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c1996820吧 关注:14贴子:313
  • 6回复贴,共1


IP属地:上海1楼2016-06-01 21:30回复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固件的成熟,针对TLC方案的固态硬盘渐渐成为市场上一大主流,以多年前就开始采用TLC颗粒的三星为首,从被广泛抵触,到如今获得了不少普通消费者的认可。而在今年4月,业界强者Intel也发布了他们的首款TLC固态——Intel540s。
      
      除了目前主流的2.5寸SATA3接口规格,540s同样提供了被Intel的100系主板所大量支持的M.2接口(SATA通道,2280)规格,与时俱进。容量方面则有120GB、180GB、240GB、360GB、480GB和1TB六种规格。目前540s在京东的售价是120G:329元;240G:529元;480G:999元,这样的价格对于Intel如此大牌来说可谓亲民,不难猜到这是一款定位入门级的产品。
      本次评测的是消费者们最常采用的120GB版本,那么接下来,就随我们一探540s的实力吧。


    IP属地:上海2楼2016-06-03 16:44
    回复
      一、外观
        
        拿到手是一个约CD大小的纸盒包装,简洁而有冲击力的设计。正面写着SSD5,强调这个5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往下看。
        
        从背面的文字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Intel将他们面向家庭用户的固态产品分为三个系列:7系,Pro5系和5系。其中7系列应该是指Intel750等面向高端用户的资产级SSD,Pro5就是小康级,5系列温饱水平。540s正是属于5系,“在性能与价格之间理想的平衡点”,是Intel为这个系列产品所设的卖点。
        
        包装内含套有防静电袋的Intel540s 120G固态本体一个,由纸壳保护,以及说明书一份。从这个设计来看,或许这一代Intel统一了包装,取消了简包和彩包的区别。
        
        540s的外壳由金属铝制造,四个圆角毫不掩饰的陷入式螺丝槽设计颇有工业气息。
        
        外壳的背面标注了产品基本信息,5V电压和0.5A的电流,如今的消费级固态做到低功耗支持笔记本电脑已经是基本共识。当然,不同于正面的精致,背面铝材表面显得很粗糙,这是Intel一贯以来的作风了,减少一步清洗工序,提倡环保。
        外观章节到此结束,下面是万众期待的性能测试。


      IP属地:上海5楼2016-06-03 17:34
      收起回复
        三、基本测试
        测试机配置如下:

        测试软件如下:
        AS SSD Benchmark;CrystalDiskMark;TxBENCH;FutureMark PCMark 8
        (一)跑分测试
          
          AS SSD Benchmark是最常被用来初步衡量固态硬盘性能的跑分软件,但我们知道,对于SLC Cache已经成为标配的TLC固态而言,我们是无法从这样一次跑分中判断出它的真实性能的。虽然我原本想这么说,但显然540s的持续写入非常糟糕,AS SSD需要2~3GB的空间进行测试,而在测试过程中540s的持续写入速度就从440多MB/s最终降至142MB/s。
          
          在CrystalDiskMark的测试中,成绩有所改观,从142.8MB/s提升至217.1MB/s,4K也从72.59MB/s提升至139.1MB/s。CrystalDiskMark需要的测试空间约为1GB,成绩的提升可能与此有关。
          
          在TxBENCH测试中,4K成绩相较CrystalDiskMark有一定回落。
          
          让我们来看一下Intel提供的数据。在SLC cache模式32队列深度下,540s 120GB的持续写入(块大小128KB,与TxBENCH相同)可达400MB/s。这与TxBENCH的测试结果的确很接近,同时与其他两款软件的测试结果有着很大差距。此外我们注意到,120GB与其他容量版本的测试数据存在较大差异,240GB以上则很接近,这可能是因为闪存数量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
          
          PCMARK8的存储测试是包含游戏、Adobe应用、OFFICE的综合性应用回放模拟测试,其结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540s的成绩是4859分,通常来说该分数在5000以上为优秀,4900分以下稍有遗憾。考虑到这是一款120GB TLC固态,这个成绩可以认为是同水平中游。


        IP属地:上海7楼2016-06-03 22:19
        收起回复
          (二)文件复制测试
            文件的复制是我们日常操作中最经常接触的部分,参考价值较大。
            
            在AS SSD的文件复制测试中含三类文件:
          ISO:一个300MB与一个800MB的文件(大文件写入)
          Program:由许多大小不一的零散文件组成的程序类文件夹(小文件写入)
          Game:由许多大小不一的零散文件组成的游戏类文件夹(上两者的综合,更接近于Program)


