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帝国吧 关注:5贴子:109
  • 13回复贴,共1

贴吧建设,第一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2-26 19:16回复
    小说连载
    设定讨论
    历史档案
    吧友情感
    吧务活动
    吧友互动
    精彩创作
    其他精品


    3楼2016-02-26 19:19
    回复
      精品区之后是会员名:华胥之民


      4楼2016-02-26 19:19
      回复
        友情贴吧 变百吧 冬木市吧


        5楼2016-02-26 19:20
        回复
          若木、建木、寻木、扶桑


          8楼2016-02-28 12:04
          回复
            1.传说中木名。生天地之中,高百仞,众神缘之上天。《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郭璞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 爰过, 黄帝 所为。”《吕氏春秋·有始》:“ 白民 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 都广 ,众帝所自上下。”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建木耸灵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侧。”


            9楼2016-02-28 12:05
            回复
              《山海经·海外北经》:“寻木长千里,在 拘缨 南,生 河 上西北。”拘掬是传说中的古代北国名。《文选·左思》:“ 西蜀 之于 东吴 ,小大之相绝也,亦犹棘林萤燿,而与夫寻木龙烛也。” 李周翰 注:“寻木,大木。”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海外北经寻木》:“渺渺寻木,生于河边。竦枝千里。上干云天。垂阴四极,下盖虞渊。”


              10楼2016-02-28 12:07
              回复
                南海之(外)[内] ,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11楼2016-02-28 12:07
                回复
                  成书较早、托名为汉武帝时齐人东方朔着的《十洲记》记载了一个叫扶桑的地方和一种叫扶桑的植物: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味香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食其椹,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立。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稀而叶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十洲记》说的扶桑树同以往的不同。扶桑树在大多数场合是指太阳东升时攀经的神树,又叫扶木、榑木、榑桑,或叫穷桑、空桑、孤桑。太阳西落时下降的树称为若木。


                  12楼2016-02-28 12:10
                  回复
                    《十洲记》中东方朔说:“臣学仙者耳,非得道之人……曾随师主履行。北至朱 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纯阳之陵……”


                    13楼2016-02-28 12:10
                    回复
                      《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14楼2016-02-28 12:13
                      回复
                        《山海经· 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市处,因名云。”《大荒西经》: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看来,此山名并非共工氏触之后才得名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些问题。《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路不周以左转兮”。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原“不周”下有“负子”二字,系衍文从郝懿行校删)。”郭璞注:“《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天柱折、地维绝”)。’故今此山缺坏不周币也。”此山原为天柱,经共工触坏,始有“不周”之名。


                        15楼2016-02-28 12:17
                        回复
                          公元前7719年,不周山忽遭大风雨,观天的大风雨表被毁,倾向东南。面对这场天灾,骊连氏(时任祁连山西表总管),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不应再任上相。女娲听信骊连氏所言,决定由骊连氏任上相。共工不服,不交出祭天权,聚族众守山,坚守表木天柱。骊连氏也率众攻山,两族在不周山争战,决战中撞毁了天柱,女娲怒,逐共工康回(虺)于祁连,共工含愤而去,族众不离,骊连也难以进驻,骊连建议迁榜罗,伏羲同意迁榜罗,重立天表。共工于公元前7687年或7690年卒于祁连山,于是遂有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传说。不周山位于祁连山尾(六盘山西侧),三面环山,东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


                          16楼2016-02-28 12:18
                          回复
                            《山海经》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17楼2016-02-28 1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