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我今生最爱,读之不倦的经典。其琴棋书画、建筑雕刻、饮食民俗、服饰女红等涵盖之广,在世界文学史上叹为观止。我没有红楼考据癖,但对于胡适宣称的后四十回红楼为高鹗所作深为反感。以胡适的影响力,其一家之言影响了数代红楼学者,更让无数读者无法心无挂碍地尽享红楼之美。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的考据成果,对于红楼中的许多细节有近乎吹毛求疵的研究,她的人生三恨之一恨红楼未完也同样影响广泛。张说小时候看红楼看到八十一回便觉日月无光,味同嚼蜡。张是红迷,同时也是胡适迷,我想她的红楼未完观是受胡适影响而成。
直到看到白先勇的说法,我才深有同感,白认为红楼梦百二十回是曹雪芹的原著,因为在程高本的序言中明确地写着:此为曹公之作,不敢擅改。程高的工作只是收集散佚的原稿,拼凑修订增补而已。
我以为,百二十回红楼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其间千头万绪前因后果,伏笔细节起承转合一脉相承,特别是人物的描写,性格上的精微描述行云流水前后连贯。其间穿插的诗词典故古玩戏剧等描述,非有一般文化底蕴,很难杜撰。特别是作者胸有沟壑、对人性的了悟及世事的洞察,绝非常人可及。后四十回中“黛玉焚稿”和“宝玉出家”两回,扣人心弦回肠荡气,其笔墨之精微、意境之唯美,企是凡人可效仿。
其间前后小有不吻合处,我以为是因为手抄本的遗失、抄写的疏漏等原因所致。曹公含辛茹苦数载披阅删改,因年代和当时的局势不同,可能会有细节调整,对此鸿篇巨著,牵一发动全身,工程浩大,一时无法全盘修改调整在所难免。在食不果腹绳床瓦灶的情形下,曹雪芹为我们留下这样光泽千秋的巨著,实在是伟大!
庄信正曾经力挺张爱玲续写红楼,亦有人把白先勇的文章捧到红楼的高度,都近阿谀了。我是红迷,也是张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曹公之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红楼梦的成就无人能及。一扯红楼,就离题万里,且言归正传吧。
86年芳华版的红楼梦由黄祖模、尹桂芳导演、徐进编剧、连波作曲。不同于徐王版以黛玉进府开场,而是以贵妃省亲开场,黛玉为避清静独自回房后,舞台上传来一声“林妹妹,林妹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出场,一亮相,青春洋溢,光彩流动。他进门即逗起架子上的鹦哥,念白道:“你叫林妹妹,你叫啊。”一副乳臭未干的俏皮样跃然而出,然后唱起“我要你时时叫着林妹妹,我要你日日陪着林妹妹——”脍炙人口的红楼组曲。第一场结尾处,黛玉抚琴,宝玉吟唱:“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君安的声音清亮纯净,仿如一泓清泉,沁人心脾。
《有凤来仪》是贾宝玉在元妃省亲时作的一首诗,云:“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此处编导选取了其中两句,质朴的表演,充满诗情画意。
关于越剧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主演、岑范导演的62年电影版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剧了,86年芳华再排红楼,前有高山,要突破难度极大。为适合王君安的演绎,导演、编剧为其量身定制,选了这样一个唱段作开场,把时年十六岁的君安的少年心性,幻化在宝玉身上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来。主创们抓住了演员的特质,充分利用了其得天独厚的天赋。
君安的红楼梦在上海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初演谢幕36次,掌声长达23分钟,一炮打响,盛况空前。当时的她还是一个孩子,谢幕时观众们送来许多毛绒玩具。行家给予好评:君安的唱腔好,尤其高音区更具特色,对尹派艺术有继承,也有发挥。唱腔之外,君安的身段行台、扇子水袖功夫样样了得。
年少时的宝玉与黛玉两小无猜,最难得是“天然”,不经雕琢,不谙世事,没有吃过人生的苦,乐了就笑,委屈了就哭,这是我们人生的最初状态。“天然”就是86芳华版的卓绝之处,少年姿态无人匹敌。是年龄的优势吧,也不单单是年龄的优势。彼时的王君安,宛若白纸,被那几个老先生,拿捏着,搓搓揉揉,捏出了一个他们心中的宝玉。
君安天赋出众,身体韵律感极强,身段和唱腔配合着节奏天衣无缝,相比起清澈动听的唱腔,身段更是令人沉醉。看那小宝玉,身段舒展,步伐飘逸,圆场跑得满台生辉,活泼轻快,举手投足间,恰到好处,实在可爱极了,实在自然极了,真让人百看不厌。
看宝玉的扑蝶那场,小桥上,宝玉用扇子捧着花瓣洒入桥下的流水中,沉吟之时,忽见蝴蝶飞来,宝玉眼波流转,身形一动,扇子翻飞作扑蝶状,蝴蝶在扇下飞了,宝玉再反手欲追,其身形灵动飘逸,眼神面容流光溢彩。看到此,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背诵起“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细想来,这身段又是另一层含义的“天然”了,顺其脉络,顺其色彩而琢,才有好玉件啊!
