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谈吧 关注:1,390贴子:101,683

(兔扒哥)宋真的弱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在某吧经常看到某些人喷宋弱,现在得拿出点干货甩脸了。。。
宋朝在我国是一个很奇特的时期。它注重农业,也不排斥商业;它的科技无比发达;皇帝善待士大夫阶层,同时也能够保证民生。所以终宋一世,既无大的政治动荡,也无大的农民起义。
更因为宋朝的财政收入举世无双,它可以用钱买下北伐数次也未能夺取的“燕云十六州”,它可以用白银与异族周旋:辽、金、西夏等国看起来都无比强大,但都在白银攻势之下“一败涂地”。
欧洲,直到16世纪才出现了同样的繁华。


IP属地:湖北1楼2016-07-17 21:57回复
    在很多人的心中,谈及宋朝,立刻就会想到两个词——羸弱。
    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总是摆脱不了被外族侵略的局面。它们的主要敌人是辽国(也称之为契丹)、西夏、金国和蒙古,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这种局面就没有改变过。
    宋朝的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人情味的皇帝,就连他推翻的后周的亡国之君柴宗训,都能在他的照顾之下得到善终,这在历史上都是比较难得的事情。可是在历史上,似乎有这样一条铁一般的定律——“好人不长命”,赵匡胤就是如此,他在位仅仅17个年头,就在公元976年,稀里糊涂地死去了。
    宋朝的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人情味的皇帝,就连他推翻的后周的亡国之君柴宗训,都能在他的照顾之下得到善终,这在历史上都是比较难得的事情。可是在历史上,似乎有这样一条铁一般的定律——“好人不长命”,赵匡胤就是如此,他在位仅仅17个年头,就在公元976年,稀里糊涂地死去了。


    IP属地:湖北2楼2016-07-17 21:58
    回复
      《宋史》中关于赵匡胤之死只有短短的 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可是在民间,赵匡胤的死亡却被演绎出了多种版本。由于赵匡胤的死亡太过突然,而在他过世之后,最大的受益人就是赵光义,所以就成全了一段“千古之谜”。
      除了宋太宗的即位是个谜团之外,在其他方面,宋太宗都还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皇帝,甚至在很多地方,比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做得还要出色:
      他重新夺回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治权。自从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之后,华夏地区就在长达两个世纪之内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之中,可以说这一片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随着宋太宗的统一,他们也算是长叹了一口气,总算是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更加坚定了宋太祖制定的“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的治国方针。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 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因此,宋太宗也可以称得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大力发展经济、减免苛捐杂税、兴修水利、劝奖农桑这一系列的措施,让饱受战争创伤的地区很快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并且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完成了最初的经济积累,为今后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997年,宋太宗过世,随即登上皇位的就是那个比较昏庸的宋真宗赵恒。在浏览他的生平事迹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笔莫过于“澶渊之盟”,最英明的决定就是重用了一代名相——寇准。不过,他还有一件事情可以引以为傲,就是他写下了那首非常有名的《励学篇》。


      IP属地:湖北3楼2016-07-17 21:59
      收起回复
        宋真宗在位期间,生活奢侈无度,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一度使得大宋朝形成内忧外患之势。他过世之后,皇位传到了宋仁宗赵祯手里。宋仁宗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比较轰轰烈烈,开 了“仁宗盛治”,重用范仲淹,并且积极地开展了“庆历新政”;在军事上,成功地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宋神宗赵顼,这是宋朝历史上影响力较大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20年。
        估计宋神宗也想象不到,这一次的变法,竟然成了“元祐党争”的源头,而“元祐党争”也成为宋哲宗赵煦在位15年之中最大的事情。 金国在掠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时候,有一个漏网之鱼,这就是康王赵构。在躲避了金国的追杀之后,他在南方建立起另一个政权,也就是南宋,而康王自然也就成为了宋高宗。这个宋高宗,心里想的只有一条,就是如何能够在南方安稳下来,并没有想过要到金国去解救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关于这一点,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污点。第二个污点,自然就是岳飞之死。
        宋高宗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在他老了的时候,就将皇位让给了宋孝宗赵昚。孝 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进入到一个相对兴盛的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下定决心要收复中原,于是就展开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北伐战争。然而这一次的北伐仍旧以失败而告终,逼不得已的宋孝宗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


