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兄宜弟吧 关注:11,042贴子:10,193
  • 10回复贴,共1
天命是什么?天命就是顺承。何也?人生而不同,有生于陇亩,有生于工薪家庭,有生于官宦世家,有生于大富大贵。生而不同,造成生来的盘子不同,非谋取而所得,便是天命所赐。或者宽泛一点来讲,农家子弟开小超市,是天命之中,做省长便是天命之外。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区别就是相对自由和平等,而这种自由和平等可信吗?我的回答是至少在中国,是不可信的。它和封建社会的天命之不同,唯在于它将其扩大到一个范围,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换句话说,生来不同,导致可供选择的实质不同。而表面上,可供选择的选项是一样的。但是,通俗来讲,一个农家子弟或工薪子弟,如果他立志要做省委书记,这会被认为不现实,而一个官宦子弟和富二代选择去开个小超市,会被认为没出息。我们受这种导向主导,从未想过,这些评价是合意的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呢?因为他们没有安于天命。一个是要求的太多,一个是想要的太少。要求得多,被视为贪婪,想要的少,被定义挥霍。常规的脑筋,认为这很自然,就是道理。
我要说的是,那只是因为你默认了现存的规则。当然,我上面的省委书记和开超市,你可以理解为抽象的指代,如果只是针对这两个例子来驳斥我,我将不作具体辩解。下面,将会全面展开对于天命的各方面思考。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10-08 02:06回复
    第一部分 形成天命的各种因素
    1.天命被政治定义
    2.天命被家庭传承
    3.天命被教育深化
    4.天命被舆论扭曲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10-08 02:17
    回复
      2.天命被家庭传承
      家庭是统治的最小单员,所以统治只需要将不同家庭分类即可,最直接的分类,无非就是经济分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通过经济手段无形之中将不同水平家庭区分开来,然后信息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层层递减,以维持当前分类的动态平衡。虽然这不是国家有意为之,但是这可能是该体制下最容易形成的模式。这样,大多数家庭被固定在一个横向水平上而且不断强化该横向水平内的一种观点,形成一种阶级舆论。这种舆论基本只作用于本阶级。
      需要解释的是,关于信息的问题。掌握信息的多少,就是你在社会当中身份地位的直接体现。成功学理论强调人脉,但是这只是表象的东西,有价值的人脉在于信息分支的纵向,而不是横向发展,在同一层面发展再多的人脉,只能保证你在该层面更稳固而已,并无助于你向上发展。而纵向的人脉,由于舆论不同,所以是很难发展的,最常见的就是那种门户偏见。
      信息不同,导致选择受限,纸面上的选项都是一样的,以便维持一种表面平等。而对于选项所掌握的信息,则是没办法平等的,一个大学教授的女儿,可以轻而易举的考上博士,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却不能如此轻易。一个有钱人子弟可以随便投资项目就赚钱,而底层老百姓往往感叹,钱难挣,屎难吃!根源都在于信息不对等。信息不对等下,少有人愿意选择那些一无所知的选项,走前人走过的路似乎更受青睐。
      况且,随着社会水涨船高,即使最低等级的家庭,也很少有冻饿之虞的,这强化了一种观点:走前人走过的路,错不了。所以,践迹而行,登堂入室。一切多么的顺畅。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10-08 10:34
      回复
        4.天命被舆论扭曲
        关于舆论,上面已经初步提到过了。这里要说的是,何以形成扭曲。之所以名之以扭曲,就是说它并没有顺应人的应有之事。人有禀赋之差,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是画家的苗子,有的人如果踢足球可能会成为新梅西,但是这些人整齐划一的选择了读大学,工科专业。梅西成了纺织厂车间主任,梵高成了涂料厂销售经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悲剧,但是舆论确实在做这件事。而舆论之形成和作用,是国家定义的价值和信息支配的布局。这种格局下,多数人在车间主任和足球明星之间做选择,并不是出于自身喜好,而是出于直接的经济利益判断。而本来应该是梅西的孩子成了车间主任,因为车间主任的利益更实际,更已知,当然,这是在上个世纪流行的说法。而本世纪则要反过来,是本应该成为车间主任的人,非要成为足球明星。其实反过来正过去,都一样。趋势这些的无非就是信息和利益。而舆论就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在信息不完全的环境下发挥作用,用声称的利益去趋势人。
        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人应该是顿于禀赋而敏于志向的。换句话说,要想让人接受身份的不同,并选择身份是出于自身喜好,并乐意为自身选择承担责任,那么就需要消除经济上的差距。决定我想做梅西还是想做车间主任的是我的志趣,这只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能够达到,即使梅西的收入比我高n倍,但是我的收入仍然可以满足我大多数的愿望,或者我活得不比大多数人差,包括被尊重,实现理想的能力等等。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10-08 11:20
        回复
          第二部分 安于天命
          1.受命于天
          2.安贫乐道
          3.明哲保身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10-08 12:52
          回复
            2.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是一种善吗?我觉得是。但是安贫乐道和锐意进取哪个更善?我不认为二者该做排序。就像甲喜欢吃韭菜,乙喜欢吃芹菜一样,并没有优劣之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企图想让第三者吃韭菜不吃芹菜,或者吃芹菜不吃韭菜,那就是一种谬误。这在政治上叫社群主义的排他。