君安的宝玉的好,其实真的无关表演,就算她那时的身段,是其越剧生涯中最为精致华美的,这仍无关表演。这完全一场本色演出,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懂事的少年而已,小儿女情态十足,自然流露,毫不做作。当然,除却需要情感大波大折最后两场。看着这让人瞠目结舌的上半场,我丝毫没有任何关于真宝玉还是假宝玉的疑惑,我总是觉得,台上的那个人,理直气壮地展现她自己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他华贵,他任性,他理所当然地享受万千宠爱,他当之无愧地接受雷鸣的掌声,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少年,不是宝玉又是谁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都那样寄念过年少无知的光景,那种天真,那种烂漫,渐渐都丧失在成长的旅途上了。岁月一层层地为心智涂上金箔,青涩却再无露头之日。我们慢慢坚强,却永远告别了为人的“天然”。没有人能躲过这种变化,所以当回头看时,86红楼梦那种无关表演的天然清气才是最珍贵的。
可惜,人生只会往前走,没有回头的道理。表演能弥补的,终究还是表演,成长中失落的,还是失落了。找遍网络,实在找不出清晰的君安版红楼,且以此演唱会版的《红楼组曲》,与知君爱君者共享吧!
(不知怎么转接,观视频请加微信公众号:静桐说 jingtongshuo )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的考据成果,对于红楼中的许多细节有近乎吹毛求疵的研究,她的人生三恨之一恨红楼未完也同样影响广泛。张说小时候看红楼看到八十一回便觉日月无光,味同嚼蜡。张是红迷,同时也是胡适迷,我想她的红楼未完观是受胡适影响而成。
直到看到白先勇的说法,我才深有同感,白认为红楼梦百二十回是曹雪芹的原著,因为在程高本的序言中明确地写着:此为曹公之作,不敢擅改。程高的工作只是收集散佚的原稿,拼凑修订增补而已。
我以为,百二十回红楼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其间千头万绪前因后果,伏笔细节起承转合一脉相承,特别是人物的描写,性格上的精微描述行云流水前后连贯。其间穿插的诗词典故古玩戏剧等描述,非有一般文化底蕴,很难杜撰。特别是作者胸有沟壑、对人性的了悟及世事的洞察,绝非常人可及。后四十回中“黛玉焚稿”和“宝玉出家”两回,扣人心弦回肠荡气,其笔墨之精微、意境之唯美,企是凡人可效仿。
其间前后小有不吻合处,我以为是因为手抄本的遗失、抄写的疏漏等原因所致。曹公含辛茹苦数载披阅删改,因年代和当时的局势不同,可能会有细节调整,对此鸿篇巨著,牵一发动全身,工程浩大,一时无法全盘修改调整在所难免。在食不果腹绳床瓦灶的情形下,曹雪芹为我们留下这样光泽千秋的巨著,实在是伟大!
