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兄宜弟吧 关注:11,042贴子:10,193

回复:蒂群解孙子兵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言伐谋、伐交。
姜伯约兵败牛头山。西凉羌人叛魏降汉(蜀,但是我更愿意称它为汉)。汉将姜维出陇右迎之,郭淮时为雍州刺史,负责防御姜维。司马昭自将魏军屯于关中,节度各路军事。郭淮率军围姜维偏将句安于麴城,围而不攻。司马昭将兵进据长城,南趋骆谷以疑姜维。姜维惧怕汉中有失去,退守南郑。句安失援,率众降魏。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如唐太宗降薛仁杲。薛仁杲部逼近高址,游兵至岐州。高祖李渊任太祖世民为西讨元帅。唐将刘感不听太宗深沟高垒避敌之嘱,与敌轻战,唐军大败。太宗屯兵高址与敌相持六十余日。仁杲粮尽,部卒离散。太宗命部将梁实于浅水原虚设军营以诱敌,仁杲击之。太宗自出击其尾。仁杲大败,太宗追至城下,仁杲困窘,投降。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打败敌国而不是持久战。高颎以术破陈国。这个例子前面曾经讲过,他的要义就是使用连续的假动作来带动敌人,当敌人麻痹了疲惫了,突然出手。不动的时候一切全是虚的,而动的时候猝不及防,此则非久之意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尽量使自己方面不受损失,能不牺牲则一点也不牺牲,不留下任何失败的隐患。战斗力无损耗的情况下取得全面的胜利。不战才能无伤,不攻才能无损,不久才能无耗,以全才能完胜敌人,兵不血刃。这里打个通俗的比喻,就是说军队和武力它最好的用处是拿来吓唬人威慑人,使人震慑、畏惧,而屈服。就像劫匪他用枪用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让对方放弃抵抗而任由他拿走财物。这才是真正的会用兵,懂用势。司马迁说过:死非其难,而处死难。知道要死而死,这就不可怕了,知死必勇,勇生于怯。但是怎么去面对死,选择死才是难的。所以,拿着利刃,带着军队的目的为了死磕对手,而是让对手惧怕被死磕。


IP属地:江苏67楼2016-07-29 23:36
收起回复
    这几天沉迷于古希腊了,冷落了孙先生。先赔罪。。。。
    继续继续


    IP属地:江苏68楼2016-08-02 18:19
    回复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前面说了,上兵伐谋等等,聪明的人读完了之后就有疑问:一味的追求伐谋,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会不会太刻板了而贻误战机呢?别着急,不是还有这句嘛。这句就告诉你,不同兵力的条件下,如果战,能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当然,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双方除了人数上的差异以外没有其他明显的优劣之分,其他方面也就是道,天,地,将,法这些。所以,以此为参考来决策该不该正面去交战。如果正面作战,要怎样打呢?这里就说了,如果在敌十倍以上的兵力,围歼他就可以了。五倍左右的话,主动进攻,曹操说得更具体:“以五敌一,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就是说,五倍于敌,取五分之三去攻他,留无分之二随机应变,巧设机谋,出其不意。兵力比敌人多一倍以上的时候,设法调动敌人,使其分兵,分势。我常说过:兵忌分势。所以要分的,肯定是敌人。从前句来看,孙武建议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而且前面讲过那么多用兵要慎重的话,可见孙武的用兵思想就是力求全胜,什么叫全胜?能全国不破国,能全军不破军,。。。一直到伍都不放弃。为得就是以最少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呀,所以一定要采用把握最大、损失最小的策略。兵力倍于敌人,孙武觉得优势不是很明显,或者说,胜面虽大,但是力敌损失肯定不少,一对一的话,我方也会有半数的损失啊,要知道冷兵器时代拼士气,损失过半以后,剩下的那些兵还能用?所以要设计来分敌势,这里方法太多了,比如可以派小股部队在敌后骚扰,派小股部队虚张声势等等,如果敌人中计、分兵,那么我正面部队就相当于敌人的四五倍,五则攻之,就可以放心的打了。
      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这里孙武的回答是“能战”。也就是说原则上来讲是可以取胜的,但是因人而异。是呀,孙子不愿意告诉咱们太机械的办法,比如对付势均力敌的时候你该如何如何。。。前面讲过了那么多,到现在也该领悟一些孙武思想的精髓了,“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种情况下,就要看为将者的权变了。因为所有这些的前提都是除了兵力不同,其余并无太大差异。现在兵力也相同了,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孙武是拒绝纸上谈兵的。怎么打?自己想辙去!
      如果我方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孙子的回答是“能守”。兵力处于劣势,在敌人没有出现破绽的情况下,还去和人硬碰硬,你是张飞?就算你是张飞,那么遇到更横的吕布,咋整!先守吧,坚壁勿出,避其锋芒。先保证不被敌人战胜,才有战胜敌人的机会。兵贵速,那是你进攻别人,你优势敌劣势。现在你处于劣势,如果贵速,那答案很明确,就是速死。
      不若则能避之。这里就不仅仅是兵力的问题了。这个“不若”是全面的,无论将、兵、物资、当前战局势态,都不能和敌人相衡的局面,先引兵避开敌人,待机而行吧。
      总体总结一下,前面三句“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这是我方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所以很明确的语气告诉你,就这么干。同时,这在孙子兵法的语境下,也是我攻,敌守的情况。我方兵力处于“敌”、“少”、“不若”还主动进攻敌国,这是在孙子兵法中是难以理解的,而且这种人在第一篇就已经被孙子拒绝了“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而“吾计”中,绝对不会接受力量不占优的情况下去主动进攻强敌。
      后三句中“敌则能战,少则能守,不若则能避之”,都加了一个“能”字,就是说,所有的这些都是理论上的,而且战场上的形势并不以我单方的意志而转移和改变,做到不易。只能尽量去争取理论上的可能。可谓是下策中的上策,最小中的最大了。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是固执的意思。这是接“少则能守,不若则能避之”的,就是说,弱小的力量如果非要固执的意气用事,和敌人玩硬碰硬而不选择高垒勿战,避其锋芒,相机而动,则必定被强大的一方所擒,所歼。】