        IP属地:湖北4楼2016-07-17 22:00
        回复
          宋宁宗有8个儿子,但都夭折,无奈之下只好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但权相史弥远矫诏立赵昀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宋理宗继位的前10年都是在史弥远挟制 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弥远死后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IP属地:湖北5楼2016-07-17 22:00
          回复
            纵观整个大宋王朝,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很多人一直在说,南宋是如何如何羸弱,但是这个“弱者”却也有强大的一面。比如它的经济、它的政治制度,甚至在某一阶段的军事实力,都是强大的


            IP属地:湖北7楼2016-07-17 22:04
            回复
              刑不上大夫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或许在上学的时候,这首诗就出现在课本中的某一册,或者出现在某些课外读物上面。如果都没有仔细看过,那这两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肯定出现在某些小说之中,被你无意之间看到了。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人,而且是一个在宋朝有着至高无上权力的人,他叫赵恒,就是宋真宗。
              这首《励学篇》是宋真宗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尽管这篇诗作之中尽显一个皇帝的浪漫情怀,却也十分写实。在宋朝,文人的地位达到了古代的一个高峰,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在宋朝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IP属地:湖北8楼2016-07-17 22:12
              收起回复
                契丹也罢,他们真的就是一伙土匪,就算是进入了中原的土地,满脑子里想的也都是打家劫舍那点事儿,只想着怎么能够捞上一笔,绝对没有想过要占领中原的房屋。而到了宋朝的时候,这群土匪惦记的绝非是那点白花花的银子,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归属,这也就是为什么辽国对“燕云十六州”霸占欲望如此强烈的主要原因。
                想想看,前者是流水的土匪,只想着干一票是一票,就算是遭到了反击,也没什么损失;后者则不同,他们惦记的不仅仅是你的银子,还有你的房屋、你的土地,甚至是你的子民、你的老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可同日而语啊!在如此的环境中,“重文轻武”的宋朝能够坚持300多年,这也算是个奇迹了。
                谈到这些,绝对不是为了给宋朝签订各种条约找借口,就如同这一小节的标题所写,宋朝在战争中也取得过很多的胜利,要不然那七成的获胜概率是从何而来呢?宋朝出现过很多个军事奇才,“杨家将”的元老杨业,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杨
                继业,在历史上是同一个人。他有个绰号,是辽国人给他起的,叫做“杨无敌”。他原本叫做刘继业,是北汉的将领,后因北汉帝刘继元投降,就成为了宋太宗的部下,改名杨继业(杨业)。抛开他的身家背景,我们单来说说他的战绩:
                公元979年的九月,宋朝建立刚刚20年,辽国就已经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动起了心思。战争就讲究一个时机问题,所以辽国抢先占领了天时。远在汴梁城的宋太宗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辽国军队已经被宋军击退,可是他知道,这件事情还没有完,辽国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乎,派谁去守卫就成了朝廷中的头等大事。
                这时候的宋朝已经没有什么骁勇善战的武将了,因为当初已经被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了。眼看着自家的门户被辽军来犯,宋太宗急眼了,想我大宋王朝,不能就这样被辽国欺负了。他坐在金銮宝殿之上,看着站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就问:“辽国军队犯我大宋国威,你们哪个能够前去为朕解忧?”
                站在大殿之上的多半都是文官,而武官