庄信正曾经力挺张爱玲续写红楼,亦有人把白先勇的文章捧到红楼的高度,都近阿谀了。我是红迷,也是张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曹公之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红楼梦的成就无人能及。一扯红楼,就离题万里,且言归正传吧。
86年芳华版的红楼梦由黄祖模、尹桂芳导演、徐进编剧、连波作曲。不同于徐王版以黛玉进府开场,而是以贵妃省亲开场,黛玉为避清静独自回房后,舞台上传来一声“林妹妹,林妹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出场,一亮相,青春洋溢,光彩流动。他进门即逗起架子上的鹦哥,念白道:“你叫林妹妹,你叫啊。”一副乳臭未干的俏皮样跃然而出,然后唱起“我要你时时叫着林妹妹,我要你日日陪着林妹妹——”脍炙人口的红楼组曲。第一场结尾处,黛玉抚琴,宝玉吟唱:“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君安的声音清亮纯净,仿如一泓清泉,沁人心脾。
《有凤来仪》是贾宝玉在元妃省亲时作的一首诗,云:“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此处编导选取了其中两句,质朴的表演,充满诗情画意。
关于越剧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主演、岑范导演的62年电影版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剧了,86年芳华再排红楼,前有高山,要突破难度极大。为适合王君安的演绎,导演、编剧为其量身定制,选了这样一个唱段作开场,把时年十六岁的君安的少年心性,幻化在宝玉身上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来。主创们抓住了演员的特质,充分利用了其得天独厚的天赋。
君安的红楼梦在上海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初演谢幕36次,掌声长达23分钟,一炮打响,盛况空前。当时的她还是一个孩子,谢幕时观众们送来许多毛绒玩具。行家给予好评:君安的唱腔好,尤其高音区更具特色,对尹派艺术有继承,也有发挥。唱腔之外,君安的身段行台、扇子水袖功夫样样了得。
年少时的宝玉与黛玉两小无猜,最难得是“天然”,不经雕琢,不谙世事,没有吃过人生的苦,乐了就笑,委屈了就哭,这是我们人生的最初状态。“天然”就是86芳华版的卓绝之处,少年姿态无人匹敌。是年龄的优势吧,也不单单是年龄的优势。彼时的王君安,宛若白纸,被那几个老先生,拿捏着,搓搓揉揉,捏出了一个他们心中的宝玉。
君安天赋出众,身体韵律感极强,身段和唱腔配合着节奏天衣无缝,相比起清澈动听的唱腔,身段更是令人沉醉。看那小宝玉,身段舒展,步伐飘逸,圆场跑得满台生辉,活泼轻快,举手投足间,恰到好处,实在可爱极了,实在自然极了,真让人百看不厌。
看宝玉的扑蝶那场,小桥上,宝玉用扇子捧着花瓣洒入桥下的流水中,沉吟之时,忽见蝴蝶飞来,宝玉眼波流转,身形一动,扇子翻飞作扑蝶状,蝴蝶在扇下飞了,宝玉再反手欲追,其身形灵动飘逸,眼神面容流光溢彩。看到此,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背诵起“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细想来,这身段又是另一层含义的“天然”了,顺其脉络,顺其色彩而琢,才有好玉件啊!
君安的宝玉的好,其实真的无关表演,就算她那时的身段,是其越剧生涯中最为精致华美的,这仍无关表演。这完全一场本色演出,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懂事的少年而已,小儿女情态十足,自然流露,毫不做作。当然,除却需要情感大波大折最后两场。看着这让人瞠目结舌的上半场,我丝毫没有任何关于真宝玉还是假宝玉的疑惑,我总是觉得,台上的那个人,理直气壮地展现她自己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他华贵,他任性,他理所当然地享受万千宠爱,他当之无愧地接受雷鸣的掌声,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少年,不是宝玉又是谁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都那样寄念过年少无知的光景,那种天真,那种烂漫,渐渐都丧失在成长的旅途上了。岁月一层层地为心智涂上金箔,青涩却再无露头之日。我们慢慢坚强,却永远告别了为人的“天然”。没有人能躲过这种变化,所以当回头看时,86红楼梦那种无关表演的天然清气才是最珍贵的。
可惜,人生只会往前走,没有回头的道理。表演能弥补的,终究还是表演,成长中失落的,还是失落了。找遍网络,实在找不出清晰的君安版红楼,且以此演唱会版的《红楼组曲》,与知君爱君者共享吧!
(不知怎么转接,观视频请加微信公众号:静桐说 jingtongshuo )