      IP属地:江苏69楼2016-08-02 19:48
      回复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这句话不做过多解释了,字面就是:大将作为国家的辅弼之臣,他算计得越周密,国家就越能强大;相反,为将者有疏漏,那么国家必定衰弱。唉!何止是将啊,没有贤君,就算有良将也强不了。自古亡国亡在将身上的不多,亡在君主身上的太多了。】


        IP属地:江苏70楼2016-08-02 20:03
        回复
          至此,谋攻篇就讲完了。也就是说,《孙子兵法》的总纲领,总原则就说完了。后面的贴子将是具体意义上的行军布阵战场临敌的内容了。上面的弄明白,就在战略上懂得了兵法。而下面的内容弄明白,就是战术上的懂得了兵法。
          【【【【【【【【【【【【【【【【【【【本篇终】】】】】】】】】】】】】】】】】】


          IP属地:江苏75楼2016-08-02 22:45
          回复
            第四篇 形篇
            【解题:
            很多版本把这篇名写作“军形”,这是因为曹操在此注:军之形也。所以增一“军”字。这样,这个“军形”就成了讲军队阵形或者战场形势的了。不过与本篇内容不甚相符。关于这个题目的意思,古今众说纷纭。这里就不全介绍了,真全写出来你们也未必看。我就说一种我赞同的说法吧。
            结合下面内容看,本篇名为“形篇”,而“形”字只在全篇结尾出现过一次,“称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那么就来分析下这句话吧,自然也就得出“形”的本义了。这里说“称胜者”,就是文中的上句“胜兵若以镒称铢”,镒,二十两。铢,二十四分之一两。显然,以镒称铢,高下立判。故此,“形篇”之形,在此即为“成矣”。若《管子》:“惟有道,能备患于未形”之“形”也。水势趋下,决水于千仞,其势不可挡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战者,于未战之时以成胜战之形。形也者,成矣、明矣、势不可挡矣。此乃《孙子兵法》之轴也,读者察之。】


            IP属地:江苏76楼2016-08-06 15:22
            收起回复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前句承上,不做多说。说说这句“胜可知,不可为”。
              一方的行为并不能使敌“可胜”,但是尽到自己一方的努力,能够做到“不可胜”,还能够“不失敌之败”,也就是在不被敌人战胜的前提下,寻求战机,一旦战机出现,抓住它,一击制胜。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的规律,遵循战争的法则,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所以明明知道如何能胜,但是做起来也要一步步来。】