                IP属地:湖北15楼2016-07-17 22:21
                回复
                  们都没什么地位,站在后面,听到宋太宗这样问,谁都没有站出来,都大眼瞪着小眼看着别人。
                  唉,估计宋太宗当时心里也是长叹一口气吧。他环视四周,在每个武将的脸上停留了一会儿,突然间他脑海中想到一个人,毫无悬念,这个人就是杨业。用宋太宗本人的话说就是“杨(继)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
                  说白了,宋太宗看上的是杨业多年在边关的经验,总比用一个毫无战争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要有保障。史书上记载:
                  次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适遇辽军南犯雁门(今代县西北),杨业率骑兵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向南,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海。雁门关这个地名,很多人都不陌生,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杨业曾多次在这个地方和辽军一试高下。从这个时候起,杨业这个名字就成了辽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也是在这个时候,杨业有了“杨无敌”这个称
                  号。据说在此之后,辽国的士兵远远地看到“杨”字的军旗,就被吓破了胆,生怕跑得慢就会被杨业给杀死了。
                  公元986年,也就是雍熙三年的正月,宋军主动出击攻打辽国,以东路军曹彬、崔彦进率主力直取幽州;另以米信、杜彦圭部出雄州,田重进部出飞狐。可以说,这是宋朝有史以来比较少见的主动出击的战争,也是宋太宗比较著名的几次北伐战争之一。
                  到了二月份,西路军以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杨业任副都部署,王侁、刘文裕为监军,率部出雁门。这场战役是宋太宗亲自部署的,按照他的想法,曹彬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其实是明枪一晃,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大张声势,将辽军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这里;而实际上西路军才是真正的主力部队,如果顺利的话,不仅能够攻占沿途州县,还能够会师攻取幽州。
                  果然,西路军出了雁门关之后,迅速与辽军接上了火力,先后在雁门关、朔州、应州等地展开了战争,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辽国寰州刺史赵彦辛、节度副使赵希赞


                  IP属地:湖北16楼2016-07-17 22:22
                  回复
                    继投降,对宋朝俯首称臣。
                    辽国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抵抗潘美、杨业所统宋西路军,尚未到前线,潘美、杨业军又攻辽国应州,节度使艾正以城降宋。
                    紧接着,潘美、杨业军又攻占云州,辽国大同军节度副使赵毅等降宋。在宋西路军攻城俘将、连连得胜的形势下,作为主力的宋东路军为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违背诏旨,自行北上攻占涿州,又因粮尽退兵。
                    五月,宋东路军又进至岐沟关北,受到辽军主力的追击。岐沟关之战宋东路军大败,宋太宗遂令西路军退回代州,护送云、朔、寰、应4州民户南迁。辽军大败宋东路军后,耶律斜轸部得以全军10余万西攻;六月,攻占寰州,宋守军千余人战死。
                    杨业早已看出,这一次的敌人绝非是原先的辽国士兵,而是有备而来,可是主将潘美似乎胜券在握。杨业觉得此事关系重大,于是就对潘美提议说: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
                    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
                    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次我们遭遇到的敌军势力和以往不太一样,实力也比较强,不如我们先暂且躲避一下他们的锋芒。我们先去攻打应州,一旦开战,那些士兵势必会前来支援,等到他们进入石碣谷之内,就可以用弓箭手将他们射死。这样我们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杨业的话刚刚说完,枢密使王侁就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君侯素号无敌,见敌逗挠岂有他志。”意思就是质问杨业怎么能在两军交战之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可不像是“杨无敌”能够说出来的话哦!
                    潘美一听,也觉得王侁所言极是,于是就对杨业说:“我也听说了杨将军的威名,为什么这一次却表现得畏手畏脚呢?难不成是对陛下有了异心?”
                    杨业一听,士可杀不可辱,怎能容忍他人如此诽谤自己的声誉?就这样,在如果不出兵就会被判定为通敌叛国的情况之下,杨业带领他的“杨家将”出兵了,准备和辽军


