),经过万物漫长的非生命时期,以及漫长的生命时期,才发展运化、化生出万物之灵——具有与无形无象之道同体同功之神元体的人。神元体从其具有主观能动功能和体认其它客观事物及自身来讲属于主观世界,从她是宇宙自然界(客观世界)发展所孕育的万物的骄子(最高产物)来讲仍属于客观世界。神元体存在的背景:一是无名的万物本原之道;二是有名的万物;三是神元体自身功能——思维的各个层次。神元体对道对万物及自身功能思维的各个层次均可体认。但人类至今尚只能对万物有些许认识,就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起来,并以此为界,如果有谁越雷池一步便斥之以伪科学。殊不知,神元体不仅能认识万物,而且还能体认道的存在,乃至神元体自身的各种运动状态。
            因此,人类要想全面认识宇宙就必须全面发挥神元体的功能,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无欲,神与道合,同时体察神与道的奥妙,然而仅此尚不完善,还要常有欲体察必要的神认识万物时的运动状态,即察所一如或神守一如。以此来观察神的最终的完善的成果——大器(神然体、圣人、真人),亦即佛家所说的正果——佛。这两种状态说起来似乎有区别,其实说的是一个东西——真意(真念,正念,正觉,真如,真心),即神元体的自我体认(体察或称观实相),只不过一是体察的寂然不动的与道同体之元神态,一是体察的感而遂通的认知并能化生万物的与道同功的识神态。神元体的这种真意状态极其深邃奥妙,常人听起来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但她是穷究宇宙一切奥秘的唯一门径(必由之路),并且这一状态是一种高级状态(上乘境界),就是常说的“守中”或“空中妙有”。这一章是全文的总纲,其后各章是详述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根据自己不同的修炼层次在应事和无事情况下怎样逐步实现这一状态的道理和具体方法。
            有两句修道格言需要特别提出,“差之丝毫,失之千里”和“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由这两句格言可以看出,修道能否成功确实存在着难于逾越的认识和实践障碍,尽管不是不可逾越。有许许多多的老前辈都是由于某一个小环节出一点小差错而功亏一篑!也就是说这里存在着一个一剑封喉的喉结。在这个喉结上不是因为忽略而马失前蹄,就是因为以假为真误入歧途、半途而废!“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他人的理论和经验,还要善于不重复别人的错误,那怕是丝毫的错误。也许在深究《老子》第一章中,可以得到些许启示。也是在探究其他章节时须加留意的。


            IP属地:河北6楼2014-09-10 17:45
            回复
              二章 对立统一 无为身教
              天下①皆知美②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③,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④……。是以⑤圣人处无为之事⑥;行不言之教⑦;万物作焉而不始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⑨。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⑩。


              IP属地:河北7楼2014-09-10 17:46
              回复
                注释
                ①天下:世人(的识神)。
                ②美:用识神分辩出来的美。
                ③善:用识神分辩出来的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世人(的识神)都知道美就是美,殊不知恶已经随即而生;都知道善就是善,殊不知不善已如影随行了。
                这两句是说,当人的感官接受到万物的信息分辩美、善的时候,殊不知即可(一点儿也不延时)就有恶报产生了。因为,当你分辨美丑的时候,已经着相于被分辨的万物,着相就失神,失神就是死,死就是恶报。这一点也正说明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对宇宙法则表述得是多么正确和准确。万物包括人的精、气、神及人以外的万物。
                ④音:物体的振动频率。
                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振幅)。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所以,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倾斜,频率和振幅互相合和,先和后互相随行。
                ⑤是以:以是,以此,因此,据此。
                ⑥圣人:寻得天机、契天机的人;
                处:做;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据此,圣人就只做无为的事情;即“为无为、无为为”,就是无论在无事和应事时都凝敛心神、返观内照。
                ⑦行不言之教;
                行身教不行言教;
                因为言必有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只能促使人们产生伎巧之心,而且自己也有陷入法执的泥坑之虞,所以要想真正教导于人,必须身体力行,以身示法,以无求有,以无为求正果。自己修炼出成果,人们自然被感化而效仿,如此利已利人。
                ⑧万物:指有形的万物及人体的形气神(识神)。
                作:运作,作用。
                始:开始。弗始:不开始一种新的运动状态。无始也就无终。所以也可以说不终止万物的运作状态。
                当万物运动作用到自已的时候,自已不要改变运作状态,自已指得是真我,即神元体,亦即主人公。对万物只是感而遂通,察之照之,知而不辩,辩不妄计。
                文中用“始”而不沿用一些人使用“辞”,因为“不始”就是不开始(产生)任何一种新的的念头,也就是不终止原来的道心。而“不辞”只能是不推辞、不厌恶的一边之见。如果对自以为美善的东西产生贪着之念。这也属于“不辞”,但已远离道心。故用“辞”字不合老子“载营魄抱一不离”的思想,所以用“始”而不用“辞”。
                万物作焉而不始
                当万物运动作用到自已的时候,自已不开始新的思维行为模式和状态;即不改变原来的一直进行的思维行为模式和状态——合道的思维行为模式和状态——谷神、抱一守中的思维行为模式和状态;
                ⑨居:在意,往心里去,汲汲于心,自以为有功。
                不有:不占有;
                不恃:不仗恃;
                功:做事成功的结果,包括修炼的成果。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生命状态生生不已而不去占有,有作为而不仗恃,事业成功而不往心里去(不着相于既得之功)。
                ⑩不去:不失去;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不往心里去(不着相于既得之功),所以就成果不会失去。
                问题不在于单单为了不要往心里去,是因为只有这样功才能自然存在,而不磨灭。居功则有为、有欲,有为、有欲,功就会耗散。由此可见,往心里去(着相于既得之功)是丢失成果的思维状态。