            下面说说安贫乐道这个词的具体意义。这个词,其重点在于谁安怎样的贫,是一种什么道。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不同的人安不同程度的贫,是一种服从于现规则的道。我刚才说过了,如果个人是“安于此”的,我们强迫别人不安,便是一种社群主义的做法。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安如何区别于那种适应性偏好呢?即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所以不吃葡萄便是好的。类似这种自我心理保护的机制。如果安于不吃葡萄仅仅是因为吃不到葡萄,那么这种安还值得被提倡吗?更何况社会中其他成员有的人却生下来就能吃到葡萄,且吃得腻到厌烦。现实社会中常见的此类现象就是声称淡泊名利的往往是得不到名利的,得到名利的却很难淡泊名利。
            而另一种可能就是,有自觉的做出了一种可能会使自己“贫”的选择,但是心甘情愿的去接受选择的后果,即:因为不喜欢劳动,所以不事生产,因而穷,但是安。儒家的隐士都是这种,而当今社会的安贫乐道却多是前一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10-08 21:59
            回复
              3.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作为东方一种传统的处世哲学,可以指导人免于危险。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免于危险并不是一种高级的追求。如果作为程序和方法而言,它或许是一个好的原则,而如果把它误读成一种价值观,我看不出它有什么建设性的一面。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差异,需要一个中间价值去衔接,也可以看作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相互妥协和迁就,所以有了这个中间价值,我们不会盲目的以理想来全盘否定现实,同样,我们也不能浮躁的认为,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所以理想被认定是“不现实的”而加以否定。这是中庸之道,明哲之理的意义。但是如果把这种中间价值来当作一种终极价值,那就是功利主义了。
              现实中有这样一种规律:用明哲保身去做事的,往往是高人。以明哲保身来评价事的,常常是市侩。
              归结到主题,从天命而言,明哲保身不等同于安于天命,将明哲保身等同于安于天命的,就是我定义的那种市侩哲学。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10-08 22:33
              回复
                第三部分 不安天命
                1.梦想的界限
                1.能力和命运
                3.生存与毁灭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10-08 22:41
                回复
                  1.梦想的界限
                  有一个词叫做“非分之想”,很不可思议,连想都有应分和非分之分。同时我也在思考,人是种有趣的生物,因为人会想。然而想也有不同,一个人想着好事,但不去做,他在道德上称不上君子。但是一个人想着坏事,他也没做,他在道德上就被认为是有所不足的。总结起来就是,好事想了不做,不叫好;坏事想了没做,也算坏。当然,这似乎是题外话了。
                  现在说说,什么是“应分”什么是“非分”吧。我想到了一个词“安分”,把这两个词套到命运上,也就是,安于天命就是应分,不安天命就是非分。“分”在这里就是天命。
                  具体而言,“分”落到梦想上,农民梦丰收是“分”,梦当官是“非分”。工人梦涨工资是“分”,梦投资发财是“非分”。白领梦休假是“分”,梦政通人和太平盛世是“非分”……依此类推。这不是我瞎编的,你细心的话,看看过去cctv的那些个梦想的宣传片,都是这个思路的。
                  而我不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是出租车司机学会了开挖掘机,东北菜厨子学会了上海菜,农民学会了开水果店……出租车司机为什么不能称为银行家?东北菜厨师为什么不能做省委书记?农民为什么不能当大学教授?当然,世界这么大,总能举出几个特例来。你或许会回答,只要有能力,上述就能达到。好吧,关于这个观点的讨论,见下一节。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10-08 23:07
                  回复
                    3.存在与毁灭
                    生存与毁灭是一个问题,顺承和挑战同样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宏观而论,古人为义舍生,是挑战自然法则。今人为理想挑战命运,同样是在挑战社会规律。自然赋予你生命,你为义去放弃它,这是巨大的成本。政治给了你命运分内之物,你不满足于此种不平等的分配而放弃它,同样你放弃的是一种生活。而这种生活,只要你妥协,放弃非分之想,只要你能安贫乐道,它就能提供给你稳定、安逸。但是,你必须要接受平庸。选择了挑战,你就会面对那种不平等的能力较量,虽然这原则上仍是规则之内,但实际上,它却是一扇几乎关闭了的门。明哲保身的理念下,没人选择去冒险突破它。在另一扇命运之门前,多数人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界限之内,他们选择的是生存,他们惧怕毁灭。他们过上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期待着小康的到来。并以此传承给子子孙孙,绝大多数家庭重复着只是一种人的宿命。这何尝不是一种百年孤独呢!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10-09 00:22
                    回复
                      本贴终。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6-10-09 0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