                    IP属地:湖北17楼2016-07-17 22:25
                    回复
                      一较高下。
                      在临行前,按照惯例,作为主将的潘美要给杨业送行。他手举酒杯,对杨业说道:“杨将军此去,定要打个漂亮仗回来,我在这里等你凯旋的消息!”
                      杨业自知自己这一走,却是生死渺茫,可是眼看着这北伐的计划即将开展起来,大宋的江山又岂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断送呢?于是他单膝跪地,对潘美说:“此次前去,前途凶险是一个未知数,希望主将能够看在这些士兵的分儿上,看在大宋王朝即将展开北伐的分儿上,请主将带领士兵在陈家谷口接应,以防不测。”
                      看着“杨家将”出征的背影,却有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听闻出征的是杨业,辽军主帅耶律斜轸连忙传下指令,让部将萧挞凛在沿途设下埋伏。凭借着多年以来的战争经验,杨业刚刚进入敌人的埋伏圈时,就已经有所察觉,幸而是有所察觉,这才避免了做“瓮中之鳖”。可是战争之中,一旦处于劣势,就等
                      于放弃了战机。杨业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当他发现战势已经不在他这一边的时候,他果断地带领自己的部下从州南30里狼牙村转战退至陈家谷口。
                      原本杨业以为潘美会按照最初他的嘱托,在陈家谷口那里支援他们,可是等他们赶到那里一看,周围哪里有支援的军队?面前是辽军的围追堵截,身后是一片空白,这代表什么?是同僚之间的不信任,是对于功绩的相互猜疑!想到这里,“杨家将”的诸多士兵都不禁感到一阵悲凉。
                      杨业同样也是如此,看看和他站在一起并肩作战的这些将士们只剩下100多人了,他们每个人都是家中有着年迈的母亲、有着娇媚的妻子、有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杨业对这些士兵们说:“你们每个人家中都有妻儿老小,和我在这里,无疑就是等死,你们,走吧!”
                      众将士纷纷表示,誓与辽贼拼杀到底,即便是死,也要死得有价值!
                      杨业知道,这些将领们个个都情深意重,定然不会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弃他而去, 于是就对他们说:“你们走,要回到朝廷,告诉皇帝,杨业今天为何在这里战死,一定不能让‘杨家将’蒙受不白之冤。”
                      说完这句话,杨业就手持兵器,向辽军冲了过去,一阵拼杀之后,身受重伤。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还能够拼杀数十个辽国士兵,最终因为受伤过重不敌而被辽军抓住。在这场战役之中,他的儿子杨延玉亦战死,自己也在被押赴辽国途中绝食3天而死。
                      在潘美的错误领导之下,杨业送掉了自己的性命,这件事情在此之后经历过无数次的演绎。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的潘美并不是小说《杨家将》中那个奸臣宰相潘仁美。在历史上,潘美是个有名的清官,这次战事的失利,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处败笔。
                      在杨业镇守边关的几年之中,辽军丝毫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在杨业身边还有一位令辽军闻风丧胆的人物,就是他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人称“杨六郎”,在著名的小
                      说《杨家将》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杨家将中的七郎八虎也都是赫赫有名。不过小说终归是小说,在历史上,杨业虽然也有7个儿子,但是这个杨延昭并非排行老六,而是老大(也有一种说法是,杨延昭排行老二),那么他为什么会被人称为“杨六郎”呢?这也和他与辽军的对抗有关系。
                      早在北汉时期,杨延昭就经常和杨业一起驰骋沙场。对此,杨业还曾经说:“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这话再明白不过,在杨业眼中,这个儿子简直就是他年轻的缩影,是个能够领兵打仗的主儿,于是就特意栽培。
                      杨业的一番心血并没有白费,他在世的时候,杨延昭不仅是他的左膀右臂,也是个军中谋士,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比较正确的主张。而杨延昭真正声名远扬还是在他父亲过世之后。
                      杨业过世之后的第三个年头,杨延昭为父亲丁忧期满,任高阳关路景州知州。“燕云十六州”相当于现如今的华北地区,所以在宋朝时期,北京啊、东北啊,都不算是中