              IP属地:江苏78楼2016-08-10 22:14
              回复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用力最少,而最易致胜,才可以称为善战。所以真正善战的人,没有什么奇异的胜绩,没有以智慧著称的名声,也没有勇猛杀敌的功劳。(因为胜于未萌,天下不知。兵不血刃,敌国已服。所以叫无智名,无勇功。)忒,差错之意。所以善战者打仗从来不出什么差错,因为所交战的对象都是未交战之前便已然处于必败之地了。换句话说就是,看准了机会再出手,所以才能一击命中。】


                IP属地:江苏84楼2016-08-16 18:27
                回复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先使得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不错过敌人丝毫的失误。所以善于用兵之人都是在有必胜把握的时候才去求战,而不善于用兵的人却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味的寻求交战。
                  需要强调一下“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句中的“道“和"法”,不同于《计篇》里的“道、天、地、将、法”。这里是说已经交战的时候,在战场上的作战方面的战略、战术。而后者说的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五大因素。曹操注曰:“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IP属地:江苏85楼2016-08-16 18:45
                  回复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度,谋虑揣度之义。
                    量,容量、容纳的限度。《论语》:惟酒无量,不及乱也。
                    数,数目。
                    称,衡量比较。
                    胜,胜败之分。
                    以上五事为递进关系。
                    地生度。就是以地理空间的条件进行思索。
                    度生量。由决战之地的广狭揣度出最大敌我兵力。
                    量生数。在最大限度之内,敌我双方能出动的各项具体数目。比如:兵力配置、装备程度、士卒战力对比、劳逸程度、地理位置因素等细节。
                    数生称。上述具体数量已经有所评估,那么定量之后就该定性了。
                    称生胜。局部的定性完成后,整体评价就大概可以定性胜负了。
                    这就是定量、定性的分析法。孙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这种科学的观点,真的很惊人了。】


                    IP属地:江苏86楼2016-08-16 19:04
                    收起回复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这句在本章解题中已经详细阐述过了。
                      “称胜者”战胜敌人就如同决水于千仞,水势居高临下,势不可挡。不战之时,胜局已定。及至交战,无可逆转。这就是《形篇》之“形”的真谛,《孙子兵法》的要诀。】


                      IP属地:江苏87楼2016-08-16 19:09
                      回复
                        至此《形篇》的常规内容就讲完了,下面将补充几个具体的战例,其实这个环节本应该由读贴的你来完成,只是啊。。。能一直看到此处的吧友都已经算是了不起了,所以还是我自己来吧。
                        案例预告:一,刘裕过岘山。二,田丰论曹操。
                        明天更新。


                        IP属地:江苏88楼2016-08-16 19:15
                        回复
                          【【【【【【【【【【【【【【【【本篇完】】】】】】】】】】】】】】】】】】】】】】】


                          IP属地:江苏89楼2016-08-19 21:10
                          回复
                            势篇
                            【解题:综合本篇内容来看,这里的“势”是说:能够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利用有利时机,发起突然迅猛的攻击,这种冲击力会是常规时的很多倍。所以本篇主要讲的内容便是“奇正”之术。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这篇内容的重要性了吧。对,奇正之术。战争打得就是谁的奇正玩得高。】


                            IP属地:江苏90楼2016-08-19 21:18
                            回复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分数:队伍编制完整,职能明确,分工科学。所以全句的意思就理解为,只要做到这些,就可以统领大部队和统领小部队没有区别。这里要说的就是,古代打仗用兵那可不是简单的多多益善,人越多越好,了解一点历史的人可都知道,“多多益善”那是韩信说的,也就韩信有这种口气。对军事有点常识的都知道,部队的专业化程度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谋体系。众易聚而难用,统率百万之众想打胜仗这可要靠能力,靠将略的。有人说冷兵器作战就是拼人头,人越多就越容易取胜。其实战争可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冷兵器战争对脑力的要求一点也不比今天的战争要低。比如刘秀战昆阳,符坚败淝水,曹操败赤壁,袁绍败官渡,几十万之众败给几万人,这可不是那几十万人一个个的被杀光的,统率得不好,前部败了,后面的部队不仅不能即使赴援,还会直接溃散,这种首尾不能相及往往是部队太庞大的弊端。所以孙子曰:“用兵之术譬如率然。”率然是一种毒蛇,用兵之道就像猛蛇一样,击其头,尾至;击其尾,头至;击其中,头尾俱至。】


                              IP属地:江苏93楼2016-08-19 2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