                IP属地:河北8楼2014-09-10 17:46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普天下的人们都知道美就是美,殊不知这已经是得恶果的思维状态;都知道善就是善,却不知这已经是着相的不善思维状态。所以,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倾斜,音和声互相合和,先和后互相随行……。因此,圣人就做无为的事情,行身教不重言教;当万物运动作用到自已的时候,自已不开始新的思维行为模式和状态;生命状态生生不已而不去占有,能作为而不仗恃,事业成功而不往心里去(不着相于既得之功)。正因为不往心里去(不着相于既得之功),所以成果就不会失去。


                  IP属地:河北9楼2014-09-10 17:47
                  回复
                    体悟
                    分别妄计就着相,着相就失神,失神就是死!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可是,不要忘了“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一章首先举例说明了宇宙中对立统一的最根本的永恒不变的普遍规律。所以作为修道之人,必须能深刻地领悟和驾驭这一规律,来指导我们的修炼实践。
                    第一章已经说明要真意常存。真意常存就是在识神做事时,主人公则应时时察之照之,而不应生出(开始)其它杂念。当这样做有了成果时,即识神体认到这种效果时也不能产生自满、自得之杂念。因为有生于无,只有神处无为(无分辨、无判别)之为(察照),才能使所得之功所得之果永存不失(去)而成为客观上的有,使人的生命活动步步升华而生生不已。
                    做事有企盼某种结果的念头,以及做事有成果之后产生自得之心皆属有为之杂念。因为有能生无,所以这有为的杂念,使神气耗散,而原有的功(生命力、生机)则转为无。此乃有无相生对立统一之奥秘也。但愿诸哲学家把对立统一规律看得如此简单、浅彰而弘扬其用。
                    以上仍属有言之教,此时笔者也已远离了道心。还是应行不言之教,以身示法。不过,不通过这种对道能够认识的识神又怎么能将在迷途的识神引向正道呢,也就是说怎么能用“其光复归其明”呢。所以,这样的识神(将所行不言之教付诸于文字)可以增强道心优势(增强修炼的神意信息),加强付诸实践(合道)的意识与驱动力。但修道者一定要明白:这个尾巴最后一定要坚决砍掉。还是那句话:“知止可以不殆。”


                    IP属地:河北10楼2014-09-10 17:47
                    收起回复
                      雅兰让我把“通解”贴到本吧,说和我交流怎么没音信了呢?又忙什么去了?


                      IP属地:河北11楼2014-09-15 17:36
                      收起回复
                        三章 以虚求实 为无为 无不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①。是以圣人之治②,虚其心③,实其腹④,弱其志,强其骨⑤。常使民无知无欲⑥,使夫知者不敢为也⑦。为无为⑧,则无不为(治)⑨。