                      IP属地:湖北18楼2016-07-17 22:26
                      回复
                        “呼家将”,他们也是很有名气,主要有呼延赞、呼延庆等人作为主要将领。其实在时间上,“呼家将”和“杨家将”相差不久,“杨家将”第一代杨业和“呼家将”的第一代呼延赞在时间上相差不了几年,后代们也都是同朝为官,只不过驻守的地方不太相同罢了。
                        我们来简单说下“呼家将”第一代呼延赞的主要战绩——巴蜀战役和太原战役。
                        公元964年,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带领下,北宋开始了统一华夏的征程,而呼延赞就是攻打后蜀的主要将领。在凤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丰县这个地方,他负责攻打四川北边的门户。呼延赞身为前锋,就如同一支锋利的剑,很快就敲开了四川的大门。另外一场经典战役是呼延赞跟随宋太宗打下的。在公元979年,宋太宗开始攻打北汉。北汉当然不愿意处于挨打的地位,反抗得非常坚决,其中就有还在北汉任职的杨业(那时还叫做刘继业)。双方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太原城门,一个攻城、一个守城。呼延赞为了能够鼓舞士兵的士气,率先奋力登
                        城。我们都知道,战争之中,城池向来都是易守难攻,呼延赞从城墙上摔下来4次,但是他的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为了表彰呼延赞的英勇行为,宋太宗亲自赏赐给他大量金帛。最后,北汉终因无力抵抗宋军的进攻,被迫举城投降。
                        呼延赞的后代之中比较有名的当属呼延庆,他是呼延赞的曾孙,不仅是北宋边关防线的一员大将,同时还是北宋时期的“外交官”。因为他精通金国语言,曾经多次远赴金国和谈,和金国商议如何攻打辽国的“海上之盟”就是他的主要外交功绩。
                        到了南宋时期,有另外一支队伍,也得到了世人的推崇,那就是“岳家军”,当然,“岳家军”只是民间的称呼,并没有得到历史的认可。“岳家军”的主将自然就是岳飞,他最有名的战役莫过于4次北伐。
                        在郾城之战时,岳家背嵬军先以步兵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骑兵砍杀敌军,大败兀术的精骑15万人。在岳飞的奏折中称:“杀死贼兵满野。”随后在兀术3万骑兵攻颍昌时,岳云率背嵬军800骑兵, 杀得兀术“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宋军大部队到达后,“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1140年,金大将兀术带领金国的军队向南宋进攻。岳飞带领“岳家军”与金兀术作战。兀术有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骑兵,人马都披上厚厚的铁甲,叫做“铁浮图”,“铁浮图”两侧再配备轻捷的“拐子马”,向“岳家军”进攻。岳飞看准了“铁浮图”的弱点,等敌人冲过来,命令士兵用一种带钩的长枪钩马腿,一下子“铁浮图”被杀得大败,“拐子马”少了“铁浮图”,也败了。
                        兀术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哭了,他说,自从带兵打仗以来,全靠“拐子马”打胜仗,这下全完了。“岳家军”乘胜收复了许多中原失地。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军事将领之外,宋朝还出现了曹彬、狄青、王韶、韩世忠、刘锜、李显忠、魏胜、张俊、虞允文、张子盖、张宗颜和吴玠等等。虽然他们没有像“杨家将”、“岳家军”那样为人所知,但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保卫了大宋的江山。
                        毕竟宋朝在战事上能够取得七成的胜利,绝非是一两个军事奇才就能够完成的任务。
                        北宋时期的战争多半都是和辽国之间,而到了南宋,主要敌人就是金国和蒙古。很多人认为经历了“靖康之耻”之后的南宋,只能过着苟延残喘的日子,实际上在南宋时期,也曾经在边关上演了很多场经典战役,比如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钓鱼城之战等等。
                        宋朝的军队虽然没有像汉唐时期那样主动抗击外族侵略,却善于防守,或许这样有些屈辱,但是在诸多强敌之中,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难道不是吗?