            之后我分别进行了时长6分钟的手动复制测试,源盘Intel520 180GB,数据统计至趋于稳定(非最终值),基本符合ISO和Program两项测试结果,而这个速度在同价位SSD中处于中下游水平。
          (三)简单对比测试



            在这部分测试中我挑选了3个比较典型的基本测试项目进行一组简单对比,直观感受一下不同SSD间的差距。原本还想加入PCMARK8的测试,但因为该测试耗时较长且分数差距较小,故放弃。
            第三张图是AS SSD的压缩曲线测试。520的曲线是典型的SF2281主控的曲线,写入速度随着可压缩率增大而增大,波动频繁,误差似乎稍大。而540s从2/3的曲线来看是较平稳的,应该可以理解为SM2258并不是一款支持数据压缩的主控,但在20%、30%和80~100%压缩率部分写入速度出现了骤降,屡次测试结果近似,暂时推测为主控在写入文件的同时进行着缓存的回写和释放工作。


          IP属地:上海8楼2016-06-03 22:44
          回复
            四、进阶测试
            测试软件:AS SSD Benchmark;CrystalDiskMark;HDTune Pro;PCMark8;IOMeter1.1
              首先来看一下各容量使用阶段的性能表现
              
              4K的不稳定可能是因为SSD正在做垃圾回收,使用量的不同并没有在短期内对SSD的性能造成影响。
              
              在HDTune的文件写入测试中,可以明显观察到读取曲线稳定,而写入曲线有一个大幅的跳水。这个节点应该就是用完了SLC Cache之后的性能表现,但仅有约700MB大小,如此一来基础测试时的表现便说得通了,但这个表现让我觉得讶异,完全没有SM2258介绍中的“大幅延长SLC Cache区间”的样子,三秒真男人?
              
              540s的写入性能在不同队列深度下的表现变化不大,这一点也符合基础测试中4K与4K QD32项目速度接近的结果。
              
              离散度测试15分钟,给对写入延迟有高要求的用户做参考。不太清楚为什么最后丢了约30s的数据,可能它失忆了。稳定表现中规中矩,不算很差,我们可以看到过程中大部分集中在16000iOPS,其次是10000iOPS左右,从中可以看出其GC方案并不太激进。
              
             该测试主要模拟稳定态家用环境性能下的表现,给家用最恶劣情况作参考。因本人生疏等种种原因,没能保留下开始时的数据也没有时间测试稳定态及以后的速度表现,图表中的这一段属于性能降级3至性能降级8(既稳定态之前)的过程,在同级TLC固态中,这个成绩属中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轮开始的前三个环节(WOW,BF3,Photoshop Light),平均速率都保持在11~25MB/s的水平,低得有些匪夷所思。


            IP属地:上海9楼2016-06-04 02:33
            收起回复
              五、寿命推算
              测试软件:CrystalDiskInfo;Intel Toolbox;smartmontools
                
                在一系列测试完成完成后我们看一下S.M.A.R.T.信息,写入总量1337GB,对NAND写入总量2478GB,写放大≈1.85,比想象中的小。我们看到E8还是满的,意味着这块固态正常运行,而E9降至76,说明寿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损耗。
                
                
                我两次打开Intel工具箱,剩余寿命的估测却不一样,第二次显示约97%,不知是何缘故。第三次打开时与第一次结果一样,显示大幅损耗至75%附近。为推算更为精确的数值,我们用smartmontools看一下。
                
                在第三行我们看到,目前写入量达到了1337.76GB=1.3TB,与之前检测到的结果一致。最后一行我们看到目前消耗度为24%,那么1337.76/24%≈5.44TB,我怀疑自己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一块120G固态的总寿命只有5.5TB不到。即使假设24%是错误的,以97%剩余寿命计算,那么1337.76/3%≈43.55TB,也是一个比较难看的数值,按照Intel提供的5年质保计算,这相当于允许你日均写入量24.4GB,然后大约刚好在过保后用完耐久。当然不要忽略,在达到官方承诺的耐久度之前或之后才寿终正寝都是有可能的,并且短时间的写入测试估算并不完全准确,写放大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可以说无论用户是否会有高密度读写的需求,但这款固态的耐久度并不理想。


              IP属地:上海10楼2016-06-04 0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