                        IP属地:河北12楼2014-09-16 10:58
                        回复
                          注释
                          ①上:与“尚”义同,崇尚、羡慕、敬佩、敬重、提倡、弘扬;
                          不上贤:就是不崇尚识神中小聪明、小智能、伎俩、技巧发达的人,或这样的人所做的事情。因此,这就直接否定了某些教育专家所谓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荒谬说法。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就是不崇尚、不提倡神的末征功能产生的思维及其指令下所做的动作和事情;
                          使民不争:就是使人(包括自己)的识神不争取具有(或得到)这种能力;
                          贵:重视,看重;
                          不贵难得之货:不重视、看重难以得到的东西,使人的识神安分守己而不绞尽脑汁想法得到,甚至产生偷盗的念头和行为;
                          不见:不看,使……不看不见,看不见;或者根本不见能使识神产生欲念的人和事,使识神不乱动妄计。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崇尚、不提倡神的末征功能产生的思维及其指令下所做的动作和事情,使人(包括自己)的识神不争取具有(或得到)这种能力,不看重难以得到的那些奇珍异宝,使人的识神安分守己而不绞尽脑汁想法得到,甚至产生偷盗的念头和行为;自己不看,也不使别人看见能使识神产生欲念的人和事,使识神不分别妄计而乱动。
                          ②圣人:寻得天机、契合天机的人;
                          治:治身、治国、治事、治学;
                          ③虚:使……虚,道无形无象均匀无别的状态;
                          虚其心:使其心虚怀若谷,无情无欲与道相合,贵食其母啬其神,大智若愚;
                          ④实:使……实,充实;
                          实其腹:使其腹内充实。广开气源,食五谷瓜果蔬菜营养均衡,养其形以寄其神,厉行节约,节欲保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积德成真;
                          ⑤弱:减弱,使……减弱;
                          志:识神中的偏执之志,片面固化的追求色欲的决心、意志或志向,这种志向显然应逐渐减弱之;
                          强:增强,强化,加强;
                          骨:骨骼,筋骨;骨气,持之以恒的毅力。使身子骨逐步强健,以载其神修其真,慎终如始;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治身、治学、治国,使心与无形无象均匀无别的道(虚)相结合,贵食其母啬其神,大智若愚,广开气源,食五谷瓜果蔬菜营养均衡,养其形以寄其神,厉行节约,节欲保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积德成真,减弱片面固化的追求色欲的决心、意志或志向,使身子骨逐步强健,以载其神修其真,并持之以恒,慎终如始。
                          ⑥民:治世,民指民众;治身,民指识神;
                          ⑦知者:识神中的贪、嗔、痴、欲、技(技巧的)的片面知识及具有这种知识的人,使识神中的偏执意识不敢随便启动(因受到应合于道的理论产生的大智大慧的抑制而不敢妄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自始至终,不间断地使识神不产生患得患失的偏执欲念,使识神中的贪、嗔、痴、欲、技(技巧的)的片面知识产生的偏执意识或具有这种知识和偏执意识的人,不敢随便启动(因受到应合于道的理论产生的大智大慧的抑制而不敢妄动)。
                          ⑧为:A作;B做事情;
                          无为:A“无为”是“为”的宾语,没有作识神活动,即主人公灵明,真意(真心、正念)显现,; B“无为”是“为”的补语,不存在丝毫成见,不计较任何得失,不生丝毫目标,不怀任何目的;
                          为无为
                          做无为之事和在做必要的事情时不存在丝毫成见,不计较任何得失,不生丝毫目标,不怀任何目的,
                          ⑨则无不为(治)
                          应该做的事情都无不做得尽善尽美(身体及世间无不治理得尽善尽美)。
                          为无为,则无不为(治)。
                          这样,做无为之事和在做必要的事情时不存在丝毫成见,不计较任何得失,不生丝毫目标,不怀任何目的,那么应该做的事情都无不做得尽善尽美(身体及世间则无不治理得尽善尽美)。


                          IP属地:河北13楼2014-09-16 11:01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不崇尚、不提倡神的末征功能产生的思维及其指令下所做的动作和事情,使人们(或自己)的识神不争取具有(或得到)这种能力,不看重难以得到的奇珍异宝,使人的识神安分守己而不绞尽脑汁为了得到,从而产生偷盗的念头和行为;自己不看,也不使别人看见能使识神产生欲念的人和事,使识神不乱动妄计。因此,圣人治心、治身、治学、治国,使心与无形无象均匀无别的道(虚)相结合,贵食其母啬其神,大智若愚,广开气源,食五谷瓜果蔬菜营养均衡,养其形以寄其神,厉行节约,节欲保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积德成真,减弱片面固化的追求色欲的决心、意志或志向,使身子骨逐步强健,以载其神修其真,慎终如始。这样,自始至终,不间断地使识神不产生患得患失的偏执欲念,使识神中的贪、嗔、痴、欲、技(技巧的)的片面知识产生的偏执意识或具有这种知识和偏执意识的人,不敢随便启动(因受到应合于道的理论产生的大智大慧的抑制而不敢妄动)。这样,做无为之事和在做必要的事情时不计较任何得失,不怀任何目的,身体及世间(天下)则无不治理得尽善尽美。


                            IP属地:河北15楼2014-09-19 10:30
                            回复
                              四章 道冲、渊、湛 挫锐解纷 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渊兮似万物之宗②,湛兮似或存③。挫其锐,解其纷④,和其光,同其尘⑤。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⑥。
                              注释
                              本章疑有错简,好像“湛兮似或存”应该放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前面,这样,道冲、渊、湛三种存在状态就连起来描述了,行文流畅。故解者将其调整如上。


                              IP属地:河北16楼2014-09-20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