                        IP属地:湖北20楼2016-07-17 22:27
                        收起回复
                          楼主先更到这里吧,手累。。。明天继续


                          IP属地:湖北21楼2016-07-17 22:30
                          回复
                            无宦官乱政,无地方割据,无严重民乱
                            中国古代中,有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他们围在权力中心,甚至能够在皇帝说私密的事情的时候都站在一旁,这就是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们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汉代末期,比如明朝后期,都
                            有宦官乱政。可是在宋朝,却几乎没有宦官乱政的情况发生。也许有人会说,在小说《水浒传》里面,不是有一个权力很大的宦官童贯吗?难道他不算是宦官乱政吗?
                            的确,童贯有很大的权力,就连后来的宰相蔡京也是因为童贯的提拔才能够重新返回庙堂之上。著名诗人陆游曾经在《老学庵笔记》第四卷中这样写道:“蔡京为太师,赐印文曰‘公相之印’,因自称‘公相’。童贯,亦官至太师,都下人谓之‘媪相’。”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童贯吧。
                            据说,童贯年过20才被送进宫中,净身做了太监,度过了青少年发育期的他看起来和一般男子没有什么差别。童贯能够得到重
                            用绝非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他的一些手段。在很多小说中,那些侠之大者往往都具备一个特征——仗义疏财,童贯也是如此。只不过他疏财的对象并非是穷苦的百姓,而是后宫之中的那些嫔妃、宫女、宦官,甚至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近臣等等这些人都成了他“疏财”的对象。他的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要在后宫之中赢得一个好名声。
                            正所谓“拿人家的手短”,很多得到好处的人都会在皇帝面前说一些关于童贯的好话,皇帝常常听着,能不对童贯这个人充满好感吗?童贯能够得宠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心思细腻,而且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皇帝一个眼神,他就能知道皇帝究竟在想什么,每每在皇帝需要什么的时候,童贯往往能够站在一旁出谋划策。而且这个人在皇帝面前卑躬屈膝,俨然是一副性情乖巧的模样,让人看了就觉得这是一个使人放心的奴才。
                            不过,童贯真正得势还是在宋徽宗登基之后,那时候的他已经年近知天命的年纪。宋徽宗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才子,却错误地出生在帝王之家,更错误地被推上了王位,他喜欢书法、字画,骨子里就是一个文人墨客。在他即位之后不久,就以内廷供奉官的名义,派童贯到杭州设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童贯大喜过望,他知道,这是他官运亨通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要不然怎么说童贯不一般呢,内廷供奉官说白了根本就不是个多高的职位,也就是采购部的经理,按理说这个职位撑死了也就是打着皇宫的名义多捞点钱。可童贯并没有这样做,通过长年累月在宫中侍奉皇帝的经验,他当然知道如何能够让皇帝满意,于是他大肆收集名人字画、珍稀古玩,并且将这些东西一股脑儿地呈现到皇帝面前。宋徽宗一看,My God!这些都是绝世珍宝啊!于是,他根据这个就断言,这个宦官有能力,不错不错!自此之后,童贯就得到了皇帝的重任,担任了枢密使。这枢密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这就得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说起。他因为担心宋朝重蹈唐朝灭亡的覆辙,所以就下定决心要抑制武官的权力,实
                            行一种叫做“军政军令分开”的制度,于是设立了枢密院,主掌枢密院的官员叫做枢密使。枢密使的权力非常大,一般都是由文官来担任,可是到了宋徽宗这一代,枢密使这个差事竟然落到了一个宦官手中。
                            为什么说枢密使非常重要?因为他手握兵权,能够调动军队,而负责指挥军队的是武将。两者之间,就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童贯担任枢密使之后,也曾在战场之上发挥过自己的能力。当时宋朝要收复西北的河湟之地,正跟羌族部落在甘肃、青海一带打仗。宋徽宗想来想去,这监军的职位就交给童贯吧。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童贯的成长史。前面说了,童贯是在20岁之后才进宫当了太监。在此之前,他也和很多人一样念过书,肚子里还是有点墨水的。在进宫之后,他更是成为宦官李宪的门下。李宪曾经也担任过西北的监军,童贯跟随着李宪曾经出入在西北边境,对西北一带的地形和风土人情也颇有了解。有了这些基础,他此次出征也算是合适。
                            就在童贯摩拳擦掌,想要一试身手,做出点成绩给宋徽宗看的时候,汴梁却出了事,皇宫内院居然在这个时候起火了。古代人有一种天下无敌的本事,就是能够把任何事情和老天爷扯到一起去,不管是暴风雨啊,还是着火这样的事情,一概都是天意。这场火让朝廷大臣和那些道士们都惊恐不已,认定这是不祥之兆。宋徽宗一向都重视道教,听道士们这样说,就赶紧给童贯写了封旨意,内容无非就是什么现在这个时候不吉利,这场火肯定是老天爷给我们的一个提示,现在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了。
                            他看完这封信之后,面无表情,身边的副官就上前询问:“究竟是什么重要大事,让皇帝几百里加急地送过来啊?”
                            童贯若无其事地说:“没什么,这场战事皇帝很重视,信上说如果我们能够取得胜利,肯定是重重有赏。”这可是欺君罔上的重罪,童贯却并不放在眼里,他太了解这个皇帝了,只要能够打胜仗,其他的小事,皇帝根本就不会放在心
                            上,而他也太需要这样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凭借他对西北战局的了解,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这支宋军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哪怕说是宋朝最具实力的军队也不为过,所以他决定赌一把。
                            当然,这场战争打得毫无悬念,宋军获胜。按理说,打了胜仗,皇帝也不会追究他擅自行动的罪名,这件事情过去就过去了。童贯却借此机会将这群将士收为心腹。就在开庆功大会的时候,童贯“不合时宜”地拿出皇帝的圣旨,将领们这才知道皇帝的心思,吓得他们赶紧跪在地上。
                            这可是圣旨啊,欺君可是大罪啊,弄不好就得脑袋搬家。有的将领壮着胆子问道:“大人,您这样做,难道不怕皇帝会怪罪吗?”
                            童贯笑了笑说:“不怕。”看着将领们都不明所以的样子,他又说道,“仗打赢了,功劳是你们的;打输了,我一个人面君,掉我一个人的脑袋。”
                            此话一出,这群将领们自然都唯童贯马首是瞻,成为了他的心腹。


                            IP属地:湖北38楼2016-07-19 21:55
                            回复
                              《列传一百一十二·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列传一百一十·侯蒙传》: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这3段记载虽然字数非常少,但是却概括出了宋江所带领的绿林好汉们“造反”的全过程。宋江在最初决定要造反的时候,曾经一度颇具势力,宋朝数万名官兵没办法与之抗衡。我们也不难发现,宋江所带领的人数应该不会太多,规模嘛,估计也就是几万人上下;但是他们的造反方式是一边打一边走,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或许有的人会问,那《水浒传》中,宋江率梁山大军打方腊建功的故事,难道就是作者瞎说的?
                              我们还是要用史料说话,根据《续资治通鉴·宋纪卷九十四》中记载的宣和三年发生的事情,可以梳理出一个脉络来:
                              正月,也就是一月份:
                              方腊陷婺州,又陷衢州,守臣彭汝方死之。
                              二月:
                              降诏招抚方腊。
                              方腊陷旌德县及处州。步军都虞候王禀复杭州。淮南盗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过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
                              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张叔夜知海州。江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江径趋海滨,劫巨舟十馀,载卤获。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所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三月:
                              方腊再犯杭州,步军都虞候王禀等战于城外,斩首五百级。官军与贼战于桐庐,败之,遂复睦州。
                              四月:
                              童贯、谭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方腊焚官舍、府库、民居宵遁,还青溪帮源洞。贯等合兵击之,腊众尚二十万,与官军力战而败,深据岩屋,诸将莫知所入。王渊裨将韩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捣其穴,格杀数十人。庚寅,擒腊以出。世忠,延安人也。忠州防御使辛兴宗,领兵截洞口,掠为己功。诸将并取腊妻子及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洞石穴中,杀贼七万馀人,其党皆溃。腊之乱,凡破六州、


                              IP属地:湖北41楼2016-07-19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